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新社记者的两会时间

小牛工作室 庖丁解news 2024-06-04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两会如期而至,会场上活跃着中新社记者们的身影他们通过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记录时代脉搏,定格历史瞬间。


中新社政文部记者 张素


张素在记者会上提问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我和马帅莎、吕凌寒两位同事一起在现场报道。考虑到本场受到高度关注,我们一早就来到梅地亚中心排队候场。果然,新闻发布厅开门不久,现场就已座无虚席,临近记者会开始,更是人头攒动、“站无虚席”。


现场还有一个花絮——获得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的外国记者,被外长认出是跳“科目三”的“洋网红”。会后,我们迅速上前追访这位同行,听他分享驻华期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也期待着,能更好地讲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故事。


中新社视频部记者 谢龙飞


今年是我第一次上两会采访。我领到的任务是在代表委员们进场前和散会后在广场上做抓采,请他们谈谈自己今年的议案和提案。


 谢龙飞在人民大会堂前


两会第一天,委员们乘车抵达会场,我看到一位操着香港口音的委员停下脚步,便顺势加入了“围堵”大军。这位委员回答提问时说,“我今年有四个提案……”其中一个是建议内地增加一年制的硕士课程。随着读研人数日趋增多,我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


在他依次陈述完自己的四个提案后,我迅速接过话追问:设置一年制的硕士有哪些必要性?引导他把关注度高的话题展开讲讲。随后我拿到了一段将近两分钟的有效采访素材。



人流散去后,我抓紧时间整理内容,剪辑了一段三十多秒的短视频,微博标题为#委员建议内地增加一年制硕士#。第二天下午,我正在采访,一位朋友突然发来微信说,这条稿子上微博热搜了。


常听老记者们说起,两会现场是个新闻富矿,这一次有了切身体会。我也更深刻理解了,当记者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业要求。



中新社经济部记者  李晓喻


福建团抵京那天,我计划约采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正琢磨去哪里“堵”他,没想到一回头,他就在一楼大厅和人聊天,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了。我赶紧上前提出采访请求,他欣然答应。


李晓喻在广西代表团开放日上提问


当天在采访间,他和我长谈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很多观点确实给我打开了看待经济问题新的视角和思路。采访结束当晚,他给我发来微信说,这种坦诚交流“非常宝贵”,而我其实也深有同感。


中新社视频部记者 郎佳慧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两会现场做报道,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根据往年两会情况看,每年人大开幕会上,最受大家关注的其实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另外就是代表委员们对其中哪些内容感受最深,这就是开幕会Vlog的主题。


为了有更充足的采访拍摄时间,我和同事们提前2小时来到现场。此外,我有意减少了记者走入大会堂等常规内容的篇幅,让大家更关注开幕会本身。


【两会Vlog】第一视角看人大开幕会 听听代表们都关注啥?中新社记者 郎佳慧 拍摄


在拍摄方式上,则是选择边走边拍,并在原定拍摄脚本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记者观察,用生活化、对话式的语言描述现场的气氛和细节。比如我发现,当天有不少中外媒体记者提前来到大会堂对首场“代表通道”进行报道。


再比如,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何来确定?2024年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些现场细节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磅内容,我也及时记录下来并放入片中,并在会后抓采了多位代表,请他们分享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形成一条有料有趣的Vlog新闻。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这是3月4日我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前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是港区人大代表到达人民大会堂,应在场记者的要求,拍摄了一张大合照。


港区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前合照 中新社记者李金磊 摄


可以看到包括霍启刚在内的代表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都很开心。那天一早虽然春寒料峭,但大家不惧寒冷,记者们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代表们精神抖擞,令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


李金磊在人民大会堂前


中新社港澳台部记者 刘玥晴


作为第一次“上会”的记者,我首次步入人民大会堂,是为参加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


采访活动刚结束时,距离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还有15分钟。我在大会堂一层大厅遇见几位记者正围着一名委员拍摄,定睛一看,是演员靳东。我立马打开设备开始录像。


由于赶过去前已有记者向靳东提出了问题,我需要通过他的回答判断问题的方向。“希望能够有更多作品在台湾播出。”听到他说这句话,我心想,这不巧了,正是我想问的内容!接着他又表示,欢迎台湾的朋友常来大陆玩。


全国政协委员靳东接受中新社记者刘玥晴采访


完成录制后,我回看视频发现声音不太理想,周围环境比较嘈杂,不过还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将录制的素材提供给了同事。最终发布的视频将人声处理得更清晰,呈现效果很好。


中新社政文部记者 梁晓辉


资料图:2018年3月,梁晓辉在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上举手提问


海外公民的领事保护,是中新社对外报道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2018年3月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上,我就领事保护问题向王毅外长提问,被外长称为回答“必答题”。


这些年,从“红海行动”到“万里归途”,中国的海外领保工作越来越深入人心,“外交为民”也更加成为全国两会上的显性话题,成为我两会时间“常写常新”的新闻点。


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 赵晔娇


来到总社参加全国两会之前,我考虑的是,如何在众多稿件中,写出独特的辨识度?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基于这样的考虑,“民营经济如何锻造新动能”“如何让民企放心投”“浙商出海”等主题策划不停在我脑海中蹦出。因此在会前就开始有针对性地约访民营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将话题一一抛出,不打无准备之仗。


赵晔娇在浙江代表团开放团组上提问


上会伊始,总社关于“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主题策划稿,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快速进入状态。


连日来,我和几位浙商交流,大家的观点都较为一致,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大家更为期盼和关切的。


当下,企业家队伍更要有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创新能力、担当作为。也有企业家呼吁要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监督。


赵晔娇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后的留影


随着会议进程的推进,我始终被浙商身上那种“四千精神”所感染着。一次次的采访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篇篇稿件,而是深深激励着我,作为媒体人要积极投身时代浪潮,勇于在变革中创新发展,书写新时代的故事。


中新社摄影部记者 蒋启明 


3月4日,我接到的任务是采访拍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当天一大早,我就到人民大会堂门口排队等待入场。在我排队等候的时候,前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预备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整齐地向会场走去。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走向人民大会堂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我本来没有拍摄参加预备会议代表的任务,但通过观察,我发现我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绝佳的拍摄位置,我拿出相机,迅速调整,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队列整齐,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天安门广场走过。整张照片画面简洁,主体突出,且具有象征意义。经摄影部快速签发后,这张照片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3月5日,蒋启明在部长通道采访


中新社重庆分社记者 何蓬磊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这张照片拍摄于3月7日的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现场。


每年两会,“委员通道”都承载着万千关注,成为委员们回应社会关切,畅谈履职心声的珍贵时刻。


我在常规的画面拍摄结束之后,特意选择从委员们的正后方进行拍摄,照片中的3位委员身着正装,在“长枪短炮”前,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互动交流,他们的背影在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坚定、有力。


何蓬磊在人民大会堂外拍摄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3月6日下午,我参加共青团和青联界小组会议,坐在角落,随手拍了一张会场全景照片,在放大照片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很多委员都带了自己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参会。


随后,我数了一下,共有14位委员带了电子设备,在发言和记录时使用。这个场景也反映出共青团和青联界的界别特点,现代、年轻。


两会现场委员们随身携带电脑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摄


如今,人们工作已离不开电脑,身在职场,随身携带电脑是很多年轻人的工作常态,青年委员们也把现代职场风带到了两会会场。


会后,我及时采访了一个委员,问他对这个现象的看法,除了年轻人的职业习惯,更重要的是,不用频繁打印材料,无纸化办公也更符合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


作者:小牛工作室

编辑:张默言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实战解码!看“萌新记者”如何变身“六边形战士”

CPU烧了,这些字音主持人都难读对!

两会来了,这78个差错点千万别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