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曝了也爆了,“3·15”报道咋火的?

魏园 杨洁 庖丁解news 2024-06-04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1

影响力回归,

“3·15”报道引爆热搜


据央视网数据显示,“3·15”晚会播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近20家国家级媒体都给予高度肯定并转载晚会曝光的内容。100多家地方媒体纷纷转载转发晚会所曝光的内容。各地监管执法部门积极响应,对被曝光的涉案企业和产品立即采取了行动。


除总台外,在3月15日当天,其他各路媒体也密集进行监督报道,有网友称“经历了2024年度最大的一次‘塌房’现场”。


央广网记者曝光淀粉肠里用鸡骨泥代替鸡肉,大部分都是淀粉;湖北经视《315我们在行动》节目曝光武汉门店书亦烧仙草存在更改食材效期标签、使用隔夜食物,甚至店员用嘴品尝售卖食物判断好坏的现象;上海市消保委质疑茉酸奶产品脂肪含量过高,要求其向消费者说明其中添加的成分;湖北经视记者卧底发现夸父炸串存在隔夜食材、穿串区紧挨垃圾桶,不戴手套徒手穿等问题……

 

 

据微博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4届#315晚会#话题带动下,超1000家媒体在微博共同曝光问题产品,引发网友高度关注;超800万人在微博参与315晚会讨论,热搜上榜184个,相关话题阅读增量172.8亿,话题互动增量1389.1万。


全民互动,热搜霸榜。各大媒体的“3·15”报道一夜成为“顶流”,让奶茶界到烧烤界、烤肠界、白酒界等,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

 


媒体和民众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量,监管部门迅速开展核查行动处置违法行为,将部分商品连夜下架。这其中,网络社交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看,“3·15”报道影响力回归的关键就在于主流媒体找到了与社交平台联动的有效路径。


食品类议题的火爆一方面因跟网友的生活联系紧密,能最大范围地吸引足够用户参与转发和讨论,获得较大流量入口;另一方面也能快速延伸出新的议题,用新议题激活旧议题,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保持“高热不退”的情况。

2

多级媒体联动报道,

 “媒介奇观”造就网络热点




今年各路媒体的“3·15”报道均可圈可点、影响力破壁出圈,在全国媒体的集体联动下,形成了全国议题,打造了“媒介奇观”。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的媒体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介奇观”。如今“媒介奇观”不仅仅包括体育比赛或者节日表演等等,还可以借此去理解媒体参与或是组织的大规模的媒体现象。


在3月15日前后,各大媒体连续发布对产品的暗访调查报道,集体揭露不符合生产规范、偷工减料甚至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家产品。这一场“骗假不留”的媒体集体行动,更可以打造舆论声势,占据各大新闻推动的页面,突出重点话题,引发全民关注。


此外,集体行动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明显体现。如小红书上用户发帖列出了自己的不买清单,微博热搜上出现3·15晚会省流版本的汇总。


自媒体用户借助高热度的话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享,让这一场媒体报道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全民参与的“奇观”。

 

3

评论文章及时发布, 

推动问题解决


当议题持续发酵时,网友的讨论有时会让焦点迁移,甚至走向了娱乐化的趋势。此时,媒体的跟进评论可以起到纠偏作用,引导舆论关注事件本质,不要跑偏。


如@人民网微博评论道:无论烂果“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高端果切,还是在售卖车厘子时以次充优,都不符合食品规范,也不符合法律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极目新闻发文称,淀粉肠塌方不该被大家轻易原谅,这次不能当没看见。



此外,媒体持续发声,关注问题企业和问题产品,通过评论文章可以强化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督促企业整改的合力。


如在媒体的持续跟踪评论下,世纪佳缘回应,报道中所涉门店暂停一切经营活动,全面接受政府执法部门和公司内部的调查工作。公司内部启动紧急核查程序,并向社会发布道歉声明。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媒体曝光淀粉肠企业在产品中加入骨泥等情况,微博网友展开热烈而理性的讨论,诸多大V下场科普。微博大V@考古学人 查阅大量文献,表示“骨泥不是什么秘密,这种对淀粉肠的模糊报道在摧毁一整个行业和无数人的生计”,引发一番理性讨论。


在后续报道上,媒体将目光聚焦到线下对各个小贩摊主的影响,经社交平台发酵后,引发网友持续关注“3·15”带来的连锁反应,增强了“3·15”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延伸了议题的“生命力”。


 

 “3·15晚会”系列报道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获得爆款热搜,还推动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这才是媒体在这场“消费者国际权益日”报道的最大成果,也是值得思考和总结之处。

 

4

思考:

如何让长期的舆论监督掷地有声


对于“3·15”系列报道,媒体绝不能只停留在收割流量、获得短暂关注的浅显层面。


在与社交平台的联动中,媒体既要学会利用社交平台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掌握网络议题设置的能力,又要警惕被流量绑架,更要学会利用关注的力量为长期的新闻报道赋能。

 

1.把握民生议题,用小切口引发大关注。“3·15”系列报道中食品相关议题在社交媒体的火爆,提示媒体新闻报道要从民生关注的议题入手,用小议题带火大主题,引发公众的共鸣,这样有利于让社交媒体用户,成为内容自发的转发者和评论者,形成“病毒式传播”的趋势,从而增强大主题的传播力。


2.摒弃长篇大论、内容冗杂的表达方式。在社交平台上,“3·15”系列报道的精华图片或者是短视频片段广泛传播,这类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用户迅速理解内容,提高评论和转发速度。


如曝光淀粉肠的商家对话截图因展现了鸡骨泥、便宜等核心信息,在微博获得了迅速转发和评论。此外在微博和小红书平台上,自媒体制作的省流版本的报道要点汇总也获得了较大关注。由此可见,媒体在社交媒体上的部分报道可朝着短平快的方式去转型。


 

3.重大报道需媒体协同“作战”。从全国两会报道再到“3·15”的系列报道,可以看出各路媒体协同作战的强大影响力,同一时间段,不同媒体围绕同一主题展开不同角度的新闻报道,在叠加效应之下,受众更容易感知到相关话题,并予以关注。

若部分媒体的新闻报道出现了流量爆款,还可以引发其他相关报道的检索流量,扩大整体的传播影响力。那么对于重大话题的报道,媒体可以集中资源优势,形成报道合力,强化整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十年后,关于如何强化主流媒体“四力”的话题不断被讨论。


实践才能出真知。“3·15”系列报道影响力回归,媒体在获得多个爆款热搜之后,要总结经验,找到新闻报道的“流量方法”,让社交媒体平台为媒体赋能,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作者:魏园 杨洁

编辑:尹珮瑶 郑圆圆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突发事件中,记者的报道为何不可替代?

这支实力派团队,你需要了解一下

两会来了,这78个差错点千万别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