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

泡腾VCer 2022-09-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炒股拌饭 Author 小声比比的饭爷


作者 | 小声比比的饭爷
编辑 | kiki

正文12121字,预计阅读时间31分钟

最近一直有人问我个问题,说为啥这些年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工作越来越难找。

不但各类岗位需要的学历越来越高,明明一个普通本科生能做的机械重复劳动,现在动辄就要求985和研究生起步。

很多买卖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实体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

不少中小企业这两年最大的感受也是,订单不断在向头部大企业集中。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国内,国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其实这个状况,就是人们这两年总是挂在嘴边的内卷。

今天我们从经济的角度讲一下,为啥会出现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对个体来说,到底该做点啥,来应对这个情况。


01

内卷的本质是增量没了


我们这里先说下,到底啥是内卷。

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一个叫黄宗智的海外回国历史学者。

黄宗智在1985年出了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书里说中国的小农经济因为劳动力过多土地有限,形成一种过密化增长。

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期待获得更高的产量。

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还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状况。

这个超密集的劳动投入,也就是前面说的过密化现象,黄宗智把这个叫做“内卷化”。

内卷化带来的结果是:因为边际生产率递减,投入到土地里面的人越多,平均每个人就越穷。

可能讲到这里很多人还是不懂,我们随便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比如985和211大学在某省要招1000个人,在没有课外补习存在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正常的在校学习考大学。

但是成绩在全省1000名开外,资质又还过得去的学生衡量了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挺玄乎。

于是很自觉的找课外老师补习,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学习,别人休息他补课。

经过一番努力,成绩成功的进入到前1000名,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把原来处在前1000的学生挤出去了。

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在前,其他家长都坐不住了,甚至成绩在前1000名的学生也坐不住了。

再加上辅导班的不停宣传,大家纷纷开始课外补课。你补两小时,我补三小时,你补数学,我补语数外。
通过补习,大多数资质不错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遗憾的是,这些大家心仪的985学校的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还是只招1000人。

结果就是虽然大家成绩都提高了,但因为学校招生数量一定,并不会因为大家平均水平提升而多招人。

所以这些人在付出了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的回报了么?其实并没有。

他们只是加剧了相互的竞争和厮杀,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内卷。

这批人经过厮杀,终于步入了心仪的985。

等到毕业要开始找工作就业了吧,这时候发觉依然很难。

因为这时候毕业生有1000人,可是企业的需求只有500人。

所以企业在这1000人里面只能是选了又选,还设置了各种门槛。

比如说大学拿过什么奖学金,学分绩点需要达到多少,在大学拿过什么样的证书。

设置这些门槛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工作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只有这么多岗位。

毕业之后来应聘的学生数量,超出了企业岗位的需求数量,只能抬高门槛刷掉一批人。

这导致了大家读书期间不得不拼命提高成绩,考各种证书,以求达到企业的入职门槛。

这些人付出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回报了么?也并没有。

工作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学校努力学的那些东西,在工作里甚至根本用不着,这也是内卷化的表现之一。

那企业为啥不能多招点人呢?因为每个企业的市场就这么大,能提供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市场决定的。

过去质量差不多的产品,是怎么争夺市场份额的呢?不断降低成本,打价格战啊。

早年的国产手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大家都是通过打价格战,先杀出一片血路,之后再搞品牌技术升级。

只要一家手机开始打价格战,其他厂商就坐不住了。因为不降价市场份额就会被别人抢了,自己要混不下去了。

于是大家纷纷降价,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开启新一轮价格战。

最后直到大多数企业被击败,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个游戏才会结束。

这道理是不是和前面的学生补习差不多?

因为总体市场就这么大,你只能通过把自己的竞争力提升到更强,才能打败对手。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

内卷化产生的原因,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是一定的,但供应却在不断提升,所以需要大家血拼以后才能胜出。

这道理和养蛊差不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大家经历血腥厮杀,剩下的那个一定是其中最强的。
当然,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是好事啊。

学生大规模补课以后,整体成绩上来了,带来的结果不是学生素质越来越高嘛。

商家打了全面价格战以后,东西便宜了,带来结果不是商品性价比越来越高嘛。

这听起来是非常积极的事情啊,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商品性价比都有了提高。

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

内卷带来的竞争,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确实可能对提升整个国家,或者组织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对个体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因为内卷意味着过多的人,要去分一块大小不变的蛋糕。

由于蛋糕大小一定,大家只能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求分得更多蛋糕。

虽然大家分蛋糕的技术不断提高,但因为蛋糕本身没有增大,涌入的人又在不断增多。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即使大家分蛋糕的技术提升了许多,获得的蛋糕依然不会变多。

这等于是竞争者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投入,但却没有得到更多收获,因为付出的成本都被内耗掉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因为考虑就业稳定问题,大家都去考公务员,越来越努力却越来越难考。

以前大家考虑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之后都去考研究生,结果现在研究生毕业还是不好找工作。

以前大家看到做生意了赚钱,纷纷跑去做买卖,不管哪个领域很快被价格战杀成一盘血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是大幅增加公务员名额,增加工作名额,或者提升大家收入增加购买力呗。

但这种解决方式基本很难达成,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蛋糕不可能无限做大。

除非科技和生产力突破带来增量,做大整个蛋糕。否则内卷只能延缓,无法避免。

所以内卷的本质就是增量没了,大家开始陷入无休止的存量博弈中去。


02

我们经历的经济内卷


讲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要问了:为啥之前就没感觉到内卷?以前生意可是感觉比现在好做的多啊。

其实之所以这么说,都是因为不了解历史。

我们解决增量不足导致的经济内卷问题,也不过最近二十年时间的事情而已。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经历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国企下岗。

根据劳动部门公布的资料
1993年有下岗职工累计300万人,1994年累计360万人,1995年累计564万人,1996年累计815万人,1997年累计1152万人。
1998年累计1714万人,1999年累计2278万人,2000年累计2699万人,到2001年6月累计是2811万人。
其中,1998年到2001年6月的数据,是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
“1998年国有企业新增下岗职工562万人,1999年新增564万人,2000年新增421万人,2001年新增下岗职工112万人,”累加而成。

那是我们第一次经历因为增量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内卷。

这里我们先讲一下,当时那次经济内卷是怎么发生的。

大家知道一个商品最终销售出去,只能有三个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

商品被国内终端消费者花钱买了,用于日常消耗和吃喝玩乐,这个叫消费。

商品被国内企业花钱买了,用于扩大产能或者扩建厂房,这个叫投资。

商品被外国消费者或企业花钱买了,被外国人日常或者搞建设消耗掉了,这个就叫出口。

当然,一个经济体肯定是有进有出,所以我们也会买外国产品,这个叫进口。

所以通常计算出口的时候,会把进口和出口抵消,计算净出口的金额。

所以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用货币计算,就是一个国家的GDP总额。

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外国消费者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

当时我们还没有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基本处在国内生产,国内消化的状态。

产能大规模扩张以后,国内无法消化。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只能搞裁员下岗。

大规模下岗以后,社会整体购买力更加不足。最终陷入了增量购买力不足导致的经济内卷困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生产过剩。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的,也就是产能超过了购买力。所谓经济内卷,不过是经济走向危机的另外说法。

当时经济内卷的标志就是国内商品购买力不足,外销渠道又没打开。

这导致大规模商品卖不出去,持续下去自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说起来从英国引爆工业革命开始,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如影相随。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突破,带来了巨大的产能提升,可是工业品生产出来得卖啊。

当时英国本国工人工资不高,消化不了那么多工业产能,富人也不会把赚到的钱都花了,所以卖不出去的工业品就成了大问题。

英国人想到的办法是卖到海外去,拼了命的全世界开始找市场倾销工业品。

为了找市场甚至开着炮舰远渡重洋,炸开了印度和大清朝的国门。

其实发达工业国只要不断投资扩大产能,最终都会面临过剩的问题。

后面东西卖不出去,很快就会面临工厂倒闭裁员,员工没钱消费,工厂进一步倒闭裁员的恶性循环。

解决的办法至今也和当时英国一样,就是想办法扩大市场,卖到海外去。

不过如果把地球看出一个整体,最后总会遇到那么一刻,全球所有人的购买力都买不完工业品。

这时候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没钱也就没法消费,全球金融危机也就来了。

1996年的中国,由于生产过剩叠加整体社会购买力不足,经济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过剩。

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就是,当时一半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

所谓产能利用率,指的是现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有多少在正常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时候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严重过剩。

之前我们在《一个重要参考》里,专门提过产能利用率这个事儿。

按照这个标准,1996年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了,大家看到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企业三角债问题严重,很多企业东西根本卖不出去,处在破产边缘。

不管是大中小型企业,只能通过各种借债倒腾资金,维持现金流不断。

屋漏偏逢连夜雨,97年我们又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出口进一步下降,更多商品卖不出去了。

1998年的时候,商品库存已经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过剩更严重了。
这么发展下去,经济走向危机不可避免。

国家经贸委的赵晓,那时候甚至写过一篇文章,叫《大萧条的历史会在中国重演吗》。

现在很多人听到这种事情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可那时候确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03

问题解决了


不过98年的产能过剩并没有转化成经济危机,反倒是几年之后被逐步消化掉了。

可以看出98年以后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一直到2008年全球危机之前都是在上升的。
因为当时我们采取了两个策略: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拓展海外市场。

两个策略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来延缓经济危机。

深挖国内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和教育两个大项的产业化。

98年之前,国内基本没有住宅房地产市场,当时主要是靠福利分房的。

福利分房这个事情我印象很深,那时候我刚上中学,家门口开盘了第一个商品房楼盘。

当时算了下账,交了首付月供300多就能买房还挺合算,拉着我妈去了售楼处交了2000定金。

最后被我爹跑去退了,还骂了我一顿说小屁孩懂啥,别人都等着分房就你傻乎乎买。

从98年开始,国内的商品房市场开始形成,房地产市场能拉动的下游产业非常多。

可以说钢铁,水泥,建材,金融几十个行业,都是房地产的下游市场。

后面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消化了大量的重工业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埋下高房价的种子。

大学开始搞教育产业化是在1999年,这一年也是大规模扩招的起点。

政策提出人是经济学家汤敏,和他的妻子左小蕾。这一年汤敏夫妇的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被国家采纳。

随着建议书被采纳,中国的高校扩招在1999年正式拉开序幕。

至于扩招的目的,教育产业化之父汤敏先生在《大学扩招错了么》这个采访中,专门提到过。

高校扩招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扩招刺激经济,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拿出来花。

开拓海外市场的事情,不少人应该也很清楚,2001年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WTO。

之前因为没有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出口。

美国从2001年开始向海外转移制造业,把中国定位成世界工厂的角色。

美元从这一年开始,和我们这个世界工厂的商品产能开始捆绑。中国输出商品,美国输出美元。

也就是2001年以后,我们的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潮水般涌向世界。
之前困扰几年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这么被海外汹涌的订单解决了。
这也是为啥我们看到,从98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国内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不断提升。
外贸订单不断增多,导致现有产能不足以满足海外需求。所以企业主们不断投资扩大厂房,增加设备和产能。

产能扩张就需要更多的生产工人啊,那些年大家看到的农民工大迁徙,就是这么来的。

工人脱离了农田到工厂打工收入增加,又带动了国内的城市消费需求,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市场和出口的需求提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使得国内的外贸和投资都非常旺盛,形成了当时外循环和内循环的双轮驱动。

很多人常说的生意最好做的这段时间,其实说的就是这段内外循环都很顺畅的时间。


04

外循环和内循环


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解决内卷化问题,是需要外力帮助的。

也就是需要外界注入点啥东西,比如订单或者资源。民间说的贵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贵人就是比你高一个段位的人提携你下,你的问题在他那边不是问题。

他看中了你的能力,给你提供了订单或者资源。你又有能力形成正反馈,就可以在高层次循环了。

毕竟贵人也只帮能帮的人嘛,你没能力的话,别人给你机会你也接不住啊。

当年加入WTO,就是从外部给我们注入了订单,外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行业。

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以后,中国有了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这等于是从外部注入了增量。

之后我们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美国,支撑老美股市债市这些虚拟经济的发展。

大家知道美国股市是老百姓的钱袋子,财富基本都在里面。美国虚拟经济市场膨胀带来的股市楼市上升,导致财富不断增值。

股市楼市涨了,会带来财富效应。老百姓看到手里钱多了,就更愿意买买买。

美国人不断增加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外循环也就越来越顺畅。

本质上,外循环就是通过不断打开出口市场,从而带动经济。

大家先记住这个结论,后面我们会讲为啥现在外循环越来越难走了。

下面我们接着讲内循环,内循环其实分了两块。一方面是消费,一方面是投资。

外循环导致出口订单增多,这些出口企业必然要扩大生产,修更多厂房买更多的设备。

这会导致国内基建和设备生产企业订单增多,二者扩大生产又会雇佣更多的工人。

工人赚了工资有了钱,也会想着提高生活水平嘛,所以内部消费也起来了,良性循环就有了。

另一块消费就是大家说的房地产,这是消费里最大的一块,因为能拉动下游几十个产业。

城镇化伴随的房地产大量兴建土木,导致了下游几十个重工业行业扩大再生产。

这些行业产销两旺导致了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导致内销轻工业品需求的增加,继续促进良性循环。

除了拿来吃喝消费的钱,工业化以后的产业工人也慢慢有了存款,一般老百姓有钱会把钱放在银行里面。

除去部分企业贷款,其他大部分钱都是银行通过房地产市场,把这些存款投放出去,这就形成了投资部分。

大家仔细想想,除了企业投资,各地最大的一块投资,是不是地方的土地储备公司、投融资平台和下游的房地产相关行业。

这些平台征收土地,搞一级土地开发。房地产公司从这些平台买地以后盖房子,之后卖给老百姓。

可以说是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然后老百姓再去贷款消化市面上的房屋,推动经济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循环其实就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啥大家期待的消费拉动经济,在九十年代那个阶段是行不通的。

因为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者,收入和利润的来源是外贸订单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

只有外贸订单需求增多,城镇化速度加快导致需要的工人多了,大家的收入提升了,才有钱消费了。

一旦外贸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熄火,消费的利润来源就没了,还怎么搞消费拉动经济啊。


05

外循环失效了


之前写过篇《我们为啥要提出重视经济内循环》,着重讲了为啥现在要重视内循环。

简单说就是由于外循环现在已经开始失效了。原因也很简单,西方贫富分化实在太厉害了。

这种状况为啥会发生,我们之前写过几篇文章有过详细论述。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蓝字链接”看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
史诗级大放水和大洗劫
我们正站在一场大萧条前夜
两次大危机之前到底发生了啥?
战争问题,从来都是经济问题
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上
为啥下次危机后可能会步入大萧条

2001年开始,美国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中国商品给美元做背书。

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是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的。

因为他们数量众多,有钱人钱再多,也不能去趟厕所用两卷手纸吧。

从外循环的角度看,我们国家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老美那边是消费端。

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西方底层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

看看这张贫富分化的状况图就知道:

历史上每次美国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都不太好。

第一次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是07年,08年的时候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现在。
我们这里一直盯着美国的贫富分化状况,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经济是由生产消费两部分组成的,想消费就要这个国家有钱啊。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一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拿走了全球大部分财富,变成全球消费驱动引擎。

之后老美又因为技术革命和流水线大量使用,导致资本家和工人劳动生产率差异越来越大。

咆哮的二十年代后期,因为劳动生产率剪刀差存在,带来了剧烈的贫富分化,大部分财富都流入了资本家口袋。

剧烈贫富分化以后,美国底层越来越穷。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全球生产过剩,之后就发生了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英美这些主要西方国家纷纷竖起贸易壁垒。

英国人搞了殖民地内循环自产自销,美国人通过罗斯福新政,对富人收重税做转移支付。

老美这个阶段还通过兴修基础设施,给底层创造就业和注入购买力。

出口导向型的日本和德国突然失去海外订单,经济首先撑不住了。

要么选择大量生产军工产品给老百姓就业,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消化这些军品,
要么选择面对国内即将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资本家们被打土豪分田地。

这显然想都不用想,你是资本家你也必定会选择前者啊。

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二战,二战打完之后大量产能被消灭,贫富分化也重新回到低位,这等于底层又重新拥有了购买力。
当时美国政府也延续了罗斯福时期的政策,保持了对富人的高税收不断做转移支付,培育出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

这个阶段是美国中产最幸福的阶段,一人工作可以养一家,大政府高福利是这个阶段美国的特点。

之前我们在《70年代传颂的美国中产梦已然破碎》里,专门讲过这个事儿。
之后就是里根上台,开始不断给资本家减税,从80年代开始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贫富分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西方底层购买力越来越差。大量财富又像29年大萧条之前一样,集中在老美富人手里。

这意味着来自欧美的外循环订单已经见顶,很难再继续增长了。

可以说现在来自欧美的订单,基本就是未来很多年的顶峰了,必须要考虑新的方向了。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东盟经济合作,本质上就是在扩大我们新的外部市场。

当然了,另外一个消化产能的方向是扩大内需,也就是我们最近经常听到的内循环。


06

昨日重现


以前在《我们正站在一场大萧条前夜》这篇文章里曾经写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美国曾经爆发了一次剧烈的金融危机。

1919年,美国GNP在短短7个月时间剧烈收缩了25%,然而这只是开始。

1920年,美国的经济更加萧条。当年的GNP收缩了38%,消费物价指数暴跌37%,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的通缩之一

这次危机是大流感发生以后,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从下图可以看出,加息在1920年8月达到了最高点。
加息引发危机以后,美联储开始了长达10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咆哮的20年代和柯立芝繁荣。

整个二十年代老美不断放松金融管制,在马太效应刺激下,贫富分化愈演愈烈。

1929年,美联储再次开启加息进程,这一次因为贫富分化已经达到极致,穷人完全丧失购买力。

即使29年崩盘以后货币政策再次放松,也没能救得了后面的经济,随之而来的就是29年开始的大萧条。

和1920年那次经济危机可以类比的年份,是2008年。2008年以后,也是全球货币不断宽松的十年。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记得就是从08年开始,持有100万资产的人和持有100万现金的人,差距越来越大。

持有资产的人财富在不断膨胀,持有现金的人财富却在不断贬值,两种人距离越拉越远。

虽然市面上反应通胀的CPI指数一直高,但大家手里的现金用资产价格衡量,购买力贬值了不是一点。

因为印出来的钱,都去追逐房地产领域的房屋和土地这类特殊商品。这就是CPI涨幅不大,房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观察08年以后的这十年,其实也和咆哮的二十年代一样,是货币政策不断宽松的十年。

这十年里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连整个社会贫富分化的走势图,也和29年之前那十年非常像。
咆哮的二十年代同样繁荣的还有股市。

道琼斯指数在29年崩盘前涨了五倍。当时消费主义盛行,华尔街牛气冲天。
有意思的是,当1928年美联储对股市过度投机表示关切,开始用加息的方式遏制投机的时候。

这个明显的货币紧缩动作,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反而加速了股市上涨。

1928年3月到1929年10月,这段时间虽然不断加息,但道琼斯指数涨幅也在加大。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道指涨幅超过了过去6年所有涨幅总和,终于1929年10月到达了最高点。
以前我们总说,后面美股崩了以后就会迎来大萧条,就是因为这段历史太像了。

后面美股一定会出现类似29年的大瀑布,至于美股出问题的时间点,其实我们在这篇《美股泡沫什么时候会破》里面预测过。

过去十年,不管是全球各国不断放松管制搞货币刺激,还是不断的通过基建房地产续命,本质上都是在拖时间。

这十年里面,利率水平不断降低,货币一轮一轮的放出来,贫富差距也拉到史无前例的大。
现在因为新冠疫情放出滔天大水,2020年美联储印的钱,相当于过去100年的21%
后面如果美股崩盘,我们就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货币政策都不一定救得起来。

原因也和以前讲过的一样,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丧失购买力。

日常消费品要靠数量庞大的普通人消耗,普通人丧失购买力,意味着生产会又一次陷入长时间的相对过剩。

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在通过扶贫,在给底层注入购买力。其他国家宁可放水给富人救股市,也不愿意做这个事儿。


07

凯恩斯主义


二战前那段萧条期让美国学会的经验,就是可以通过凯恩斯主义拖时间。只要自己国内拖住,等别人爆就好。

但老美这是特例啊,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任何国家都没办法复制的。

当时的美国有着最优秀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战发战争财带来的。

所以老美也是耗得起的,后面熬不住的国家被迫打起了二战。

要知道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个事情在初中课本早就讲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每次到了这个阶段,世界上总有很多国家,是缺衣少食或者就业经济太不行的。

那些国家为吸纳失业人口,同时镇压暴乱最大的可能就是扩军。扩军就要就要买军备,扩充军工企业的生产。

和平年代军备就是不良资产,必须打仗才能消耗掉这些东西。

军队人越来越多,话语权越来越大。一场转移矛盾的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以前有个形容二战的说法很形象: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就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最终需要一场战争来化解矛盾。

二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获利丰厚,还取代大英成为世界权力的核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吃一波,美元霸权吃到现在,长臂管辖也可以为国内企业打压对手。

80年代吃自己后花园拉美,90年代吃老对手苏联遗产,后面亚洲金融危机又吃一波。

千禧年以后通过全球化把风险分散到世界,大家一起扛能扛更多。

08年我们就被迫救了美国,因为当时出口订单占比太大,救美国就是救自己。

我们说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现在全世界走的依然是老路,后面爆的时候也和29年并无差别。

这些年全球都在搞凯恩斯主义印钱,本质上是在把矛盾往后拖。

印钱的本质是向全社会平均借钱,之后通过搞基建投资再把钱发回去。

虽然大家付出的成本一样,但是因为富人能力更强,所以收到的钱更多,最终贫富差距也会因为凯恩斯主义越来越大。

贫富差距到极致的结果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可能先是大萧条,之后会有一场战争。

我们说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现在全世界走的依然是过去的老路,后面爆的时候也和29年并无差别。

这么说可能有人不明白,我们这么说吧。凯恩斯主义映射到个人身上,很像互联网金融的那些消费贷。

只要你能借得来钱能还的上利息,就可以把暴雷时间无限期往后推,暴雷之前雪球只是越滚越大。

开始是非常舒服的,开始的借钱金额也不大,可能只是借了三千块买手机。

后面欲望膨胀,借钱停不下来就会开始拆东墙补西墙。暴雷就是他们最终因为欠了上百万,利息都还不上跳楼的样子。

要知道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货币主义。

现在无论姓资还是姓社,大家只要处于市场经济,都不得不使用的这个东西。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拉长时间看就一定会出现。

这时候滥发货币就是难免的,因为印钱这种办法太安逸了,没有国家能抵御这种诱惑。

大家都是通过印钱往后拖,然而只要不改变分配问题导致的贫富差距,最终都只是延缓危机。

目前各国评判延缓危机的办法效果如何,都是从延缓多长时间看,并不能解决危机。

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一个是科技突破带来的技术升级,一个是战争消灭过剩。

现在的问题是科技迟迟没有突破,大国都有了核弹以后打仗也变得不太现实。

所以在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后面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时间点的问题,我们在《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也有过描述。

当时我们说的是,这是经济转萧条之前的最后一次繁荣,目前这个判断并没啥变化。

目前各国能做的事情,其实也很类似。

首先是尽力推迟这个爆发点,尽量坚持到让别国先倒下。

只要你能熬到最后倒,就可以抄底别人的资产续命,割别人的韭菜。

现在大家看到房住不炒这么坚决,其实就是在为危机做准备了。

之前我们在《警惕期房烂尾风险》《房地产咋就成了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里面,专门讲过这个。

其次是在危机爆发前努力发展,做些准备降低危机爆发后的损失。

尤其是军事准备,必须提上日程。这个阶段光发展经济,没有足够的军备,基本就是案板上的肉。

所以如果大家经常看新闻,应该注意到世界主要大国都在投入军备了。

尾声:
所谓内卷,本质上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量不够,没办法向外扩张。只能通过向内挤压竞争,造成大量消耗导致的。

现在之所以内卷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也是因为全球经济到现在为止没有新的增长点,都是存量博弈带来的。

没有增量出现,也没有对外扩张的余地,只能进行内部激烈竞争,自然内卷就会越来越严重。

所谓内卷化,其实就是经济必然走向危机的另一种说法。问怎么走出内卷,其实是在问能否避免危机。

理解经济走向危机的必然性,就能理解最终内卷的必然性,当然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新的增长点,有了新的增长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想要突破内卷,一方面是寻求科技突破,通过新技术创新更多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是增加第三世界投资,把国内过剩的资源投资到第三世界,帮助他们发展。

他们发展起来以后,会有更大能力消耗掉中国的商品,内卷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这些事情过去国家也一直在做

一个是保持欧美这些传统市场的同时,尽力开辟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国家这些新市场。

同时提升外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希望海外从买低附加值的衬衫袜子,转变到高附加值的飞机动车。

二是在投资上希望资金从房地产逐步流向科技行业,加大科研投入。

同时想方设法闪转腾挪,争取把中等经济增速拖到第四次工业革命。要知道这次股市科技牛,就是为科技升级融资搞的。

三是消费上启动内循环,提高月入1000的六亿人收入,同时扶贫给底层注入购买力。

在保持月入1000那6亿人基础消费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钱人在国内消费,海南免税就是奔这个来的。

这里面最难的是中间收入群体,他们多数是在企业薪水比较高的那批人。基本是两头不靠,收入还很依赖工资。

后面萧条期会遇到企业减少投资和雇佣,通过临时工和外包比例上升,来降低成本。

这批人只能依靠发展副业增收,或者干熬着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比如5G。

关于副业创收的事儿,我们以前在《为啥到35岁就不想要你了》和《副业创收你咋总掉进坑里》两篇讲过。

这段干熬的时间,在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少会持续四五年,这对个人是一道坎。

萧条期间不要瞎投资,努力提升自己才是王道。再不行就好好工作保持好现金流,千万别掉下去了。

最后就是非核心城市,一定要减少自己在房产和商铺上的投资,因为这些东西未来大概率都是坑。

我们之前写过的《为啥三四线以下的房子未来是消费品》,《漂洋过海来骗你》其实都在讲这个事儿。

这种消耗性投资不但未来很难赚到钱,还很容易变成萧条期吃掉你现金流的负债。

我们不断在这里强调避坑的问题,也是因为后面钱会越来越难赚。能提前预测避免的损失,其实也是赚到的。

当然,如果你想问普通人萧条期投资什么能发财,那我确实不知道。

我还想问你下一期双色球的中奖号码呢。

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希望加入「泡腾VCer」社群的小伙伴,欢迎添加泡腾小V微信,选择社群入群!~~
*题图及内文图片如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点一下「在看」,就能抹平信息差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