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漱渝:鲁迅是谁?鲁迅精神何在?
“
作者:陈漱渝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参与1981年版《鲁迅全集》及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近40多年来,编写百余部著作,其中代表作有《鲁迅史实新探》《鲁迅史实求真录》《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鲁迅在北京》《五四文坛鳞爪》《搏击暗夜——鲁迅传》等20余部,学术论文300余篇。
重温几句旧话
阅读鲁迅的书,弘扬鲁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
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叫《呐喊》。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鲁迅当年在《新青年》发表的很多稿件都是经陈独秀之手编发的。
陈独秀1920年8月22日致周作人信中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陈独秀还在鲁迅逝世一周年时作《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他认为鲁迅参加《新青年》阵营时,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不是附和《新青年》作者中的哪一个人。“鲁迅是空前的文学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李大钊是鲁迅崇敬的革命先烈,生前彼此不但有书信往来,牺牲之后鲁迅在白色恐怖下又多次撰文哀悼,称赞李大钊“诚实”“谦和”“朴质”“儒雅”,经常在眼前浮现出“他的圆圆的脸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鲁迅为《守常全集》撰写了《题记》,1933年又为其公葬捐款50元。李大钊也教育自己的子女阅读鲁迅的书,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作品。
瞿秋白跟鲁迅的“知己”关系更传为美谈。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指出,鲁迅是“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中来的”,“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瞿秋白牺牲之后,鲁迅赞扬瞿秋白的译文“信而且达,并世无两”,仅此一点,“即足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
1937年10月,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发表了《论鲁迅精神》的讲演,论述了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赞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觉得,这些话虽然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但仍有重温的必要。
01
鲁迅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1881年,今年逢他140周年诞辰。如果回顾鲁迅研究的历史,大约应该有112年。因为1909年日本东京出版的《日本及日本人》杂志第508期就最早报道了周氏兄弟从事的翻译活动。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更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历史地位。这距今也有103年了。如果回顾这一个多世纪的鲁迅研究史,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09年至1940年。这是认识鲁迅、质疑鲁迅到确立鲁迅文坛领袖地位的起始阶段。鲁迅逝世之后,就连鲁迅的论敌也不能无视他的存在。第二个时期是1940年至1976年。从毛泽东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开始,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位置已经确立。这也成了中国一般鲁迅研究者研究鲁迅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第三个时期是从1976年至今,中国经历了重大的历史转折,鲁迅研究领域跟其他学术领域一样日趋活跃,出现了观念多元和研究方法多样的新态势,产生了丰硕的成果,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读者,在我心目中的文学经典之作,无论是采用什么创新方法,或写实,或浪漫,或魔幻,在内容上都应该是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净化心灵,为民代言;而在形式上,则应该符合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做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鲁迅的作品则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就连胡适也承认鲁迅在创作方面的贡献,认为鲁迅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员“健将”,一员“大将”,他的文言译文是“最好的古文”,“比林琴南都好”。鲁迅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成就,一是塑造了阿Q这个既能概括中国国民心理病态而又能显示人性普遍弱点的精神典型;二是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现代散文文体。如果说,恩格斯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看到了一部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那么,鲁迅的杂文就是从1881年至1936年中国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鲁迅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侧影,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精辟而凝练的概括。有人以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为论据,否定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存在,这不过是一种“奇葩说”。屈原、李白、杜甫没有写过长篇小说,难道就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了吗?相反,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不是诗人,也不能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了吗?以文体衡量作家的文学地位,这种观点毫无学理价值。民族魂——鲁迅(雕塑) 吴为山 作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曾对共产党人冯雪峰坦陈,他“不是实际的革命者”。他是以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为己任,因为“国民的思想不改革,单是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冯雪峰:《鲁迅回忆录》1929年部分,曾连载于1946年10月18日至12月7日《文汇报》)革命有文武两条战线,1927年至1936年反击国民党当局对中国革命的“围剿”也有文武两个战场。正因为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才成为了“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作为革命家的鲁迅有一种宝贵的特质,那就是他革命初心的纯正性。鲁迅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下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从来没有对革命怀有罗曼蒂克的幻想。他一直认为,革命过程中必然会有血,有污秽,但还有婴儿。在鲁迅看来,世上本无神人一般的先驱、君子一般的大众,也没有“主角无不超绝,事业无不圆满”的革命。所以,无论革命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鲁迅对革命的前景始终怀着乐观的信念。鲁迅这种革命的坚定性,是值得一切革命者学习和发扬的。总之,我认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出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把中外读者对鲁迅的认识进行了综合、提升和本质性概括,至今仍闪耀出真理的光辉。02
学习和发扬鲁迅的崇高精神
● 在“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局,并争取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当下,学习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鲁迅深谙文艺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他不是政治家,却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作家。他的政治远见绝非表现在自己尚未掌握指南针的时候就急于给徘徊歧路的青年指路,他也不轻易将“黄金世界”轻率地许诺给追求光明的人们。鲁迅是带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投身于新营垒的,对革命从来不报罗曼蒂克的幻想。他清醒地看到在古老的中国进行改革的迫切性与艰巨性。因为不进行改革,中国就不可能“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中国人“于是乎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热风·随感录三十六》)然而历史也证明,在中国进行改革是艰难的,所以即使革命遇到暂时的挫折,他也从不消极动摇。鲁迅断言,“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且介亭杂文·从“别字”说开去》)当前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各项改革,其艰巨性与复杂性都绝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改革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原文刊登于2021年9月27日
人民政协报
第11版学术周刊
版面编辑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郭海瑾
编辑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