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全有能力完成清洁能源转型 ——解读《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
近日,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发布会和研讨活动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和气候未来的关键行动者,通过自身诸多优势已经在能源技术和能源政策方面展现出国际领导力,有能力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最终成功完成碳中和转型。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正在通过清晰的道路规划,建设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安全、更具包容性的能源未来,中国完全有能力完成清洁能源转型。”
-ONE-
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
报告显示,基于既定目标情景路径,中国电力部门将在2055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以风能和太阳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20-2060年间将增加7倍,届时将占发电总量的80%左右。另外,到2060年,中国所有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至少增加3倍,其中西北和北方地区增幅最大,当地太阳能和陆上风能资源潜力巨大,且有充足的土地可供利用。沿海省份为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而进行的低碳灵活性能源投资则最高。
相比之下,煤电份额将从去年的60%下降到2060年的仅5%,而未采用减排技术的燃煤发电将在2050年停止。“作为清洁能源大国,中国在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许多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法提赫·比罗尔强调,“中国为实现碳中和所做的努力,将为更广泛的低碳技术领域带来更多发展,并将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
这个报告的发布,除了给中国政府提供建议,给研究者提供借鉴之外,另外是英文发布,让全世界读者都了解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及面临困难。
我们从一个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转型,转到以非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个转型是巨大的。同时,我们在新能源领域有很多亮点,如,风能、光伏、电动车等等,但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还需要修路建桥,短时期内还摆脱不了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这种情况下,怎么谨慎地对我们的投资进行规划,既面向未来,又能够保证转型是平稳的,这是一个挑战,为此,我们既要算大账,也要算小账,这个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算账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往前看,转型趋势不可逆转,我们可以迎头赶上,把我们的优势做大、做强。
-TWO-
技术创新是关键
“实现快速深度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技术创新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将创新重点转向低碳技术,并追求新的政策方法。除了直接提供研发资金,还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监管措施来激励创新者,以推动相关技术部署。
报告预计,随着氢能和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新兴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到2060年,中国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近95%。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能够带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进程,同时将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符合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的长期发展目标。
——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还在研究制定中,但路径会有多个选择,路径优化的核心标准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总成本最低。
报告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的路径。但需要指出的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的关键。
-THREE-
锚定目标持续推进能源转型
“既定目标情景和加速转型情景,不管是哪条路径,中国都能够成功完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IEA在报告中描述的两条路径。
法提赫·比罗尔坦言:“加快碳达峰进程不仅可行而且有益,这可以减少2030年后面临的减排负担、碳达峰的时机和水平,以及达峰后的减排速度,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至关重要。”中国拥有的技术能力、经济手段和政策经验,可以让碳达峰更早到来。
“对中国而言,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有赖于三个关键领域的进展:提高能源效率、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减少煤炭使用。基于既定目标情景路径,中国到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将远远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能效提高和产业转型的结果;到2045年左右,太阳能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来源;到2060年,煤炭需求将下降80%以上,石油需求下降约60%,天然气下降40%以上,届时近1/5的电力将被用来制氢。”报告中这样指出。
——解读————
金之钧: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政府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有机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百年目标的必然选择。
原文刊登于
2021年10月19日《人民政协报》
第7版财经周刊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元丽
编辑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