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敏“二十四节气”雕塑作品:视觉意象之中国时间
编者按
2022年12月3日,经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中国艺术家郅敏凭借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荣获雕塑类金奖,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艺术家。
今天出版的《人民政协报》用整版篇幅介绍了郅敏的“二十四节气”雕塑作品。在此予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艺术家档案
郅敏
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雕塑》杂志编委,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瓷学会(IAC)成员,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IOV)成员。
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文化中心等举办10余次个人作品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中国雕塑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电视台、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等收藏。
2022年,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获第39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作品《天象四神——青龙》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铜奖;2021年,作品《舟》获“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2020年,作品《河图洛书——出水的龙马》获文化和旅游部“丝绸之路”特别荣誉奖,作品《鸿蒙》获“明天雕塑奖”金奖、年度大奖;2012年,大型雕塑景观作品《地方》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度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奖”。
作品参加“达喀尔双年展”、“法国中法艺术展”、“意大利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国际展事。作品入选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届、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大同雕塑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等。
担任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艺术设计评委,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委,“明天雕塑奖”评委,“全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等。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课题第一负责人,国家艺术基金“天象四神”创作课题第一负责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近代西方雕塑家个案研究”研究课题第一负责人,以及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视觉意象之中国时间
——郅敏“二十四节气”雕塑作品
作者 | 盛静
举世瞩目的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适值中国春节期间在北京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国人对时间的瑰丽想象美轮美奂的呈现给了世界。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古人俯仰天地夜观星象,根据太阳周年认知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指导了农耕生产生活,亦成就了全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精神的指引下,郅敏的雕塑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正是通过发掘中国古人观测太阳总结时间节点的文化意涵,凝聚成为物质化的艺术成果,获得了202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
二十四节气《立秋》 陶瓷金属
120x50x90cm 2019年
2022年获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作品 郅敏 作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生产性保护”等创新概念,文化遗产通过当代的再创作不断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丰盈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具体体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时代宏伟气象,以艺术创作赓续传统历史文脉的新追求和新作为。文运牵国运,文脉连国脉,中国艺术工作者与国家同心而向,守正创新,事实证明,中国当代文艺只有把根系扎进中华热土和历史源流,从传统和当代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展现时代之风的优秀作品。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于2016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人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活动的认可,也让“二十四节气”通过重要活动重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视野,加深广大民众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哲学问题的认知。自从高更名作《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问世以后,艺术家对生命源流和意义的追问从未停止。中国当代艺术家循着文化脉络蜿蜒而上,不断通过作品叩问传统文化的建构方式和传播逻辑,已经成为艺术界显著的现象级创作趋势。2020年以来,由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策划的《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在新加坡、卢森堡、韩国等多国展出,并在武汉、无锡、遵义等地巡回展览,产生广泛影响。展览以传统节气为主题,以融入当代生活为目标,通过绘画、书法、陶瓷、设计等丰富的当代艺术形式,铺陈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以衔接文脉传承展现文化身份的宏大愿景,郅敏的《二十四节气——立秋》也参加了此次展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是郅敏近年来非常重要的创作母题。对这一主题的确认来源于郅敏在2010年代前后在美国和法国的游学经历,陌生文化环境中的生存经验成为其重新确认自我的契机,使他更迅速而决绝地回到母体文化,回到从日常生活中探求与传统连接的可能性,也开启了他作为“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在郅敏最新个人作品展《点》中,“燃、蒙、时 节、方”五个版块全面而清晰地展现他了对时间的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创作中通过立表测影、观象授时、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对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阐释。
二十四节气自汉武帝时期进入历法就和祭祀天地的仪式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时间坐标,也成为一种哲学化的时间系统。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总是和视觉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惊蛰”抓住了季节的生动之处,这两个字的组合好像把小虫子在春天初融土地里扭动的身躯呈现在视线之中;“谷雨”又似乎让我们看见刚钻出土地的禾苗在春雨中随风摆动,在这样的时间系统中,人道遵循地道,地道直追天道,和谐共生,生发出优雅的诗意。和现代主义之前的西方艺术不同,中国古代艺术一直有表现时间的传统,可卧游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基本遵循,把观者纳入到画面之中,缓缓展开,叠加着流逝的时间使人沉醉其中。连环画式的人物画随着主要角色的反复出现形成延续的时间线,故事情节交代的不疾不徐。
二十四节气《惊蛰》 陶瓷金属
300x180x210cm 2021年 郅敏 作
二十四节气《谷雨》 陶瓷金属 声音装置 灯光
320x270x180cm 2021年 郅敏 作
郅敏《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从2015年开始构思,用当代的视觉表现形式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横亘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郅敏从《易经·系辞》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表述中得到启发,结合长期在美术学院教育中培养的写实能力,用两个人形或分或合、或卧或立的不同姿态产生的关系表达自然界中阴阳互生,构建起此系列的基本方法论模型,探求用雕塑表达“中国时间”的当代创作路径。“计划创作24件作品,目前已做了差不多一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方式,不仅指导着农业耕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传递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哲学与时空观念。”最近一次访谈中,郅敏总结了《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目前的创作进度。综观已完成的十余件作品,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两个形象的组合从相对具象逐渐发展为相对抽象,更加聚焦于对时间模糊性的表达,拉开和当代精确时间的差距,重新返回传统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白露》 金属
150x120x80cm 2021年 郅敏 作
二十四节气《小雪》 汉白玉
75x45x40cm 2021年 郅敏 作
自1993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算起,郅敏从事陶瓷材料的研究超过三十年。陶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由于区域土质特点和烧制方法形成了不同产区特色。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族中,陶瓷亦是非常重要的门类之一。陶瓷是人与自然,与时间共同造就的艺术,深入中国人日常生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成为文化意蕴丰富的物质载体。在郅敏个人作品展的开门见山之处的记录片中,他一直在强调“不要急、不要急”,这是对时间的承诺,也是对陶瓷材料特性的尊重。
由于窑炉尺寸的限制,陶瓷走进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面临着来自材料的特殊难题,郅敏决心直面问题,转向中国造字方法的潜心研究。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耗时数年专攻“永”字,横钩竖、点撇捺,中国文字的笔画和间架蕴含在此字中。郅敏也从“永字八法”获取了重要灵感,用单体颗粒作为造型基本方法,消解陶瓷材料限制性因素,发挥材料本身文化源流深远、产区特点丰富的优势,建构了其近十年作品的形态特点。《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中的每一个陶瓷单体都被安装上强力磁铁,在钢质内芯上的位置随意变换,观众可以饶有兴致地拿下来两块,随意的变换位置,再调整,形成新的视觉感受,这在实际上也为郅敏的创作开辟了两个可以延伸的改变。一个新的变化是作品的体量,单体拆解类似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瓦结构,可以无限复制,使作品的尺寸不再受到限制,由颗粒本身带来的空间可变性使我们触摸到艺术家对不确定的空间或形态的兴趣;第二个变化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到受众的问题,这使得他的作品格局更加开阔,和观众一起互动,甚至完成作品的想法让他激动不已。
二十四节气《立春》(局部) 陶瓷金属
120cmx55cmx45cm 2021年 郅敏 作
二十四节气《大寒》 陶瓷金属 2021年 郅敏 作
2022年12月3日,经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郅敏《二十四节气——立秋》荣获雕塑类金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艺术家。该奖项诞生于1983年,由佛罗伦萨欧洲文化中心主办,以延续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精神为主旨,每年举办一次,褒奖全球杰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者。《二十四节气——立秋》获奖理由提到:来自中国的雕塑家郅敏作品《立秋》,以东方古老传统材质陶瓷为媒介,把中国土地上农业文明的“节气”这一看不见的事物赋予了看得见的形体。这是“中国时间”的一种现代表达尝试,对人类全球化进入“国际标准时间”并逐渐生成精神困境的今天,具有警示、回归和校准意义。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故乡,很高兴授予郅敏作品以最高金奖,并对这一雕塑家的今后创造寄予期待。
二十四节气《立秋》 陶瓷金属 300x260x170cm
落成于广东佛山千灯湖公园 2019年 郅敏 作
随着全球城市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化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虽然“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事技术指导方面的功能已经减弱,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亦可以成为当代可兹利用的文化资源。郅敏《二十四节气——立秋》经由视觉意象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立场,表达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时间”这一人类共有抽象概念的不同阐释,是“文化自信”在艺术家个体创作中的具体彰显。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博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原文刊登于2023年1月18日《人民政协报》第12版华夏翰墨
版面主编 | 罗公染
公众号排版丨廖昕朔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