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人民政协报》40岁生日!

人民政协报 政协君 2023-12-07

不惑之年再出发

——庆祝人民政协报创刊40周年


四十不惑。

人应如此,报亦如是。

四十年前,蒙邓公垂青,沐改革春风,《人民政协报》初试啼声,从此,统战政协新闻宣传队伍中又添新兵。

四秩耕耘,五迁社址,六扩版面——几经辗转,初心不易。

告别铅与火,经历光与电,拥抱端与屏——载体频换,情怀无改。

一万四千余日夜,九千五百余期,文以亿计,图累数万,至于网络,几不可算……数代政协报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承嬗离合笔耕不辍,在忠实记录经济社会成就和统战政协事业发展进程中,如登山巅、如秉巨烛,对于国家发展与自身前途信心愈发坚定,以至不惑。

不惑,源自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事业,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发展之基,我们始终坚守不忘。

不惑,源自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既是政协之职,更是媒体之责,我们始终笃行不怠。

不惑,源自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来自政协,根植政协,服务政协,既是初心使命,更是情怀责任,我们始终奉行不渝。

回首来路,无谓艰辛,唯见精神。

展望前途,何惧迷茫,唯有信心。

过往炼就不惑,不惑,亦将成就未来。

不惑是一种坚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让我们在纷繁复杂中始终能够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明所将去。

不惑是一种自信——明确自身定位,发挥优势特色,让我们在砥砺奋进中始终能够保持定力、守正创新、顺势而变。

不惑是一种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协报人将继续劈波斩浪奋楫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谱写辉煌。

蓝图绘就,红日新升。

欣逢盛世,再启新程!


四十年

我们经历的那些难忘瞬间

40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一代代政协报人以笔为犁,在记录统战政协事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刻进了历史行进的辙痕之中,绘就了一幅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历史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报社迎来了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不断强化党管媒体原则和政治家办媒体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我们接续昨日的荣光,开启明天的希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履行党媒职责使命,创新统战政协工作报道理念方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胜利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脚下。

1983

4月6日,《人民政协报》正式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陆定一、许德珩在创刊号为本报题词,对本报发展寄予厚望在创刊号上可以看到,当时全国各级政协委员有近20万人,民主党派成员在1980-1983年新增3万余人。如今,全国统一战线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各级政协委员有近70万人,民主党派成员总数已逾百万。与之相伴的,是《人民政协报》报道内容不断丰富,报道影响日益扩大。从最初的周一刊到后来的日报,政协报人以真实的笔触、有力的声音,与广大读者一道,共同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中国式民主进程。

1985

7月1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人民政协报社举办《抗战一事》征文活动,并出版《华夏壮歌》一书。

1988

9月5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同年12月27日,本报由铅印改为胶印。

1989

12月30日,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宣传贯彻《意见》精神,本报于1990年2月9日全文发表《意见》,配发社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并开辟了“民主党派多党合作”专栏。同时,报社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特约记者座谈会,商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意见》的宣传及报道工作。随后连续发表《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切实贯彻十六字方针》等本报评论员文章。

1990

4月14日,本报改用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时代。

1991

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本报开辟专栏介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于5月10日推出纪念专刊。

1992

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为深入学习谈话精神,共同探讨各级政协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情况,本报理论版于1月28日开设“政协怎样为经济建设服务”专栏,并于2月14日头版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荣毅仁谈工商联的新任务》。同年5月5日至6月5日,本报派出驻粤采访组,采访刊发了《为扶助祖国教育和医疗事业竭尽全力——记李嘉诚》《驶向现代文明的航船——珠江三角洲巡礼》《改革大潮中的深圳政协》等报道,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1993

5月20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与探讨,本报举办主题征文活动。

1997

1月1日,本报由周三刊改为周六刊,进入日报行列,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月19日,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开拓者、人民政协工作的奠基人邓小平同志逝世。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本报发表社论《丰碑永铸伟业长存》,并连续发表整版纪念文章。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东方之珠”重新焕发奕奕光彩。为迎接香港回归,本报陆续开辟“香港回归祖国历程大事记”“民主党派谈回归”“喜迎香港回归共创美好未来”等栏目。

1998

8月6日至9月30日,长江、嫩江、松花江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本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抗洪救灾工作,并派记者赴江西九江抗洪一线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深入采访。

1999

为迎接澳门回归,4月1日,本报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等2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联手举办“大爵杯迎回归澳门知识竞赛”。这次竞赛是澳门基本法颁布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宣传活动。12月18日,本报三版刊发了“澳门回归大事记”,记述了从1979年2月8日中葡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至1999年11月29日有关澳门的大事。

2000

12月4日至6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指出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同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出台为本报统战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001

10月2日至12日,由全国记协组织,本报记者作为大陆第一批赴台做大规模教育专题采访的记者赴台。随后在新闻版开辟《感受台湾》专栏。

2003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全球。本报推出全面反映政协、统战、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和成员抗击非典的报道近300篇。当年,本报由8版扩为12版,并增设《健康周刊》《慈善周刊》和《教育在线》。

2008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进入灾区,让读者与灾区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一年,留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伤痛,还有自豪和感动——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本报开设22期奥运专刊,并派出记者在开幕式前夕独家深入开幕试运营中心采访,“零距离”记录开幕式前的34小时。

2009

6月2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本报启动“万里边陲探明珠——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采访报道活动”。本报记者历时3个多月,深入22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省区实地采访,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60年来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9月20日,本报推出60版的特刊,全方位、多角度回顾了人民政协走过60周年的辉煌之路,并在头版配发社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热烈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

2011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本报除刊发《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评论文章外,还派记者全程跟踪报道由全国政协组织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嘉宾团寻访纪念活动,并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拍摄了8集纪录片《辛亥档案》。

2012

为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本报自11月8日起连续6天开辟十八大特刊,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将协商民主从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提升为国家民主制度。同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专门提出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队伍建设,并对“党外代表人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

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为重启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作好铺垫。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14

11月13日,议题为“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推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出台,建筑工人工伤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这起源于2013年本报刊发的深度报道《伤不起的建筑工人》及随后刊发的“全国政协‘建筑工人工伤维权’调研”连续报道,广大建筑工人“有一份保险,受伤后能够得到合理赔偿”的愿望得到直接的回应。

2015

11月13日,本报刊发人物通讯《温暖的火焰——记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生动反映了何宗文身残志坚、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何宗文因此受邀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并做了题为“做有温度的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成为全国政协历史上首位全程列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的地方基层政协委员。该报道还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政协好新闻特别奖。

2017

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为做好十九大的新闻报道工作,本报在会前开设“十九大时光”等专栏,会议期间,新闻中心和周刊联动,组织委员结合自身领域充分解读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的巨大变化,并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2018

这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本报成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第一年。为以央媒的标准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大报道任务,本报精心策划,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系列报道,在统战版推出“风雨同舟40年”、新闻眼专版推出“家国40年”、委员故事版推出“见证40年”、春秋周刊推出“改革开放40年口述史”。12月18日,本报以“当世界向你微笑”为题,推出改革开放40年纪念特刊,以48个版面的篇幅,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政协不断发展完善、发挥重要作用的光辉历程。

2020

6月30日,香港国安法正式生效。本报组织港区政协委员积极发声,坚决拥护和支持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

2021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出版20个版面的主题特刊《百年同心路》,回顾统一战线百年光荣历史,礼赞同心筑梦新时代。
当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本报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5周年之际,组织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西藏的民族风情和经济建设新成就。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在北京举行,20名委员获得首届2020年度优秀履职奖。

2022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全国进入“二十大时光”。本报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为总主题,报网端微屏联动,推出多个专栏、网络专题,营造喜迎二十大、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二十大召开期间,本报派出4名记者与会,推出“同心奋进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刊发版面41个、文章194篇,精彩完成会议报道任务。

2023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本报在头版配发社论《同心共圆中国梦》。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当选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同时选出23位全国政协副主席。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此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启动的,将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加快现代化。

委员寄语

原文刊登于

2023年4月6日

《人民政协报》特1、特2、特4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