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美好生活的引导者——“引导美好生活”系列课程开课了!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终身教育学院苏州培训中心主办“引导美好生活”系列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互动研讨活动,让参与者成为美好生活的引导者。


一、课程对象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体师生


二、时间及地点

晚上6:30-8:30

南雍楼-东116


三、课程安排


课程及授课教师介绍




01

当东方遇到西方:

李安华语电影中的文化冲突

1

课程简介

李安的电影往返穿梭于东方和西方,显现着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冲突和融合。本课程选择了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中的两部,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它与外来文化碰撞之后所呈现的新特征,探讨了李安电影中的多元文化现象。

2

主讲教师

俞弘,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教授《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职场英语写作》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跨文化交际。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9项,编写教材2本,发表论文多篇。毕业于美国美利坚大学,曾经在美国纽约爱德曼国际公共公司任职,是原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会员。


02

跨文化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差异

1

课程简介

言语和非言语是人际交流中不可分隔的两个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采用了不同的言语和非言语规则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解甚至矛盾。课程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模式,分析交流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提高听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主讲教师

俞弘,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教授《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职场英语写作》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跨文化交际。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9项,编写教材2本,发表论文多篇。毕业于美国美利坚大学,曾经在美国纽约爱德曼国际公共公司任职,是原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会员。

03

德国概况面面观

1

课程简介

本次课程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多维度地简要介绍德国的基本概况,使得听众对于当今的德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

主讲教师

徐凌飞,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跨文化日耳曼学。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毕业,曾赴德国图宾根大学交换学习,曾任教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语言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0年起主讲德语语言及德国文化类相关课程。

04

翡翠鉴识

1

课程简介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走近玉石之王--翡翠,了解翡翠ABC及其鉴别方法、翡翠质量评价要素、翡翠商贸等,课程以理论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形式,达到科普翡翠知识的实效。

2

主讲教师

张学云,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FGA(英国皇家宝石协会会士)、CGC(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江苏省CMA实验室珠宝评审专家。

05

如何鉴赏中国画

1

课程简介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形神兼备,这不仅要捕捉景物外貌,更在于传达其内涵——精神、生命力和灵性。在对于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人发明了一整套绘画视觉表达形式,这包括毛笔、水墨和颜料的工具;壁画、屏风、手卷、立轴、册页、团扇、折扇等绘画样式;以书之法入绘画线条、留白、画面的诗意性与书法、印章的结合等等这一系列的传统方法。

本讲座通过图片及实物的介绍,引导听众学习如何鉴赏中国画,树立民族文化信心,走向美好生活。


2

主讲教师

赵娜,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核心期刊《艺术百家》编辑;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级室内设计师;《中国文化报》专栏作家。

在CSSCI 、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教改课题等三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五项;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与推广”指导专家;担任芥墨美术馆、宣和美术馆、问象艺术空间等多家美术馆展览指导专家。

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艺术设计;自2010年讲授《中外美术史》、《设计创意》、《设计心理学》等课程。


06

读懂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

“红情绿意”

1

课程简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苏州城内的桃花坞作为江南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诞生了唐寅这样的艺术大师,还孕育了造型独特、风格绚丽的桃花坞木板年画。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历经六百年的时代变迁与移风易俗的考验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探寻吴地文化的珍贵资料和彰显城市魅力的文化元素。通过本次讲座,听众将深入了解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情感、趣味、心愿,提高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激发对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2

主讲教师

陈芳怡,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图案学与中国传统图案文化,自2010年起主讲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曾参与外单位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数字化扫描工作和传统文化培训工作。


07

精行俭德——泡好一杯中国茶

1

课程简介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茶上升到文化高度,是从陆羽的《茶经》起始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开宗明义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对于当代中国人人格养成、道德重建、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场展演:行茶十式。欢迎听众参与体验。

2

主讲教师

何斌锋,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银龄学习中心《茶道与养生》主讲人,古渡保和堂茶空间主理人,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师、非遗宋代点茶传承师。主持教改课题“基于《文化经济学》的跨学科课堂融合研究”,主持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 “金陵文脉VS金州风物”。论文《宋代点茶的美学意趣及其现代启示》曾荣获第二届宋茶文化论坛征文比赛二等奖,并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学术论文成果汇编》。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担任第三、四届宋茶文化论坛评委。


08

宋代点茶的美学意蕴

1

课程简介

“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中国茶,开启了一段悠悠历史。“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描述的是文化昌盛的宋代。在茶事上,宋代同样展现了该领域的繁荣鼎盛。宋代点茶可谓应时而生,不仅成为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更是传达了一种理念、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这其间,处处透露出宋代点茶的美学意趣,也对当代社会给出了很好的美学示范和启示。

现场展演:七汤点。欢迎听众参与体验。

2

主讲教师

何斌锋,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银龄学习中心《茶道与养生》主讲人,古渡保和堂茶空间主理人,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师、非遗宋代点茶传承师。主持教改课题“基于《文化经济学》的跨学科课堂融合研究”,主持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 “金陵文脉VS金州风物”。论文《宋代点茶的美学意趣及其现代启示》曾荣获第二届宋茶文化论坛征文比赛二等奖,并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学术论文成果汇编》。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担任第三、四届宋茶文化论坛评委。


09

微收藏:

展示生活的细腻与趣味

1

课程简介

收藏,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而是融入我们生活的点滴细节。收藏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有时候,只需要一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的心,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那些珍贵的藏品。通过介绍收藏经历、分享收藏经验、感悟收藏体会、展示藏品实物,认识“微收藏”是一种充满趣味和意义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我们领略到生活的美好。

2

主讲教师

高洁,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博士,时报金犊奖评委,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基于现代审美的传统玩具再设计研究”;参与江苏省文化科研项目“江苏地区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南京大学文创扶持项目“金陵文脉×金州风物”等,发表论文近20篇。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设计、艺术设计。


10

新、奇、异:

我们如何欣赏现当代艺术

1

课程简介

现当代艺术作品不仅新颖、而且奇特,甚至怪异。通过介绍现当代艺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探索抽象绘画、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艺术形式,通过作品了解现当代艺术的特征和观赏方式。培养对现当代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理解力,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2

主讲教师

高洁,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博士,时报金犊奖评委,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基于现代审美的传统玩具再设计研究”;参与江苏省文化科研项目“江苏地区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南京大学文创扶持项目“金陵文脉×金州风物”等,发表论文近20篇。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设计、艺术设计。


来源: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 
文字:徐林萍
图片:俞弘 徐凌飞 张学云 赵娜 陈芳怡 何斌锋 高洁
美编:张了戈
责编:张   燕
审核:韩顺平 李思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做美好生活的引导者——“引导美好生活”系列课程开课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