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视”界,医疗机器人创新涌现、蓝海正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BFT机器人 Author Paula
01
三维机器视觉,打开“视”界之门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行业的重要分支
机器视觉模拟人类视觉系统,赋予机器“观看”、“识别”和“判断”能力,是机器认识世界的基础。这一概念可拆分为两部分:“视”即捕捉外部信息,利用成像系统替代视觉器生成图像信息,并反馈给计算机;“觉”即利用控制系统对图像信息进行解释和分析,让机器做出判断,实现指挥决策和自主行动。
需求增加与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传统的机器视觉主要以二维图像识别与分析为主,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行业应用需求的增加,工业4.0时代到来,机器视觉技术也在迭代更新,3D机器视觉走上科技舞台。
在机器视觉领域中,3D视觉与人眼最接近,在识别扫描物体的同时,还可以获取物体的深度信息,实现三维空间的定位识别,较传统视觉具有高精度、强稳定、柔性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能够弥补人眼的不足。
目前,将3D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结合已是主流趋势,有了“机器之眼”、“机器之脑”的技术加持,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思维,执行更高精度、更复杂、更危险的工作。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3D视觉+机器人未来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一个核心,百花齐放
3D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零部件和算法研发,也是行业的竞争力和价值所在。有数据显示,3D机器视觉的硬件制造和技术开发环节,几乎占据机器系统成本的80%。
产业链中游包括系统集成和装备维护;下游结合视觉设备与生产,为3C、汽车、医疗、新能源等细分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势。
(中国机器视觉企业应用于制造业、非制造业销售额分布)
02
三维机器视觉,掀起智能医疗革命
机器视觉为医疗机器人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技术日趋敏锐,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医疗领域也得到推广应用。
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行业,一直以来备受关注,3D机器视觉的技术创新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突破,3D视觉+机器人的组合,能够极大地帮助医生进行一系列医疗诊断,实现更精细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普惠、安全的服务,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痛点,一场智能化医疗革命正在进行。
医疗机器人是什么
医疗机器人,是指用于医疗或辅助医疗领域,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确定工作程序,实现自主工作的机器人,需要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准入门槛、高附加值的特点。
医疗机器人是集合医学、机械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传感、3D视觉、导航控制等核心技术,属于高端医疗器械。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目前,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个方面。
(医疗机器人分类、核心技术、应用场景一览图)
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其技术要求和准入门槛都是最高的。因为能力再高、经验再丰富的手术医生也存在人类无法克服的视觉盲点,而手术机器人攻克了这一难点,具有误差小、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优势,可以协助医生完成深入人体组织的精准操作,患者伤口小、恢复快,并且在医疗人才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穿刺手术机器人等,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控制台、机械臂系统和成像系统。手术时,主刀医师可以不与病人直接接触,而是通过3D视觉系统和动作定位标定系统进行控制操作,装载手术器械的机械臂能够接收控制指令,模拟医生的技术动作,完成手术操作。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重要分支,用于解决患者康复动作标准性的监测把控,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建,主要包括:针对慢性病和具有行动障碍的残疾患者而设计的辅助替代型机器人;针对术后康复群体,用于辅助运动锻炼的训练治疗型机器人。
辅助机器人
辅助机器人可以看作拓展医护人员能力的助手,可辅助治疗和诊断。机器人通过学习文献知识和专家技术经验,能够模拟医生思维,深度解析患者情况,为医生提出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让治病救人更加智能化。
在诊断方面,3D视觉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深度扫描和分析,比医生更早地看出病人的问题,在速度快的同时也保证了高准确率。
机器人的大数据和AI技术还在许多实际场景有所应用,例如:自动收集病情生成病例报告,挖掘患者过往病史,辅助医生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诊断方案;模拟医患语音交互和场景复现,协助医护人员临床能力培养。
医疗服务机器人
医疗服务机器人聚焦于医院和家庭两大场景,技术门槛较低,应用场景更加“接地气”,可提供常态化、精细化的医疗健康管理方案。因此,近年来医疗服务机器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03
医疗机器人格局未定,风口当前将如何发展
“2023年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或将突破万亿,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也呈现稳定高速发展态势,并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产业聚集区”
机器视觉的进步,不仅在工业领域掀起波澜,在医疗领域卷起“机器换人”浪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积极鼓励国内医疗器械的创新”的口号。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过往仅由人类承担的分析诊断和手术操作工作,已经可以由机器人替代,并在市场上已得到实践应用。政策扶持加上前景广阔,引得各大资本纷纷入局医疗机器人赛道,推动产品技术研发不断升级,应用也向更多场景延伸,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创新涌现,格局未定
当前,医疗机器人领域呈现以美国主导,欧洲、中国紧随其后的局势。美国直觉外科公司(ISRG)为行业龙头,其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机器人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能通过远程+微创的方法,实现复杂的外科手术操作,是目前全球最成功且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l1974年中国第一台手术机器人CRAS研发成功;
l2006年中国第一次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
l2010年中国第一台自主医疗机器人注册成功;
l2013-2018年多个国产医疗机器人注册成功,包括天玑、睿米RM-100等;
l2020年后国产机器人行业进入爆发阶段,各类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等,在中国大量获批,各类机器人企业不断增加。
与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相比,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3D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渗透医疗大健康领域,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但无论是产品覆盖还是技术储备,其客观差距依旧存在。
国内医疗机器人初创企业数量多,且存在技术卡点问题,诸如手术机器人等有较强技术壁垒的高端产品往往依赖欧美进口。但中国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广阔、产业链完善和资金充足的优势,国内计算机视觉、语言理解等技术和应用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众多企业专注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创新,并成功将成果产业化,3D视觉、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等技术成熟让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落地,骨科机器人、神经外科机器人、微创腹腔镜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领域均有国产品牌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其中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机器人目前已进入国内100余家临床机构,完成2万余例手术,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纳米靶向、单孔腹腔镜等机器人也相继立项,未来有望成为弯道超车的重点细分领域。
相信随着时间增长,国内医疗机器人行业将不断沉淀,技术将不断创新,市场发展可观。
资本入局,前景广阔
中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有着许多“天然”优势:
一是政策利好。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国家推出众多优惠政策,将其作为工业4.0战略的重要部分,驱动医疗机器人研发创新,助力产业化,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将达16万亿元以上。2022年12月,上海、北京和湖南三地已将部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覆盖范围,为中国医疗机器人商业化道路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需求增加。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激发了更多的高端医疗需求,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康复护理机器人成为当前智慧养老模式下的首选。
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医疗机器人资本热潮袭来,各大资本纷纷入局投资。2022年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项目达28个,融资额超亿元项目达11个,红杉资本、深创投、蓝驰创投、普华资本等各大投资机构频频现身。足以见得,医疗机器人赛道受到资本追捧。
预计到2026年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1亿美元,让医疗机器人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04
结语
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虽然行业目前仍存在单一技术单薄、技术融合欠缺等不足,但总体表现亮眼且势头强劲。
医疗机器人行业的研发、制造与应用部署需要各方力量参与。因此,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汇集各方资源力量,强化国家层面的规划部署,深挖市场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进口替代、对标创新;产学研联合,加强人才储备;借助资本力量为行业发展持续赋能。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17727482271
contact
us
微信公众号
联系邮箱:
info@bft-robot.com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