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8讲】张国刚: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几点思考——从丝路文明交流谈起
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8讲
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几点思考
——从丝路文明交流谈起
主讲人:张国刚教授
2022年11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8讲在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张先生是著名的隋唐史、中外关系史专家,他演讲的主题为“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几点思考——从丝路文明交流谈起”。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刘进宝教授主持。学院常务副院长孙英刚,马娟、秦桦林、罗帅、潘敦等老师,以及三十余名博硕士生,齐聚一堂聆听了讲演。
讲座伊始,张国刚教授提出了“文明的边疆”的概念,强调世界各地区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各个文明在交流、互鉴、冲突、融合等相互关系中,历经成住坏灭、涅槃重生。今天,人类文明进入新形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鼓吹文明的冲突,而我们倡导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现实局面呼唤我们深入研究文明史,揭示东西文明多样性的内生逻辑,把握中国文明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从而为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教授为我们剖析了中国文明演进的历程与特质。张教授将中华文明的演进形象地比拟为“文化长江”:先秦相当于唐古拉山的涓涓细流;汉代整合诸子百家,独尊儒术,好比重庆;宋明儒释道合流,形成理学思想,类似武汉;当今融合西方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恰如南京。中国文明的传统,注重现实人生与历史智慧。
接着,张教授向我们梳理了西方文明的源流。公元前第二至第一千纪中叶,古印欧人的迁徙与扩散,将欧亚大陆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的广袤地区,带入了青铜和铁器时代。印度、波斯、中东、近东、地中海世界、西欧乃至北欧诸文明,都有着共同的根源,即古印欧人的文明。宗教与神学在西方诸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讲座最后,张教授从国家治理结构、商品经济传统、社会约束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特色。张教授指出,文明史的研究要立足于国情,从历史中寻找中国文明发展的独特轨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现实国情,不仅被动地构成了现代文明涌流的河床,而且是主动地创造现代文明的土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只能在这些给定的条件下探索和讲述。
在整场讲座中,张教授对东西方文明的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既充满事实的呈现,又不乏现实的关照,为师生们生动地演示了中西文明交流史的治学门径。刘进宝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指出历史研究不要局限于一点,要像张国刚教授一样,善于将历史“打通”,将历史的横向与纵向有机结合起来。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张教授与大家就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中国礼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中国文明的西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整理:郝璐嘉
编辑:孟舒涵
校对:罗帅
审核:瞿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