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13讲】孙继民: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兹水》考

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13讲

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兹水》考

 

主讲人:孙继民研究员

2023年4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13讲在紫金港校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继民。孙老师早年从事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近二十年来主要致力于黑城学(即黑水城文献)、古籍纸背文献研究、太行山文书研究三个领域。孙老师演讲的题目为“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兹水》考”。讲座由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教授主持,中心冯培红、罗帅、秦桦林、潘敦等老师和同学们,以及线上近百位听众一起聆听了讲座。

孙老师首先介绍了敦煌文书《诸道山河地名要略》(P.2511)中有关蔚州兹水的记载:“兹水,出灵丘县西南枚回山,县(通“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也。”兹水,《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中均作“滋水”。通过与传世典籍相关记载对照,孙老师进而指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中关于“兹水”的记载是对《元和郡县图志》的节录。兹水流域在唐代植被茂盛,为打柴伐木的重要地区。

与“兹水”密切相关的石铭陉岭,其中有一东汉时期摩崖石刻仍保存至今,极为珍贵。该石刻所在地为今山西省繁峙县,石刻具体内容为“冀州常山南行唐北界。去其廷四百八十里,北到卤城六十里”。南行唐北界石刻的重要价值在于书写了汉代三级行政区划,南行唐早在战国时就已存在,属赵国管辖,这也为研究先秦赵国地界提供了重要佐证材料。

通过先后三次实地考察,孙老师亲身测量了汉代南行唐县治旧址故郡村至摩崖刻石之间的距离,明确了石刻文字中的“其廷”具体指代“县廷”而非“州廷”或“郡廷”。进而揭示先秦两汉时期在今河北平原与山西黄土高原之间,存在一条不见于早期史籍的穿越太行山进入晋北的交通孔道。

关于《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兹水条中的“悬河五丈”,孙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乡贤,他指出其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不老台村旁。该河垂直高差约150米,形成三级小瀑布,在水力冲击下又形成三个石汪。这与文书和史籍“悬河五丈”基本吻合,不老台瀑布应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的“悬河五丈”。

今不老台位于阜平县西北山区的沙河大峡谷,“悬河五丈”今地的判定有助于确认今沙河大峡谷实即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和《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石铭陉”。石铭陉作为先秦两汉时期今河北平原与山西黄土高原之间一条穿越太行山进入晋北地区且不见于早期史籍记载的交通孔道,还是中原内地与蒙古高原诸多连接通道和过渡地带之一。因此,“悬河五丈”和石铭陉今地的确认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史无疑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讲座结束后,罗帅老师指出:孙老师为学生具体、形象地示范了如何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提醒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本次讲座图文并茂,体现了孙老师深厚的史学考证功底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在交流环节,孙老师与师生们就“枚回山”的名称问题、《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的史源问题、古代官文书流散民间、敦煌文献如何定名以及节录传世史籍目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文字:田琳

照片:田琳、吴杰

编辑:孟舒涵

审核:瞿萧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