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竺可桢史学讲座第14讲】楼劲:西汉时期“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
2023年4月10日晚7时,浙江大学竺可桢史学讲座第14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319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楼劲教授主讲,主题为西汉时期“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孙英刚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四十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楼劲,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岳麓书院讲座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近年主要关注中古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研究,历年出版《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北魏开国史探》《中古政治与思想文化史论》等专著5部,发表《西汉以来“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周礼与北魏开国建制》《<玉海>五四<艺文部>所存沈约<谥例序>文笺解》《科举制“投牒自举”之法溯源》《宋初礼制沿革及其与唐制的关系——兼论“宋承唐制》说之兴》等专题论文百余篇。
楼劲老师首先回顾了“革命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变迁脉络,他认为革命论在西汉王朝地位特殊,相关讨论贯穿于其兴衰存亡始末,有关革命论的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一种是清代以降今文经学的研究,将革命论视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一种是由经入史的“斫雕为朴”,将革命论的叙事各还原至其本来所处的语境和历史过程之中。楼劲老师认为“斫雕为朴”的研究取向存在碎片化的危险,应该探究革命论与当时政治思想转折和政局演化之关系概要。楼劲老师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对西汉时期革命论的退化过程进行展开。
第一部分,楼老师回顾了革命论的传统以及先秦至汉初涉及革命论的争议。“革命”的较为原始和为人熟知的概括,出于《周易·革卦》的《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反映了政治转型过程中人们对被统治者权利和要求的集中思考。然而革命论的发展过程非常曲折,战国时期诸子为革命论辩护的同时反对革命论的声音日益高涨。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社会主流对待革命抗暴的基本态度正在从以往有条件的肯定,向着秦汉以来的无条件反对倾斜,汉景帝时期关于革命论的讨论则是重要的转折点。
第二部分,楼劲老师认为武帝以来为汤武革命辩护的理论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董仲舒为代表认为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故汤、武放杀桀、纣不为“弑”,第二种是以谷永为代表的天道“去恶夺弱”,故汤、武放杀桀、纣为理所当然。第三种则是以《齐诗》和纬书为代表的天命依历数气运而转移,故汤、武放杀桀、纣合乎天道变易之理。
第三部分,楼劲老师讨论了汉代从革命到执政政治转型过程中对革命论的修正,从汉初比高帝为汤、武而称颂其起义创业的伟绩,到景帝以来越益否定汤、武放杀所代表的伐无道、诛暴君之举,意味的是从讴歌革命到怀疑革命,从推翻黑暗统治到维护现有秩序的深刻转折。汉代在修正革命论的过程中把革命窄化为易代改姓或泛化为革新改良的努力,抽去了“革命”所本来寓有的被统治者抗暴权利,同时又提高了“革命”的门槛,这一过程抑低了革命的价值,限制了革命的条件。
第四部分,楼劲老师认为景帝以来革命论退化使得“禅让”与“革命”真正交集到了一起。这个交集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前面所述“革命”内涵被窄化为易代改姓或泛化为各种“革政”的过程。同时,禅让入主革命内涵而革命成为易代别名的状态,从而将革命论退化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王莽在易代过程顺利进行中“以禅让为革命”则是这种退化后革命论的实践,王莽在这一过程中治历明时为先导的一系列改制活动,从此渐被公认为“革命”的必要程序和组成部分。
楼劲老师总结了汉代革命论的退化过程:景帝以来“革命”等同于易代改姓,昭、宣以来禅让入主“革命”内涵之后,王莽时期的实践,又为“革命”增添了新的样式,由“治历明时”导出的特定改制活动,开始成了“革命”外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即汉初以来革命论退化的基本阶段和过程。革命论被剥离了反抗暴政的内涵,从被统治者的思想武器转变为易代改姓的舆论工具。而西汉初年到东汉初年革命论所呈现的曲折变化过程中已体现了我国近代以前所有“革命”事件及其理论形式的基本要素和轮廓。
孙英刚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要的点评:楼老师今晚的讲座加深了我们对政治史的认识,政治史的研究除了以往讨论的政治斗争和党派分野以外,还需要关注学术、思想观念在政治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国家的政治实践。楼劲老师通过梳理西汉革命论的退化过程为我们解决了政治实践中思想资源库的问题,给我们很多新的启发。
讲座的最后老师与同学们就“如何看待汉武帝封禅事件对革命论的影响”“王莽在治历明时过程中如何确定尺度以及对后世历法的影响”“汉代中晚期的皇帝是否接受了汉家天命”“研究中古思想史中如何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等问题与楼劲老师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楼劲老师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文字:张子良
编辑:吴一杭
审核:瞿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