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阡陌桑梓日日新——写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
云兴日出,欣然有会;岁月嬗递,秩年已过。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周年。
十年回望,在这一科学理念指引下,我们汗流为雨泽、血液为江河、发髭为星辰、精髓为气息,天地同力,英雄共求,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铸就出人类减贫与发展史上震古烁今的新篇章。
时光依然奔涌,步履铿锵向前。14亿多中国人民,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
一
从初心如磐到奇迹如歌,科学的理念有其“山根水源”
秋天,是镶着金边的收获季节。秋色映衬下的十八洞村,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摩肩接踵的参观者远道而来,一睹千年苗寨的“前世今生”,探究她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密码。
十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自此开始。这座曾经“美丽得让人心痛”古老苗寨,开启了“一步越千年”的嬗变。
一村一寨,见证着脱贫攻坚的砥砺前行,是国家发展的生动体现。十年风雨兼程,凝聚起极为丰富、厚重的时代价值,是历史的注脚,也是未来的先声。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跋山涉水的艰辛不易,也回望科学理念的“山根水源”。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重农思想一直都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一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成为千年的渴盼,中华民族的先贤圣哲为此而上下求索。当“小康”成为中华民族的具象生活,古老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在新时代发出了嘹亮的回响。
当时间的指针拨向19世纪,《共产党宣言》横空出世、振聋发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科学理论鲜明昭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既是道路的选择,也是发展的方向。
方向既明,则行之有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事之首。
消除绝对贫困,注定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习近平总书记,这位从黄土地上走来的大国领袖,始终抱着深厚的“三农”情怀:在梁家河,带领农民打坝造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在正定,与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在福建,部署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浙江,谋划“八八战略”……每一个节点,都在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积蓄思想伟力。
岁月更迭,不改其志。党的十八大召开仅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便来到了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与困难群众共商脱贫之策。这次特殊的看望,意在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与贫困决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每一次足迹所至,都是领袖心之所系;每一句嘘寒问暖,都清晰地指向“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使命。
旗帜引领,大道向前。“精准扶贫”理念以其强大的力量,助力我们跨最艰难的坎、走最吃劲的路、爬最险要的山。面对“贫困”这一久攻不下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以“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治贫方式,在人类减贫的伟大探索中,闯出新道路,给出新方法,书写新答案。
义无反顾、饮冰卧雪,“咬定青山不放松”;披坚执锐、热血难凉,“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其志也笃、其势也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八年披荆斩棘、云兴雷奋,换来溪山共声、战功赫赫:12.8万个贫困村出列,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202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
“脱贫”是总目标,“精准”是方法论——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总结完善中国以往扶贫模式中执一驭万;在社会财富分配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回望那些挥汗如雨、不舍昼夜的每个日子,虽只是涓涓之微,却自成江河之理。
如今,每一个曾经深陷贫困的村庄,处处洋溢着活力和希望,绝对贫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阿喀琉斯之踵”已被消弭。正是因为“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才迎来山河远阔、幸福花开,迎来从初心如磐到奇迹如歌的历史跨越。
八年风雨,功不唐捐。在这场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
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首倡之地显首倡之为,“精准”的涓滴之力汇入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滔滔洪流
“大政出于小村。”武陵绵延,三湘旖旎,见证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巨变:精准托举的厚泽,凝练成实现全面小康的雄浑史诗;实干笃行的奋斗,澎湃出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八年焚膏继晷,湖南如期夺得了精准扶贫的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82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决战贫困,犁庭扫穴。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无数党员干部踏遍贫困县的山山水水,党心民心同频脉动;对口帮扶、东西互通、南北相助,写下输送资源、传播理念的传奇;“万企帮万村”“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传递邻里相亲、互助友爱的深情;寒来暑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紧跟一锤敲,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面对疫情、灾情的“加试题”,抗疫、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
在决战贫困的恢弘乐章中,“精准”犹如“定音鼓”,演绎出酣畅淋漓的节奏,回荡着长龙通渠般的精彩——
作为首倡之地,湖南着眼“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创建“精准扶贫管理系统”,于全国率先开展建档立卡,一年时间完成贫困识别,两年时间开展“回头看”,四年时间实行动态管理,“帮扶谁”的问题一清二楚;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谁来扶”的问题精准到位;产业扶贫从“四跟四走”延伸到“四带四推”、就业扶贫从扶贫岗位拓展到扶贫车间,“怎么扶”的路径落准点位;各级书记对脱贫退出签字,委托第三方专项抽查评估,“如何退”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提前帮扶,“如何稳”心中有数,行之有方。脱贫攻坚的战场,三湘儿女尽锐出战,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精彩故事,探索出了许多“叫得响”、可复制的湖南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战略开山度岭,让我们得以徐图大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印发,为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顶层设计。
这是全党“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纵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村“大后方”,巩固农业基本盘,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先手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更为宏伟的征途,“精准”二字依然是底层逻辑。目标精准: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策略精准:规划先行、精准施策;管理精准: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三湘热土成为“精准”理念的实践场。2020年底至2022年底,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8.7%;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许多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芙蓉国里,“精准”之笔勾勒出越来越美的乡村风韵。
珠玉为脑,精髓为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南击鼓催征、万众一心,展现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战斗力。放眼三湘四水,发展的方方面面、民生的角角落落,无不以精准为方法论和尺度航标,落下精妙书写的笔触。“湖南之窗”,展示着“中国之治”。
这是书写新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变革。十年回望,从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到接续奋斗的乡村振兴,“精准”这一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思想理念,如同一束璀璨之光,照亮过往,点亮未来。
三
大美之美,不在独善其身,而在美美与共:十八洞村的回响,无远弗届、千秋不绝
贫困是困扰众多国家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减少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马达加斯加的农田里,中国的稻种一次次萌芽、拔节、扬穗,让这个被列入世上最不发达国家的地方生机盎然;在斐济、卢旺达,中国的菌草落地生根、蓬勃生长;在老挝,中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如火如荼……沿着“一带一路”这条纽带,中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扶贫合作,精准扶贫经验泽如凯风、惠如时雨,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造福着越来越多的人民。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精神境界,也是世界通向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词出现频率极高:一个是“人民”,从“以人民为中心”到“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分量最重;一个是“人类”,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到“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以胸怀天下的眼光观照世界。
八年精准扶贫,负凌云志、唱大风歌,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人间壮举,铸造出世界减贫史上居功至伟的辉煌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坦言:“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智,在于治大。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在治贫中春风化雨,是“小康梦圆”的关键密码。2020年4月,春雨淅沥的茶园中,正在陕西秦巴山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茶农们走来,在他身后,是省、市、县、村书记。“五级书记”同框的场景,是“上下同欲者胜”的现实折射,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制胜之道。
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涓滴成海、众志成城。正是因为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锚定目标矢志不渝,坚持发展对抗贫困,中国人民才战胜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才得以千年梦圆、夙愿得偿。受命之日则忘其家、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脱贫攻坚中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与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了最强大的力量,成就了复兴伟业中的历史性跨越。
大美之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才能真正和谐万邦。2018年,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本扬赴十八洞村考察,感叹中国扶贫工作的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老挝深入推进扶贫事业,早日摆脱欠发达状态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5月,巴布亚新几内亚决定引进与中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类似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合建农业产业园,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思想伟力,跨越山海。“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背后是大国胸怀、大国承诺。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困到全面小康,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一个特写故事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外国学者的话,是对中国精准扶贫伟大奇迹的赞誉,更是对“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期待。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时光奔涌,前方大美,恰如这艳阳万里,光辉灿烂、明媚多彩。
——湖南日报全媒体编辑部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张英 黄炜信 易博文 沈德良 王礼生 欧阳金雨 杨兴东
编辑:涂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