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深深镌刻着他的名字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院士1929年生于湖南宁乡县(现为宁乡市),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杰出的创造性成果,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他的家乡,“湖南光召科技奖”成为全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湖南师范大学开设“周光召班”……湖南,深深镌刻着他的名字。
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祖国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周光召名列其中。
有关周光召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和核工业发展道路上所做具体贡献的资料并不多。不过,在中南大学2001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周光召进行了回忆。
他说,“无论科学是怎么无界的,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祖国,人生的价值有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种价值还是要为国家、为民族献身。”
1957年春,周光召被国家派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莫斯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周光召凭借“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恒律”等蜚声中外。
1959年至1960年间,苏联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带走图纸和资料。
当时在苏联从事研究的周光召得知这些情况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
周光召在一封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周光召还曾连夜送上“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场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正是因为这份报告,我国正式批准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周光召自己却说:“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赤子之心,赠予家乡“镇校之宝”
“听到这个消息,我深感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原校长欧阳才仍记得与周光召初次见面的点点滴滴。
那是2003年,年逾古稀的周光召决定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在备选的众多名校中,他选择了宁乡一中。
捐赠当天,周光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着学校礼堂里3000多名年轻学子,他讲起一个故事:“我曾在火车站看到一位母亲送别参军的儿子。儿子说:‘娘,我到部队后,一定要买样好东西寄给您!’母亲说:‘儿啊,娘什么都不想要,只想你把军功章寄回。’”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就是周光召的军功章。他深深记着这位母亲的话,也记着魂牵梦绕的家乡:“过去,我对宁乡没做过什么贡献。所以,我决定把我这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回报宁乡父老对我的厚爱。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壮大。”
欧阳才接过周光召递来的勋章,感觉肩上担子重如千钧。
刘平伟当时是高三学生,听着周光召在台上讲述原子弹诞生的故事,看着那枚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勋章,在心里种下了科研的种子。
现在,刘平伟已是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聚合所所长,致力于攻关新材料“卡脖子”技术,见识过无数高端材料。但当年那枚金光灿灿的勋章,仍是他记忆中最亮、最闪的珍藏。
捐赠仪式后,欧阳才以为很难有机会再见周光召。没想到几年后,周光召回到湖南,主动找人联系欧阳才。
“一见面,周院士握着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问一中的孩子怎么样。”欧阳才记得,在听说年轻学子取得了好成绩时,周光召笑容满面,高兴不已。
后来,欧阳才又多次去北京拜访,周光召均热情接待。“他最挂念学生的成长,多次嘱咐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欧阳才回忆,虽因身体原因,之后见面次数渐少,但周光召每年都会询问学生情况,对学校的关心从未间断。
为国为民,点亮学子精神之光
在中南大学举行的上述开幕式中,周光召语重心长地教诲广大研究生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以平常心对待功名,始终不自暴自弃;要有爱国热情,时刻准备为国家、民族的昌盛献身;要注重团结,加强交流,一方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要会交朋友,广交朋友,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在谈到创新时,周光召教导说:“创新对科学进步至关重要,要进行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二要有科学的自信与科学的怀疑态度。”他最后总结道:“天赋+勤奋+团结+科学的方法+平常心的心态=重大成果。”
周光召始终关爱后辈,心系家乡。
2003年12月7日,周光召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予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他说,奖章对科研人员而言,确实是个沉甸甸的荣誉,“于我而言,就是我的军功章。与其将奖章自己收藏,不如将其赠给一个单位,鼓励后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我还记得入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在校史馆参观‘两弹一星’勋章,我感觉十分振奋,心想要以周院士为榜样。”张敏是宁乡一中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历史教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中学子的入校第一课,也是人生终身必修课。”
1996年,周光召还向湖南捐赠110万元人民币,用于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当年,湖南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基金会设立的“湖南光召科技奖”每2年评选1次,重奖为湖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省政府颁发奖励决定并予以表彰。
后来,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中,出现了“杂交水稻第二人”李必湖、我国“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奠基者夏家辉院士、中国生殖工程创始人之一卢光琇、“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中国当代优秀的轻武器设计大师朱德林、首次提出“极端制造”新概念的钟掘院士、车辆工程专家钟志华院士、桥梁专家陈政清院士、中国分析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俞汝勤院士、发明了“侯氏定理”的数学大师侯振挺、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海牛号”发明人万步炎等。“湖南光召科技奖”已成为湖南科技奖励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极大地调动了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从2018年起,湖南师范大学设立“周光召班”,每年面向物理学专业新生选拔30人。2019年,以周光召名字命名的“光召论坛”启动仪式暨首期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2023年5月,第四届“光召论坛”上,“周光召班”交出第一个毕业礼:首届“周光召班”毕业生研究生率达69.6%。论坛透露,“周光召班”已入选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及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课题超百项。
作者:王铭俊 李曼斯
编辑:涂诗卉
校对: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