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分裂时刻:怎样让孩子面对种族主义仇恨

包嫣青 如妈闯美国 2022-11-13

关注“如妈闯美国”,鸡娃路上不孤单!



美国总统大选剧情反转再反转,可谓尘埃未定,扯皮先行。


在当下的美国社会,不管谁当选,都不能改变美国彻底撕裂的事实。


这几年,美国种族冲突及其引发的两党分裂愈演愈烈,各种偏见和仇恨升级,其社会的分裂与动荡程度也在不断加剧。种族问题在美国变成越来越敏感的话题。

从今年5月,美国明尼苏达州黑人男子乔治·佛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以来,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暴力示威事件。

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朗普一口一个中国病毒,包括儿童在内的亚裔群体成为了种族歧视的目标。新闻上不时看到亚裔被殴打或辱骂的新闻,身边也有孩子在学校被叫中国病毒

确实,对留学生或将要留学的孩子来说,种族歧视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父母也担心孩子会从儿童时代,就扭曲了他们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看法。而且,如果孩子因自己的肤色和种族遭到了歧视,你该如何教他做出回应?或者孩子无意冒犯了别人的肤色和种族,作为家长的你,又该如何引导和教育?

因此,引导孩子认识种族问题迫在眉睫。

和孩子谈论种族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儿童心理学专家提供指导,告诉父母怎样才能和孩子进行关于种族偏见和仇恨事件的家庭对话,让孩子用同理心和尊重的方式面对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



以下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一些沟通方式:

▷0至6岁   

南加州大学和洛杉矶儿童医院儿科教授David Schonfeld博士说:孩子们非常清楚我们之间种族,性别的区别。但他们并非天生有歧视概念。

研究表明,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注意到人身体上的差异,包括肤色。到5岁大时就会表现出种族偏见的迹象,例如,对某个种族群体的人会比对另一个种族群体更为友善。

这是因为儿童会从家人身上学到有关种族的信息。因此低龄孩子对待种族的态度,几乎就是家长对待不同种族态度的一面镜子。

因此,在最初的几年里,家长的任务是教给孩子公平、同情和正义的概念,为他们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电影《绿皮书》截图

对于孩子们来说,对周围环境以及他们遇到的人的好奇心是自然而然的。种族偏见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忽视或回避这个话题并不是在保护儿童。

因此,不能对孩子的问题保持沉默,要用适合他们年龄且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说明。

比如承认并赞美差异。如果孩子询问某人的肤色,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孩子,人们看起来确实不同,但我们也有共同点。

几年前,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我不喜欢黑黑的皮肤。”我一愣,脑袋里迅速过滤了一遍她的好友,“Claire是黑皮肤的,你不是说她很有趣,很喜欢和她一起玩吗?”她想了一下,点点头。我趁机解释:“我们每个人长的不一样,但都是人类,这不是很神奇吗?”

对于最近发生的黑人暴动,Schonfeld博士说:“你可以跟孩子说,‘打砸抢的人一定很生气,但其实他们可以用谈话来解决问题。’”

▷6至8岁

在这个年龄段,讨论种族主义变得容易了,但不需要那种非常正式的谈话。

加州伯克利的临床心理学家Allison Briscoe-Smith博士说:你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一直在谈论这些话题。

他专门研究儿童创伤以及儿童如何理解种族。小孩对公平非常在意。这是讨论不公正现象的有力基础。

  • 事前准备

为了给孩子提供指导,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感觉。应该多阅读和关注多样的资料和媒体,看到自己的偏见并努力纠正。

另外,你要明白谈论种族问题时感到不舒服是正常的。因此讨论之前,要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气氛,令双方感到舒适。

  • 仔细聆听

认真聆听以了解孩子所知道和正在思考的内容,尊重和认真对待他的问题。

Briscoe-Smith博士说:你可以问孩子,怎样理解自己听到的消息?让孩子主导谈话,而你负责维持谈话的方向。

△《月光男孩》电影截图
  • 耐心回答

使用适合的语言和定义,尽可能清晰,诚实地回答问题。如果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去找出答案再告诉他。

女儿有一次问我,学校为什么会有种族霸凌现象。我没有从谴责种族主义者的角度出发,而是告诉她这些想法和语言存在于社会中,但你可以选择使用与否,使用它的话,就会造成伤害。并和她讨论不应该使用哪些词语,从而不会冒犯他人。

如果孩子发表了种族方面的负面言论,你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如果他说了冒犯别人的话,帮助他理解这样的言论会伤害他人,以增强他的同理心,并协助他道歉和弥补。

  • 不要过度反应

Schonfeld博士说:讨论时要尽可能简单,简短和诚实。避免给孩子没有必要的具体细节,以免吓到孩子。

△《为奴十二年》电影截图
  • 确认他的安全

限制孩子接触媒体的机会。孩子越小,接触的机会就应该越少。

你要教孩子,如果经历或目睹他人遭遇种族歧视,要告诉你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教他在面对歧视时,他可以讲的一些话,比如说:你这样说让我很不舒服。

孩子常常会误解发生的事情,夸大事件的比例。你要平静的反应:“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但这是特殊的事件,而且不太可能再发生。”

另外,让孩子知道许多人和组织正在努力保证我们的安全。例如,警察,医生以及政府和私人机构。并让孩子放心,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

▷9至11岁

从9岁开始,家长可以与孩子对此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渴望得到问题的答案。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学校、电视和社交媒体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

  • 倾听和提问

研究表明,近年来,种族欺凌行为呈上升趋势,因此常常询问他们听到的信息是必要的。

Schonfeld博士说:“你不能指望孩子会主动告诉你事情,你需要问。谣言在学校和网络上像野火一样传播。因此,你得帮助他。”

  • 一起讨论媒体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是孩子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了解他们看的内容和网上的对话。找机会举一些媒体关于种族偏见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某些人常常被描绘成坏人,而其他人则没有?”

专家说,与孩子们谈论我们共同的人性是很重要的。我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只是个体存在差别。

△《底特律》电影截图
  • 坦诚沟通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坦诚并开放地谈论问题。鼓励他有问题和担忧的时候来找你交流。当他把你当作一个值得信赖的建议者时,就会在这个话题上与你进行更多的沟通。

  • 态度中立

在这个年龄,孩子可能与家人或朋友意见不同,造成困惑。为解决这些差异,父母要保持中立的语言,Briscoe-Smith博士说。“‘可以这样说:我们爱奶奶,只是我们和她的想法不同。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而我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底特律》电影截图

▷12岁以上儿童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他会树立自己的认同感。

这个时代可能是一个转折点。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接受,同情和尊重他人的生活,但有一些孩子会走向歧途。

如果你目睹孩子在网上或生活中参与偏见或仇恨言论,你要和他好好谈谈。

他们知道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而且对这个话题有强烈的情绪。试着了解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知道什么,让交流继续下去。

  • 批判性思考

当看到有政治色彩的媒体时,专家建议你给孩子提出以下问题:

谁报道了这个信息?他们想让我思考或做什么?

他们怎样说服我?他们在使用事实,恐惧,偏见吗?

我如何获得更多信息,以便得出更明智的见解?

△《光荣之路》电影截图
  • 好好谈谈 

Briscoe·Smith博士说:家长可以说,我们在某事上意见不同,你是怎么认为的?’”

记住,青少年常常看不到复杂的事物。Schonfeld博士说:他们对事情或人的认识过于简单化,从而形成偏见。你要帮助他使自己的思维复杂化。

家长要保证对话顺利,但也要明确表示你不能容忍偏见。

你可以这么说:

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你的言论是不尊重他人的。

或:我曾经这样想,但后来我读了某书或学到了某道理,改变了我的想法

即使孩子没说什么,他其实也在聆听你的话。

上述与各年龄段孩子的对话可能让你不舒服,但是很有必要。正如Schonfeld博士所说:“我们不能只教孩子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教他们重要的事。”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有愿意接受新想法,有同理心,积极倾听的态度,这些才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努力,帮助拓展他们的认知。

△《光荣之路》电影截图

  • 接触多元文化

试着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元文化,尽早与其他种族或社会群体的人积极互动,将有助于消除偏见。

• 确保孩子看到并了解不同群体的人(例如种族,性别,性取向,能力,宗教信仰等群体)

• 品尝来自其他文化的美食,阅读他们的故事,欣赏他们的电影。

• 鼓励孩子通过性格特征而不是外貌特征来决定与谁交朋友

• 让孩子体验与不同群体一起玩耍

• 研究并有意向你孩子介绍不同的文化

•鼓励你的孩子学习另一种语言

  • 采取行动 

让孩子知道,面对仇恨,他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你们可以讨论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担忧,然后集体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反对起侮辱性绰号,了解许多文化群体,并探索增加团体间理解的途径。

采取行动可以带来控制感,让他感觉良好:自己为创造更美好世界做出贡献。

Schonfeld博士说:目前的状况令人恐惧,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出贡献,并与感觉一样的人建立联系,那么他会安心。

当然,你也要帮助孩子了解,参与某种行动并不安全。比如,参加情绪激动的游行会有危险。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引路人,言传和身教都同样重要。

在帮助孩子时,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反对种族歧视,表达善意,支持每个人都拥有尊严和受尊重的权利。

本期福利


引导孩子认识种族问题迫在眉睫。推荐适合亲子共读,关于“种族间的差异和共存”相关的书单及高分影视作品,6本书,8部影片。关注公众号后,后台回复:【书单】可获得



作者:如妈,明报驻纽约前记者,定居美国20年,游历36个国家,先生在华尔街工作,有9岁的女儿和一只猫。文首发于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