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创生:艺术在浮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乔尔事务所 Author 乔尔事务所
在「桐庐大地艺术节」因为新冠疫情推迟后,「艺术在浮梁」成为「越后妻有模式」能否在中国推动乡村创生的第一次检验。
浮梁县 / 寒溪村
浮梁 / 寒溪村
FULIANG
浮梁县位于景德镇东北部,艺术节主场地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小组辐射面积18公里。史子园小组于1966年从浙江迁移至此,目前有村民约300人,移民历史和特殊的集体记忆赋予史子园特殊的人地关系。
当地历史沿革与社会经济情况
滑动查看更多
与越后妻有地区面临的问题类似,人口流出与县城建设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寒溪村面临凋敝的风险。不同之处在于,浮梁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尚未完全消失,仍然保有产镇融合的经济基础。目前茶叶种植和初级加工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根据统计「每亩茶叶纯利润可达到三四千元,每户人家光茶产业的收入就能达到6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的衰退进程。
大面积的茶山和由茶叶衍生的当地风物是大地艺术节的景观和资源基础。
公共艺术 / 触媒
PUBLIC ART
在一个月的展期中,史子园小组被植入22组公共艺术项目和其他文化活动。点触媒是「艺术在浮梁」的主要触媒类型,艺术家和建筑师通过小尺度改造,建立了区别于自然环境的新场域,成为整个村落的视觉焦点和重要的功能节点,营造出属于史子园的「地方感」。
《灯》
艺术家:马岩松
《梯》
艺术家:保拉•皮维 / 🇮🇹
线性的触媒通过其他有趣的方式被串联。例如艺术家文那创作的《签人计划》将空置的村屋改造成放置土地公的壁龛,并通过类似求签的互动装置引导观众寻找隐藏在乡村中的「见见」。
《签人计划》
艺术家:文那
「见见」
联想到在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观察,「越后妻有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公共艺术的叙事属性被放大,并相对地弱化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资本的角色。
《浮梁共生之家》
艺术家:真壁陆二 / 🇯🇵
《空游云行》
艺术家:沈烈毅
在地性 / 参与性
LOCALIZATION
乡村振兴语境下,村民成为大地艺术关注的主体。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相互影响的协作关系是体现在地性的关键。史子园的变迁史是天然的、戏剧化的叙事文本。艺术家以聆听者和讲述者的姿态介入,放大了村民个体价值,同时也使村民更主动地参与到大地艺术的创作中。
《我-家-乡》
艺术家:倪倪、霍城、于瑒
不同于早期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实践,浮梁的介入行为并没有将乡村旅游和本地的生产生活割裂。在史子园,公共艺术和村民日常生活显然已经融为一体,村民与艺术的相互包容。在「艺术在浮梁」的确能感受到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相似的场地和空间氛围,创作者们能够俯下身来思索和讲述乡村中平凡伟大的历史,正是大地艺术节模式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本文来源乔尔事务所,由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推荐活动】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7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