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木实盘周记2024年1月13日(腾讯回购减半、洋河问题的应对)
本周交易:无
目前持仓
腾讯43%,茅台34%,洋河10%,分众13%。
上期持仓
腾讯42%,茅台34%,洋河10%,分众13%。
此外,还持有0.5%的陕西煤业作为观察仓。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估算三年后估值。
注②: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注③: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账户总值。在无交易状态下,该比例也可能因每只个股股价波动幅度不同,而发生小幅变化。
注④:持股比例为四舍五入数据,例如10%代表实际仓位在9.50%~10.49%之间(不足1%的仓位采用实际数据)。
当周波动
本周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下跌1.42%,方木实盘净值下跌1.71%
方木实盘年度收益率
2024年内,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涨幅-4.30%,方木实盘净值涨幅-3.91%
注:方木实盘年度收益率,取「基金净值法收益率」和「资金加权收益率」二者之间的低值记录。
强烈声明
本文为方木个人投资记录,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满方木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方木不向任何人进行任何股票或基金的买卖推荐,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都有腰斩的风险。
请坚持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方木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切记切记。
主要事项
腾讯回购金额从每天10亿将至5亿。 洋河“股权”问题的相关传闻愈演愈烈,我要如何应对?
接下来的内容是对上述主要事项的展开:
01
腾讯回购金额从每天10亿降至5亿:
从2023年12月22日开始,腾讯大幅加码回购力度,将日均回购金额由此前约4亿港元,提升至10亿港元,一直到2024年1月5日,连续8个交易日,腾讯每天回购金额都是保持在10亿港元左右。
但是从本周一(1月8日)开始,每天回购金额下降至5亿港元(见下图):
回购金额减半的确切原因,目前不知。
但每天10亿港元的回购规模,本来也是不可持续的。
一是,腾讯的资金不可能全部用来回购。
每天回购10亿港元是个什么概念?
除去节假日和静默期,全年大概有120天~140天可以回购(2023年实际回购125天),如果每天回购10亿港元,全年需要1200亿港元~1400亿港元。
此前预估腾讯2023年归母净利(非国际)在1500亿人民币左右,约1640亿港币。
要保持这种日均回购规模,腾讯的现金流还是很紧张的。
二是,伴随着回购的持续,情绪的平静,股价上去了之后,也不太合适继续大额回购。
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之后,再来看“回购金额从10亿减半至5亿”,自然会明白,这就是一件不重要的小事。
至于“回购金额减半”对股价的影响,后视镜去看,怎么解释都能讲出道理,更是一件不值得费脑花关注的事。
真正重要的是: 我们能确定小企鹅在持续赚钱,且赚真钱,而且确保自己的资金性质始终没有被迫卖出的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小企鹅的股价如何波动,左右都是赢,上涨提升短期回报,下跌提升长期回报。
实际上,后者带来的长期回报会更高:
一方面,当我们有钱且持仓没有达到预设仓位时,就可以继续用更低的价格买入更多的股权。
另一方面,即使达到了预定仓位,或者我们自己没钱买了,只要公司经营好,现金流量足,当股价被低估时,小企鹅优秀的管理层就会坚持回购。
这两种方式,都会让我们实际拥有的小企鹅股权份额越来越多。
我们总说的一句话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于,股权代表了对企业未来收益索取权的一部分,而更多的股权份额,就相当于更多的小企鹅所有权,也就意味着,我们将会索取到更多小企鹅盈利增长带来的收益。
不过,每次说到腾讯“回购股份”这件事儿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很多人对一个问题的争议,即:
腾讯一边用真金白银大力回购股份,一边通过股权激励将股份授予员工,事实上,腾讯的总股本数量并没有减少的很快。
对此,不少投资腾讯的人都心存芥蒂,他们认为腾讯用真金白银回购股份的同时,每年又授予员工股权,这等于用股东利润在给员工发奖金,而且股价越低需要授予股权份额越多(奖金金额一定),因此,反而时间越长股价越低,股东们手中股票占总比会越来越低,股权份额被稀释。
所以,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回购没有意义,股东利益受到了损害。
可真的是这样吗?
恰好,对于如何去理解这个问题,方木近来也有一些学习和思考,昨天梳理成文:《腾讯一边回购,一边搞股权激励,损害了股东利益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02
洋河“股权问题”的相关传闻愈演愈烈,我要如何应对?
先直接说我的应对结论:
①不会清仓洋河或者换股。
②暂不会调整洋河估值和买卖点。
③暂不会继续加仓洋河。
我认为,投资决策要根据既成事实,而不是各种传闻。
所以,关于洋河“股权”这个事,要先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传闻。
洋河的“股权问题”,确实发生了,这是事实。
洋河的“股权问题”,最终会如何解决,仍然悬而未定,这也是事实。
而目前流传出来的一些所谓解决方案,基本都是传闻。
但也正是这些传闻中的“解决方案”,真假难辨,以讹传讹,愈演愈烈,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不少人据此就仓皇而出。。。
本周又看到了一篇7000字的小作文,跟蓝色同盟有关,自称“机密资料”,写得有鼻子有眼。(别问我要链接哈,统一回答:没有!)
若真如小作文所说,那洋河的“股权问题”以及处理结果,给洋河经营和业绩带来的影响,确实会比我上周周记里预想的大很多,这就意味着,需要对洋河的估值和买卖点做调整。
只不过,小作文本身依然只是“传闻”,并不是既成事实,而且很多内容想象成分居多,所以,我不会根据类似这样的小作文就立刻去调整洋河的估值和买卖点。
如上周周记所说,“股权”这件事儿对洋河的经营和业绩影肯定会产生影响,但影响具体会有多大,估值和买卖点要怎么调整,现在无法去定量评估的。
但我判断,即使调整卖点,新的卖点大概率也不会比洋河现在的市值更低。
因此,我现在不会清仓洋河!
在我看来,继续持有当前市值不到1500亿、年赚110亿的洋河,明显要比持有类现金资产划算,更不会拿洋河换成别的企业股权,关于这两点的详细思考,方木在上周实盘周记已经写过(见下图):
要注意的是,上图中的收益率是按照上周五收盘时洋河的市值(1532亿)计算的,本周五收盘洋河市值不足1500亿,感兴趣的话自己动手算算收益率吧。另外,图中说的最后一种“更悲观假设”的情况,即2023年归母净利跟2022一样都是93.2亿,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发生了。
但是,洋河的“股权问题”已发生,这是事实,而解决方案以及会带来什么影响却是未知的,这就是不可度量的风险,说实话,我确实担心突破想象力的事情发生。
因此,对方木个人而言,洋河的不确定性相比之前变大了,而确定性决定仓位大小,所以,在这个问题的靴子落地之前,或者我对这个问题没有进一步、更深刻的认知之前,我对洋河的持仓会保持在现有10%上下的仓位,暂时不会继续加仓洋河!
同样是在上周周记里,我写过:
在价值投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持续的复利效应,如果过程当中出现中断,最终产生的结果,就会天差地别。
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让自己陷入“从头再来”的境地,而10%仓位的洋河,可以确保即使出现极端情况,也不会对我造成致命性伤害。
特别强调:这里只是如实记录方木自己当下的一些所思所想,只适用于我个人的投资决策。我自己的钱、无论赚赔,都由我自己负责。
假使没过多久,洋河股价突然一飞冲天(注意,这里说的是假设),我却没有在这个时点、这个价位,加仓更多的洋河,若因此错失一波股价上涨带来的更多回报,我会心甘情愿地承受这一结果,因为我现在的认知就是如此,所以,我也只能承受认知范围内的赚赔。
另外,说起“复利效应”,上周周记有朋友在留言区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到了将来,手里的股票高估卖出了,经过比较,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我们把钱放在了存款上,等待更好机会时,那这段时间,不就是中断了复利了吗?
我理解的“复利中断”,主要是指本金遭受永久性损失,相当于过往几年的积累都白干了,比如因为加了杠杆被强制平仓,或者因为家庭需要不得不卖出浮亏的股权等。股权资产高估时,换成类现金资产,本金没有损失,只是收益降低,复利还在继续发挥效应。
至于说,放置在类现金资产上,收益率就很低了,那像老唐说的年化收益率12%,怎么实现呢?
实际上,年化12%的收益率,不是说每年都是均匀的12%,而是以去年-7%、今年65%、明年5% 。。。等等这样的姿势取得的,即有的年份收益高,有的年份收益低,几年下来年化收益在一个范围,比如12%左右。所以,评价一个人的投资业绩,至少要以3-5年为一个周期,单看某一年没有意义。
接着说回洋河,我认知到的洋河不确定性,主要不是来自于洋河本身,正如我在《游戏,巴掌过后再给个枣,我开始担心卡住喉咙》一文里写过的(见下图):
这是“不可描述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我此前从来没有认识到的,不过,既然是”不可描述“,自然也不适合在这里展开深聊了。
我记得老唐在2022年的一篇周记里曾说过:看到一些事实之后,决定向外看看。
印象中大概是这么说的,原文我没有翻到,哪位朋友如果还记得老唐这段话在哪篇周记里发的,还请告知,多谢。
当时,还是很疑惑的,老唐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但过去一年读过了一些书,然后自去年12月到现在,又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我似乎有些慢慢理解了,只是不知道跟老唐所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
但不管怎样,对我而言,确实要好好思考一下对“小企鹅们“的持仓上限等问题了。
当然,不是在当下这种极度低估、极度悲观的时刻,而是等到未来某个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些事儿只能在市场平稳的时候思考和做决定。
好了,本周的周记就记录这些,感谢朋友们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