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云城 | 追溯千年历史之河——苕溪

杭州云城 杭州云城 2022-05-05


云城以西,苕溪为界。


“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这是苕溪流域特有的秀丽胜景。“共爱霅上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宋代两位文学大家梅尧臣和苏轼留下的诗句也为我们描绘了历史上苕溪沿岸繁华的景象和层层叠叠的芦苇荡。


苕溪芦苇荡


云城规划图 苕溪为云城西边的边界


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源于天目山脉,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主要支流,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其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



西苕溪发源于潜县境内的西天目山,其支流发源、分布于长兴、武康、孝丰、安吉等州县;东苕溪发源于临安县境内的东天目山,经临安、余杭、钱塘、德清、乌程等县,与西苕溪汇合注入太湖,东苕溪有三条支流分别为南、中、北苕溪,其中最靠近云城的便是南苕溪


苕溪流域图


孕育文明的摇篮


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根据古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这是古籍中最早关于苕溪源委的记载。苕溪流域位于天目山脉向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低矮的丘陵和丛横的河网,优渥的自然环境让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明史》在记载钱塘县时,将苕溪与钱塘江、运河并列,视为该县重要的河流。实际上,苕溪及其各支流已经与该区域内的其他河流湖泊相互沟通,成为天目山区与杭嘉湖平原地区往来的孔道,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城镇。在清代的余杭县,南、中苕溪西自临安分入而合,会北苕溪,为瓶窑大河。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以及三溪汇合之后的东苕溪与余杭塘河、南湖、黄母港等,形成了余杭县的主要水系。苕溪在整个杭嘉湖平原乃至太湖流域的水系与交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说到苕溪沿岸的镇甸,就不得不提余杭镇。



余杭镇,俗称老余杭,现名余杭街道,原为余杭县治,坐落于南苕溪畔,是一个有着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镇,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置余杭县,属会稽郡。隋属杭州,历唐、五代不变。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亦属杭州府。民国属杭州。至1949年余杭建制已历两千余年。余杭镇西倚天目山脉,东连杭嘉湖平原,河网交错、群山翠绿、物产丰富,历来被誉为“文化之邦、丝绸之路、瓜果之地、鱼米之乡”。


说到曾经繁华热闹的余杭镇,自然离不开那座著名的,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桥——通济桥。


通济桥,本名北溪桥,老余杭人俗称之“大桥”,南北向跨于南苕溪上。此桥一直是余杭镇商业活动的标志。清嘉庆初,抢水石(分水角)圯,重甃巩固。教谕任昌运作通济桥诗:“通济桥跨大溪上,小店多开桥上头。一路篮舆行地稳,不知鳌背架层楼”。20世纪20年代,通济桥两边造有檐廊,开有十八家店铺,为当时余杭的商业中心。从余杭镇和通济桥,即可窥见苕溪沿岸活跃的人类文明的缩影。


今日通济桥


治水大业 国之大事


受降水等因素影响,西苕溪上游易受洪涝干旱双重灾害影响:此地为全浙暴雨中心,地处山区,河道落差大,山洪爆发时,水流疾驰而下,溪流在河谷中左冲右突,河道经常变动,沿岸虽然修筑河堤,但河堤经常被暴涨的河水冲毁;当洪水消退时,洪期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之中,淤高河床,降低了河道的蓄水能力,降水偏少时期,又会引发旱灾。



历朝历代,为官者都把治水作为首务。


对苕溪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在苕溪山丘河谷地带兴建陡塘堰坝。南宋时期对东苕溪的西险大塘进行分段加固。在清代,据史书记载,有四次对苕溪的治理,分别是乾隆七年和二十三年、光绪十五年和十六年。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开垦,加上战争破坏、社会动荡、水利失修等因素,苕溪水域的水患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南湖等分水泄洪设施持续遭到侵占;另一方面,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沉积,苕溪河道日益淤浅变窄,泄洪能力下降,不仅阻碍航行,还导致水位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民国时期,在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下,余杭、杭县两县还是完成了苕溪流域一些急迫的水利工程。“西险大塘之修筑,奉口陡门之拆建,贺家堰塘岸之修筑,全县圩堤塘岸之修筑,全县圩堤之培修。”


而一些需要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水利工程,均因当时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地方民众生计匮乏,未能投资兴修。


新中国成立后,苕溪流域的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遵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针并依靠一系列重大治理措施,如在西部山区兴建拦蓄山洪的水库工程、对西险大塘的加高加固等等。八九十年代,我国先后颁布施行的多部重要涉水法规,保障了苕溪流域水利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经过前后五十多年的治理,最终在全流域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御潮、排涝、航运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工程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防洪工程的最后屏障


人类抗争洪水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堤坝就是世界各地最早最普遍应用的防洪工程措施,一直延续至今。


西险大塘,又名西大塘、西险塘、西海险塘、溪南大塘,为东苕溪干流右岸大堤,部分堤段最早可考建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当时余杭县令陈浑所建,此后成为历代保护杭州和杭嘉湖平原免受苕溪水患的防洪屏障。


西险大塘


由于苕溪上游的天目山为浙江暴雨集中的中心区域,上游三股洪水都会汇集到余杭区瓶窑镇,瓶窑以上落差大、水流快,瓶窑以下地势平、水流慢。为此人们在上游建立了青山、里畈、水涛庄和四岭等四座水库进行拦截,但是无法完全解决下游的水患,因此西险大塘成了杭州防洪的最后一道屏障。


1984年前后,连续两年爆发的大洪水,让地方政府决定将西险大塘的防洪水平提升至“20年一遇”标准;1995年西险大塘加固工程二期启动;2000年,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要求西险大塘在东苕溪瓶窑段水位达到5.66米警戒水位时实行“百米巡塘”制度,巡塘队员24小时不间断巡塘,以守卫汛期大塘安全;2019年,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启动,计划将西险大塘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升到“200年一遇”,同时也提出将景观设计融入大塘中。


南苕溪之东的未来城市典范


南苕溪沿岸的余杭镇,如同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大禹曾在此治水、秦王嬴政设郡立县、隋炀帝开凿运河……


如今,在南苕溪的东边,一座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未来城市典范——云城正在拔地而起。2020年8月4日,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挂牌成立,云城正式启航。



云城的“诞生”,是在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明确要求杭州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方面为全国创造更多经验的大背景之下的杭州实际行动——云城位于杭州主城西部,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生态人居环境优美,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是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密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自然山水田园与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组合。


云城在规划时,提出了“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实现在TOD里“望山见水记乡愁”的理念,充分展现“田中有城、城中有田、河网纵横、丘山起伏、村落其间、水乡岛链”的都市田园风光,力求将云城打造成展示农耕文明与科技文明交融交汇的重要窗口,让人们在“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都市田园中幸福生活。


苕溪,这条见证了人类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千年历史长河,注定要与年轻的云城相互辉映,共同发展,在将来,见证人类的未来文明。



资料来源:

浙江省志丛书——苕溪运河志,苕溪运河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余杭研究丛书——苕溪研究,陆文宝、董建波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余杭县志,余杭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往期回顾

超重力实验室、西湖大学两个重点项目迎来新进展!

130万方超级TOD启航,西站枢纽站城综合体成功出让!


文一西路西延工程即将落地,云城周边再添一交通要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