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移远通信:车载模组爆发

马天诣 刘浩天 物联网元宇宙 2023-05-19


  导语

市场之前总在比较移远通信和广和通的发展路径谁更好,谁更可能走出行业的龙头。我们始终认为,这个市场由于下游客户较为分散,移远通信和广和通将长期在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享受行业的成长红利。这里面的必争之地就是车载模组,谁技术优势更明显,可能两个公司未来市值的差异将远远超收入的倍数



核心要点


万物互联时代已至,通信模组市场空间巨大。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增长势头强劲,IoT Analytics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超300亿。据GSMA数据,中国2020年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约1.7万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2.8万亿,CAGR达11%,中国引领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模组承接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直接受益上下游高景气度。国内物联网芯片厂商加快国产替代进程,将显著降低模组厂商成本,带动中游模组需求增长。基于模组自身的普适性及可定制性,模组行业充分受益于下游垂直应用的多元需求,市场空间广阔;鸿蒙的推出将为下游应用场景带来增量;中国移动开启5G通用模组集采,推动模组价格下行,促进5G行业应用拓展,进一步带动5G模组需求爆发


车载市场具备先发优势,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车载模组是汽车接入车联网的重要底层硬件,可应用于汽车主机、T-BOX、OBD、OTA等车载的不同领域。伴随通信技术迭代和智能汽车的发展,车载模组需求迎来爆发。佐思汽研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无线通信模组装载量将到达2亿片,2020-2025年CAGR达15%,其中中国汽车无线通信模组装载量将达到9000万片,2020-2025年CAGR达19%;5G模组渗透率提升,佐思汽研预计2025年中国车载5G无线通信模组的装配率达到35%左右。由于车规级产品对实施传导、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性能要求相比消费级、工业级产品更为严苛,同时5G车规级模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车载模组尤其是5G车载模组单产品价值量更高。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逐渐普及,车载模组渗透率持续提升,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发展机遇。公司具备完整的车载模组产品线,覆盖5G、LTE、C-V2X、Wi-Fi6和高精度GNSS定位等前沿技术,基于全球领先的车规级平台研发了丰富的产品,契合汽车厂商对智能汽车升级换代的技术连续性需求。公司与高通等领先的芯片厂商合作,推出的产品与上游芯片面世时间相差较短,可保证客户最新车型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公司量产经验丰富,已为全球超过60家主流Tier 1供应商和30多家知名整车厂提供车载前装和后装智能连接设计,主要应用于T-BOX、车载导航系统等场景中,在全球已交付量产项目近50个。公司国内4G通信模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伴随着智能汽车景气度的高增,车载模组市场将为公司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投资要点:受益于上游芯片国产替代降低成本,和下游鸿蒙催化、5G行业应用提供场景增量,通信模组需求有望爆发。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普及,车载模组渗透率持续提升,同时模组价值量明显提升,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发展机遇;公司在车载前装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与技术优势,将长期受益于车载模组市场的快速增长。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90.21亿元(+47.76%)124.13亿元(+37.57%)160.33亿元(+29.17%);净利润分别为3.78亿元(+100.00%)5.58亿元(+47.62%)7.51亿元(+34.41%),对应的PE48/32/24。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45倍PE,对应市值251.1亿,目标价224.55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报告正文


1

万物互联时代已至

             通信模组市场空间巨大

1.1. 物联网连接数高速增长,中国引领行业发展


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增长势头强劲。据IoT Analytics数据,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CAGR达9%,其中物联网设备连接数CAGR达31%,增长迅速;预计2021-2025年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增速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超300亿。


图1: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增长势头强劲

资料来源:IoT Analytics,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中国物联网行业增速位居前列,引领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据IDC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速处在全球前列,预测2020-2025年行业规模CAGR达到13%,高于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亚太地区国家。尽管拉美、中东和非洲及中东欧等国家及地区拥有更高预测CAGR,但行业规模仍然较小。另一方面,中国已拥有较大物联网行业规模,据GSMA数据,中国2020年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约1.7万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2.8万亿,CAGR达11%。长期来看,中国有望引领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


预计中国物联网规模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据IDC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支出达到69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23.6%;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达到1.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11.4%,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将提升到26%,预计202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成为全球第一。


图2:中国物联网行业2020-2025年CAGR处于全球前列

资料来源:IDC,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注:亚太地区不包含中国和日本地区


图3: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工业协会,GSMA,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2. 受益上下游高景气,通信模组需求有望爆发


模组承接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直接受益上下游高景气度。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上游为硬件提供商及模组代工厂,中游是无线通信模组厂商,下游则由终端客户构成。上游硬件厂商主要提供芯片、PCB板、分立器件及结构件等硬件,模组代工厂提供模组生产代工服务。中游为通信模组厂商,通过设计和开发提供标准化或定制化模组产品,为终端产品提供软件、硬件支持。在产业链下游,通信模块以两种方式进行交付和实现:通过第三方代理商经销或代销标准化产品,以及通过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下游客户提供定制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下游客户模组需求端构成,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表计、智慧城市等企业用户。


图4:模组处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游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2.1. 芯片国产替代加速,拉动模组需求爆发


芯片(基带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的成本占模组厂商原材料成本的80%左右,其中基带芯片为最核心器件,占原材料成本50%左右,因此芯片价格的高低成为影响模组厂商产能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图5:模组厂商原材料成本主要集中在芯片成本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国内物联网芯片厂商加快国产替代进程,将显著降低模组厂商成本,带动中游模组需求增长。历史上由于国产芯片厂商的技术能力不足,搭载进口芯片的模组成本较高,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以Cat.1制式为例,此标准于2009年推出,在19年展锐、翱捷推出国产Cat.1芯片并大幅拉低模组价格刺激需求之前,产业并未实现规模化发展。近年来物联网芯片国产替代趋势加快,华为受美限制事件持续发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产自主芯片业的发展。目前,在Cat.1、NB-IoT等中低速领域皆涌现出众多国产物联网芯片厂商,国产芯片厂商市场份额也有所提高。紫光展锐紧抓Cat.1市场机遇,率先发布了相关产品,成为国内Cat.1出货量最高的厂商;根据Counterpoint数据,紫光展锐全球蜂窝物联网芯片市场份额由2020Q1的11.6%增长到2020Q4的12.8%。其他国产厂商如翱捷科技、移芯通信等新兴芯片企业在Cat.1、NB-IoT等领域持续发力,与主流模组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亦有一定市场份额。随着国产芯片技术逐渐成熟,搭载国产物联网芯片的模组占比逐渐提升,一方面可显著降低模组厂商原材料成本,减少因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中游模组需求的增长。根据IC Insight数据,预计在2026年中国物联网芯片需求将达到1360亿元。


图6:2020年Q1、Q4蜂窝物联网芯片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Counterpoint,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2.2. 下游场景多元且空间巨大,鸿蒙提供新增量


基于模组自身的普适性及可定制性,模组行业充分受益于下游垂直应用的多元需求。物联网下游细分场景丰富,可划分为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两大类别,产业物联网又可以细分为生产性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相关物联网,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从2017年到2025年,产业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4.7倍的增长,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倍的增长。具体来看,物联网场景分类包括: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创新高度活跃,孕育出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

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物联网,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三是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化信息采集系统正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应用集成创新的综合平台。


图7:物联网细分应用场景丰富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招股书,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8:产业物联网和消费物联网连接增长对比

资料来源:GSMA Intelligence,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鸿蒙推出带来增量下游应用场景,通信模组有望受益。2021年6月2日,华为正式发布新一代鸿蒙操作系统 HarmonyOS 2,打造1+8+N万物互联生态。在传统的单设备系统能力的基础上,鸿蒙提出了基于同一套系统能力、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分布式理念,能够支持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等多种终端设备。鸿蒙是面向万物互联的IoT操作系统,有望打破不同设备、不同品牌的壁垒,预计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模组、解决方案厂商加入鸿蒙生态,预计21年上半年实现近百款设备升级HarmonyOS 2。


图9:鸿蒙打通不同设备之间的壁垒

资料来源:华为发布会,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2.3. 中国移动开启5G通用模组集采,5G模组进入产业化应用导入期


边际变化:中国移动集采32万片5G通用模组,加速5G行业应用落地。日前,中国移动发布2021年至2022年5G通用模组产品集中采购比选公告,预估采购5G通用模组32万片,其中M.2封装和LGA封装各16万片,并且不设置最高限价。


我们认为,当前5G行业应用仍处于导入期,模组产品处于上游标准化芯片与下游高度碎片化的垂直应用领域的中间环节,对于5G商用规模部署、尤其是垂直行业应用创新来说至关重要。运营商大规模集采5G模组,一方面有利于5G模组突破价格瓶颈,另一方面有助于5G应用进行行业拓展。


5G模组价格下降的预期正在形成,将更有利于规模化推广。根据华为预测数据:2021年底5G模组价格成本可降至80美元左右,2023年底将降至20美元左右,接近当前部分4G模组价格。在20美元左右的成本下,预计将有更加丰富的行业终端形态出现,5G在行业应用中的渗透度将更高。运营商集采有望推动价格下行。回顾NB-IoT模组成本下降的历程,三大运营商的几次大规模招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每一次招标都将NB-IoT模组成本推向新低。可以预见,此次中国移动大规模招标的促进作用,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5G应用的落地,并进一步推动5G通用模组价格走低。


图10:华为预测5G模组价格将持续下降

资料来源:华为,C114,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5G模组将成为行业数字化连接的关键,市场空间广阔。尽管当前成本更低的NB-IoT模组已经大量部署,LTE模组也能承载一些中高速率应用,但VR、自动驾驶、智能制造、远程医疗、无人机等对于网络速率要求极高、时延极其敏感的工业互联网场景,仍需要更高速率、更高可靠、更低时延的5G来实现。5G模组作为行业数字化的关键通信组件,必将成为万物互联的连接核心和各个行业关注的重点。5G模组价格高以及各行各业的碎片化需求是5G模组难上量的主要原因,低成本的5G模组将为下游终端厂商、方案商和行业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连接方案,促进行业应用的繁荣,同时由于5G场景单体价值量高,将进一步反哺模组厂商。5G通用模组将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GTI预测,预计到2025年,5G通用模组全球连接数量将达到4亿之多;到2026年,5G通用模组将有助于推动20余种垂直行业的应用,市场总价值达到1.23万亿美元。


2

车载市场具备先发优势

             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2.1. 车载模组需求爆发,单价提升,行业将迎来量价齐升


车联网是汽车、通信、电子、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其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平台的全方位连接,提升汽车的网联化、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交通效率,改善驾乘体验的目的,同时可打造汽车和交通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车用无线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技术作为车联网产业中的关键信息交互技术,主要用于实现车辆与人、车、路、云平台间的信息通信及协同控制。目前用于V2X的主流通信技术包括专用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RSC)技术和蜂窝车联网通信(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C-V2X)技术。


相对于DSRC技术标准,LTE-V2X技术在网络覆盖、通信场景、时延、可靠性、通信速率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优势明显,已发展成为全球主流的车联网通信标准。C-V2X目前主要包括LTE-V2X(基于4G设计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和5G NR-V2X(基于5G设计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其中LTE-V2X标准经历了R14和R15两个版本的迭代之后已经趋于成熟,具备产业应用基础,NR-V2X标准则将在3GPP的R16、R17中完成,两者将互为补充,长期共存。相比LTE-V2X,NR-V2X面向更高级的车联网业务,提供更灵活、更可靠、更快速的通信服务,包括空口时延3毫秒级、接入可靠性99.999%、数据包大小从600-1200Bytes、消息发送频率高达100Hz等更严苛的通信需求,支持如车辆编队、高级驾驶、传感扩展、远程驾驶等业务。


图11:3GPP LTE-V2X及5G NR-V2X标准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车载通信模组安装在汽车上用于传输采集数据,是汽车接入车联网的重要底层硬件。随着汽车与物联网、人工智能、5G、精准定位等技术加速融合,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搭载传感器等装置,通过5G、LTE、C-V2X等无线传输技术,让汽车从传统的出行工具,逐步成为能沟通、会观察的移动智能终端,这其中通信模组发挥了关键作用。模组可应用于车载系统的不同领域,具体而言,车载模组可应用于主机,实现车内影音娱乐;可应用于车载T-BOX,通过和后台系统/手机APP通信,实现车辆信息控制;可应用于OBD随车诊断系统,通信模块可以协助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上传服务器;可应用于OTA空中下载,通过网络从远程服务器下载新的软件更新包对自身系统进行升级。


表1:车载通信模块可应用于车载系统的不同领域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伴随通信技术迭代和智能汽车的发展,车载模组需求迎来爆发,5G模组渗透率有望提高。在车联网领域,随着4G网络的成熟和5G技术的推广,2G/3G退网已成定局,4G车载模组持续高速增长,5G模组车载周期开启。根据佐思汽研报告,由于中国在5G发展上占有领先地位,中国5G汽车无线通信模组的装配率略高于全球水平,预计2025年中国车载5G无线通信模组的装配率达到35%左右,其中2025年中国搭载5G模组的乘用车数量约为800万辆,搭载5G模组的商用车数量约为160万辆。车联网作为汽车“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益于智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佐思汽研预计2025年全球汽 车无线通信模组装载量将到达2亿片,2020-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左右,其中中国汽车无线通信模组装载量将达到9000万片,2020-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左右。


图12:2017-2025年中国乘用车搭载2G/3G/4G/5G无线通信模组装配量(万辆)

资料来源:佐思汽研,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13:2017-2025年中国商用车搭载2G/3G/4G/5G无线通信模组装配量(万辆)

资料来源:佐思汽研,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车规级模组对性能要求更为严苛,单产品价值量更高。通信模组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三个等级,相对于其他产品,车规级模组对实时传导、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其生产要严格遵循车规级产品质量流程,如PPAP、8D、DFMEA、PFMEA等,并通过包括高低温测试、振动、电磁兼容、破坏性测试等各种严苛测试。以温度一项为例,V2X模组要通过从-40℃低温到80℃高温的连续几千次冲击压力测试,并在这种条件下依然具有稳定可靠的功能和性能。因此车规级模组单产品价值量往往更高。


表2:车规级产品质量流程举例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此外,当前5G车规级模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模组厂商为客户交付的模组产品多同时集成GNSS、Wi-Fi和5G V2X等制式,集成产品的单位价值量随之提升,毛利空间也大大提高。


图14:5G车规级模组集成度提高,单位价值量更高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逐渐普及,车载模组渗透率持续提升,市场需求将不断爆发,伴随着5G车规级模组价值量的增加,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发展机遇。


2.2. 移远具备先发优势,车载模组市场份额领先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移远通信在车载前装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其车载通信模组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车载场景,并凭借完整的车载产品线、领先的技术/产品认证/生态优势、丰富的量产经验和完善的质量和生产体系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移远在国内车载模组市场份额领先。


完整的车载产模组品线。根据公司官网,公司在车载领域深耕多年,已拥有完整的车载产品线,基于不同通信方式为整车厂商及供应商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LTE模组AG35系列、LTE-A&C-V2X模组AG52xR系列、C-V2X模组AG15、5G&C-V2X模组AG55xQ系列,以及AP模组AG215S、Wi-Fi6模组AF50T、高精度定位模组LG69T等,覆盖5G、LTE、C-V2X、Wi-Fi6和高精度GNSS定位等前沿技术。由于汽车厂商非常重视自身产品线的规划和延续性,因此在选择其通信模组供应商时,不仅会评估当下需要采用的产品,更会严格考察供应商是否制定了清晰完整的产品路线规划。公司在车载领域长期投入,基于全球领先的车规级平台研发了丰富的产品,完美契合汽车厂商对智能汽车升级换代的技术连续性需求。


图15:移远通信车规级模组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与产业链厂商保持密切合作,技术、产品认证和生态保持领先。根据公司官网,移远与高通等领先的芯片厂商合作,推出的产品与上游芯片面世时间相差较短,可确保车厂客户在第一时间拿到搭载最新技术的模组,保证其最新车型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


表3:移远通信产品型号、内置芯片和通信模式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5G、C-V2X领域产品认证取得先机,部分产品已经量产。根据公司官网,2020年底,公司5G车规级模组AG551Q-CN顺利通过了CCC、SRRC(无线电型号核准)、NAL(电信设备进网许可)三项认证,率先拿下规模出货资质。同时,5G车规级模组AG55xQ已被长城、华人运通、一汽红旗、上汽通用、理想等十几家主机厂选择,用于其最新智能网联车型,将于2021、2022年陆续出货。另外,已有多家车载行业客户选择移远AG550xQ系列模组开发出支持5G+C-V2X功能的车载智能终端,如联友科技、马瑞利等Tier 1合作伙伴基于该系列模组已开发出5G T-Box等产品。移远C-V2X模组AG15已支持红旗E-HS9、2021款别克GL8 Avenir艾维亚等车型成功商用,成为全球首批支持C-V2X技术的量产车型,为C-V2X技术在全球量产奠定良好基础。


图16:搭载移远AG15模组的红旗E-HS9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17:搭载移远AG15模组的别克GL8 Avenir艾维亚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公司积极推进C-V2X生态构建。公司连续三年深度参与C-V2X“三跨”、“四跨”、“新四跨”互联互通展示,支持国内外整车厂和Tier 1供应商出色完成性能测试和演示,努力推动C-V2X项目加速落地。2020年10月27日,移远与18家整车企业、10多家供应商携手进行了2020年C-V2X“新四跨”暨大规模先导应用示范活动。


图18:2020年“新四跨”移远通信参与组队情况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公司具备丰富的量产经验和强大的服务交付能力。根据公司官网,截至2021年3月,公司已为全球超过60家主流Tier 1供应商和30多家知名整车厂提供车载前装和后装智能连接设计,主要应用于T-BOX、车载导航系统等场景中,在全球已交付量产项目近50个。经过多年深耕,移远已打造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服务团队,在服务车载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和项目经验,并已具备服务全球高端客户的能力。


4G车载模组出货量独占鳌头。在4月19日举行的2021年度高工智能汽车市场峰会上,移远通信斩获“2020年度中国乘用车智能网联前装上险搭载市场份额领军奖”。经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2020年新车上险智能网联搭载数据库核实,移远通信在4G通信模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充分佐证了移远车规级模组的市场地位。伴随着智能汽车景气度高企,车载模组市场将为公司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图19:移远通信4G车载模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资料来源:移远通信官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END


风险提示:芯片价格上涨超预期、车载业务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海外疫情防控效果不及预期


团队介绍


马天诣:安信证券通信&海外科技首席分析师,北京大学数学系金融统计硕士,证券从业6年,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关村股权交易集团;2018-2020年财经国际最佳top3通信分析师 研究领域:前瞻研究改变人类工作/生活/通信方式的伟大科技企业,重点研究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的硬科技企业,希望广结善缘共同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


刘浩天:安信证券通信行业助理分析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重点覆盖IT基础设施,光模块,云视频等领域




欢迎对我们正式入库报告、科技行业研究与投资感兴趣的朋友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入我们的行业交流群(包括但不限于5G、物联网、元宇宙、高端制造、半导体设备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



物联网元宇宙

重点研究像华为一样改变

人类生活办公习惯的伟大科技企业



重 要 声 明

本报告仅供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为任何机构或个人接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本报告中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价格、价值及投资带来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撰写并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建议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将随时补充、更新和修订有关信息及资料,但不保证及时公开发布。同时,本公司有权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本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如有需要,客户可以向本公司投资顾问进一步咨询。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提请客户充分注意。客户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其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客户自身的投资判断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无论是否已经明示或暗示,本报告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转发或引用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本声明条款具有惟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