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文章 | 杜帆:幻想的抵达
“月光,短暂而强大,它能改变其所接触的一切。月光将平凡转化成梦幻。这种转变是我们所追求的。假如我们能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宁静、幽默和反省的世界,那么我们就能完成作为艺术家的工作。”
—哈斯兄弟
犹如蜡烛般一层层地滑落至地面伸出了脚的幽灵;彩色毛绒的头部长出犄角,向下又延伸出小短脚的怪兽,不论是通过图片或是在场观看,哈斯兄弟这些标志性的色彩缤纷与怪诞不经的作品(“滴落的幽灵「Drippy Ghost」”和“怪兽”「Beast」系列)犹如影片《坠入》(The Fall)真实世界转场到虚构的魔幻故事中般迅速地将观众拉进到他们打造的富有超现实感的世界之中。
作为鲜为少有的双胞胎兄弟的艺术家组合,哈斯兄弟早在童年时期起便经常藏匿于彼此之间的内心世界中,制造各式想象。即是家人又是工作伙伴的关系,让他们工作期间产生自然的默契分工,也对彼此的想法心照不宣。
自2010年起哈斯兄弟开始他们的艺术实践,造型独特夸张的作品让他们很快崭露头角。12年后,艺术家首次在中国举办个展,他们的创作在延续早期具有功能性的作品的同时,哈斯兄弟也将其独树一帜的风貌蔓延至去功能化的纯艺术实践。“龙虾医生佐伊伯格「Zoidberg」”系列的路灯与镜子以及“挂毯「Rugs」”系列涵盖了令观众着迷的魔幻感,更具有一种神秘的怪诞能量注入其中,在可爱活泼的外形下,哈斯兄弟的实践也带有发人深思的哲学思考,去挖掘个人与他者、自然以及城市与集体的关系。
01 魔幻剧场
将色彩与标志性作品并置打造出超现实的魔幻剧场是哈斯兄弟一贯的作品呈现方式,作为展览三段式的开篇,建立起其“系统”领域,一个光怪陆离、想入非非、令人着迷的世界。在昏暗的灯光下,这里的所有事物:怪兽、路灯、植物、桌椅等,仿佛一件件家具造型都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生命感,迥异的形态感更能给观者制造想象空间。
在这“舞台”上,哈斯兄弟的创作中,作品与作品间看似相同却又不同,艺术家并将其每一件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姓名来直面观众;离开“剧场”后,每一件作品又开启了个人与他者或集体的新连接 。
02 窥探和路径
镜子无疑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常被讨论与隐喻的话题,例如尼德兰画派的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1434),巴洛克时期的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的《宫娥》(Las Meninas,1656),又或是印象主义的马奈(Édouard Manet)的《弗利—贝尔杰酒吧》(Le Bar aux Folies-Bergère,1882)。
哈斯兄弟的新作镜子成了某种平行于古老主题的新范式,艺术家为形态各异的镜子以不同人名/状态命名,如《画廊主玛丽安·波斯基之镜》、《瑞秋结婚镜》、《未知之镜》、《反射镜里的车灯》等,亦将镜子作为“入口”的通道,如拉康(Jacques Lacan)的“自我与他者”折射出一种想象性关系。
03 讲故事的人
19世纪末,动画首次由导演艾伯特.E.史密斯(Albert E. Smith)拍摄他女儿的马戏玩具构思出杂技家和动物的形象。随后漫长的时间中,动画逐渐成形,伴随着从80年代起一代代人共同成长的最初的集体记忆。在尝试多种功能性艺术创作形式后,艺术家也逐渐开始转向去功能化的纯艺术实践,“挂毯「Rugs」”系列作为延续和连接的转折性作品,艺术家通过柔软的材质,不具备攻击性的动画形象,温柔地向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情节。哈斯兄弟寄以非成熟的风格去面对无年龄差的观众,蔓延一股不被遮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月光 Clair de Lune”
艺术家将本次展览的标题取自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同名钢琴曲作品《月光》(Clair de Lune),其原曲目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诗作《月光曲》,德彪西将诗中描绘的鲜活的画面谱写成乐曲让听者动容。哈斯兄弟借用《月光》之名,既欲与观众共享音乐给予他们思考集中的力量和艺术创作的启发;又如德彪西受到诗歌启发谱曲,继而影响日本作曲家富田勋(Isao Tomita)将古典音乐进行再创作,在如此递进般产生的共鸣情绪下,哈斯兄弟同样希望经由作品触动观众,达到某种精神共振。
美国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提出“艺术作为交流”,而在哈斯兄弟所试图传达的艺术何为的理念中,他们的作品以轻松的方式对观众进行引导,带来愉悦的体验感,以功能性的艺术创作作品缓慢地参与进生活方式中,犹如月光般的魔力让你重新审视既定的思维方式。
点击下方小程序
即刻预约观展
关于策展人
出生于湖北武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她曾先后就职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德萨画廊和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她关注诗性意识流文本及泛民族志影像如何作为方法论应用于当代艺术叙事,注重与艺术家单对单的深入梳理个人叙事及线性时间中的彼此共鸣。她于2019年入围北京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她的评论采访文章发表于《Artforum中文网》、《Ocula》、《ARTBBS》等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