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南岭国家植物园举办博物绘画比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两幅水彩植物画,有幸通过初赛,作为刚“敲门”的绘画初级生来说,简直是太开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验机会,怀着“ 那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吧“ 的”好玩“心态 ,获得的点滴都是惊喜,第一个惊喜便是博物杂志专栏作者、博物绘画师颍儿老师针对参与者的讲座《博物绘画—从实践到提升》。仅以此记之,并分享......
# 讲座小结 #
一、博物绘画与植物写实水彩画的区别
1、博物绘画与写实类艺术绘画在感性上都具有艺术的美,但写实类艺术绘画更多的是传递情感,而博物绘画会传递”理性的信息“,比如叶片排列、花被片形态等。2、博物绘画的前提是”正确“,看到一株美丽的月季,写实类艺术家可能会直接画下来它的动人之处,而博物绘画要了解:它是什么?准确的名字是什么?哪个科属?跟其他品种的区别是什么?重要结构?重要的特征是否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获得充分信息后再去构图,把美如实的记下。3、曾孝濂老师曾经画过木棉花,但曾老师当时对雄蕊排列方式没有充分的了解,把“分组排列”画成了“环状”,为弥补遗憾,又重新画了一幅。
我的一点感受:
这个问题我也有所疑问,两者同样都很真实,区别是什么?由此看来,博物画需要了解更多物种的信息,需要更多的知识构建,在基本结构上不能出错,它的创作时间将比写实类艺术画更长,同时它并不是简单的画下物种,而是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展现物种的特性,在这个基础上再用更美的方式呈现。
曾老师是中国博物画界的泰斗级人物,80多岁的年纪依然画笔不辍,热爱不减,执着严谨,深深佩服,并羡慕这种择一爱好共一生的状态!这次广东南岭植物园之行,见到了同样让人尊敬的吴秦昌老师,70多岁健康爽朗,10几年专注于博物墨线图,户外行走不亚于年轻人,带着老伴李老师参加各类绘画活动,两人的温暖和谐让我们感受到老去也可以是这般充实、美好、积极的模样,真好啊!
二、博物画的对象
美不是博物创造的第一目的,博物画需要明确所要展现的对象,上图均是雷杜德作品,左图是雷杜德呈现给英国王后,目的是取悦王室,右图是为科学家而做,目的是辅助研究,两者的呈现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雷杜德绘画的美可以满足多种层次的,左图在科学性基础上更注重美感,右图对枝条的形态有更多的细致描述,并附有解剖图。
我个人更倾向美感的传递,在尽量“正确”、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技法并增添文化底蕴,表达心眼中的美吧,辅助研究只针对具体的活动或者项目。
1、感性的敏感度需要提升,可以多欣赏名家画作(推荐梅利安: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超越了画的像),博物绘画需要有艺术家的情感+科学家的谨慎;2、要主动、刻意的抱持科学家的谨慎,从身边的观察和探索开始,平常可多画些小图,即可以练习基本功,也可以锻炼观察能力、拓展视野;3、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允许百花齐放,前期可以临摹名家作品,后期需要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不仅仅要画的正确,画的像,画出美,更要画出勃勃生机,具有”打动人的巧思“ (如上图中硕大的乌干达,中景是其邻居,远景是云雾缭绕),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和个性表达在画里面,需要实际体验身临其境;3、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观察、买书、找到这个领域专业靠谱的老师,积攒信息源;
我喜欢画“有感觉的”植物,这就是颖儿老师所说的“实际体验”吧,还是要多到山上、田间去跑一跑,能看到更多“有感觉”的植物;这次广东行,看到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随身水彩本,满满的记录,美呆!期待以后我也能有这样一本,哈哈.....目前还处在努力学习基本功,画得正确、画得像的阶段,希望在以年为记的点滴积累、慢慢前行中,可以画出大自然勃勃生机、展现打动自己&他人的巧思。平时多观察,画下有所触动的小事物,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错的积累呢!四、博物绘画需要注意的几个基础点
感谢颖儿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