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所写2首诗稿的墨迹,即是文学,也是书法,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现被收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一次看到《寒食帖》是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那是大典中国数字计划的复制品,当时,只是打卡性的“路过”了一下,并没有感受到书法之美(这、好、吗?),也不懂得它的“经典”之处,最大吸引力莫过于“苏东坡所写”;读完蒋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才开始懂得了一点点苏轼在《寒食帖》中的人生哲学、书法的精华所在,以及寒食帖背后承载的文化记忆。一、《寒食帖》写尽了苏东坡的郁闷、邋遢、悲苦,无以伸展的委屈、压抑,但他并没有止于此……世间愁绪万千,外在事物的发展很难控制,但如何“诠释这些经历”,在于自己。
那一年,苏轼还在湖州任知州,被政敌抓住了”呈给皇帝谢表”中的几个用词,攻击他言语讥讽朝廷,从此身处高位的苏东坡历经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受尽侮辱,东坡看过自己的狼狈邋遢,也看过自己在死亡凌辱前的恐惧战栗.
被贬黄州3年后,苏东坡仍想在生命绝望的穷途末路放声大哭,却发现自己已心如死灰(“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感叹“自己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乌台诗案后头发胡须皆已白”(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黄州的住处也如渔舟一般风雨飘摇…苏东坡坦然面对自己的“痛苦”,把痛苦挥洒在酒后的《寒食帖》中,虽然痛苦难以磨灭,但他仍苦中作乐、过好当下,用洒脱、达观的方式来诠释“这些经历”;在黄州,心情不好时,东坡便到街市喝酒,酒醉酿跄,不小心撞到一个人,这个人一拳把东坡打到在地,刚开始他有点生气,但是不多久,他高兴起来,心想:多好,没有人认识我了,从名满天下的才子到市井小民都认不出来,终于可以做回平凡众生了,“自喜渐不为人识”。在黄州,苏东坡治瘟疫、拯救弃婴,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寒食帖》,我们也有幸拥有了一个乐观、豁达的千年东坡居士。二、看似“并不怎么样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黄山谷形容其书法和诗文皆堪称一绝;一代又一代沉淀下来的经典,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学底蕴才能读懂其精华所在
初看《寒食帖》感觉“并不美”(当然,门外汉的我啥书法也不懂),字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在几个字旁还有4个点(原来是“划掉”之意),但“宋书法四大家”排名第二的黄山谷极为推崇东坡,黄山谷的字初看便觉“美而有力道”,第二名如此推崇第一名(苏),那想必第一名必定是精华,可能越到高处,只有高手才能看出绝妙之处。黄山谷评价苏东坡的《寒食帖》:书法兼具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的笔法,贯穿了唐宋书法美学,根底深厚;诗像李白,甚至比李白还好。黄山谷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朝的沈周、文徵明都是学他的字。蒋勋初时也不懂《寒食帖》的美,他慢慢看了30年,才逐渐了解:东坡的字不求俊挺华美,字扁扁的,自嘲为“石压蛤蟆体”,他的字有一种从容、有一种自在,东坡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了毁誉之外的豁达,美,其实是最后回来做自己。记得综艺节目《圆桌派》里有一期嘉宾谈到古典美学,大意上是说“古典美学已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是一代又一代留下来的精品,需要文学底蕴才能更好地读懂,而现代美学如果还需要经过一堆讲解才能看明白,那就是创作者的问题了”,《寒食帖》就属于这一千年积淀的美学,需要我们多了解一点文学,才能更懂得他的经典之处。三、《寒食帖》上叠加了很多跋文和印章,这些印记叠压着烟火、战乱的痕迹,都是《寒食帖》成为“经典”不可缺少的记忆清朝大才子、大帅哥纳兰容若也曾收藏这卷书法,在画卷上盖下了他的印“成子容若”、“成德”、“楞伽真赏”;
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写下跋文: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认为这是平生见过的最好的东坡真迹;黄山谷写的跋尾,与书贴相互辉映,也更加让后人可以窥见苏式书法之美学;
“盖印狂人”乾隆皇帝,在书卷上盖上了“古希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笔”,在书卷引首写下“雪堂余韵”,赞叹《寒食帖》是东坡在黄州留下的最珍贵的书写墨迹清朝末期,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在《寒食帖》上留下了火烧烟熏的痕迹;八国联军时,文物遭到掠劫,流落民间;后来,书帖高价流入日本,在东京大地震引发的火灾中,差点被焚烧,幸而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救出,现在被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印记叠压着烟火、战乱的痕迹,都是《寒食帖》成为“经典”不可缺少的记忆。《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还细细讲解了寒食帖书法的特点和韵味,读来轻松又大有收获,值得在一个午后,或是一个雨天读上几页。
谢谢这么优秀的你,还关注我,欢迎留言,一起读书、一起走在成长路上……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有时的无意义,才是他最大的意义…
(湖州飞英公园墨妙亭:收藏了汉唐以来的古碑遗刻,苏轼乌台被抓之前,曾为之写墨妙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