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现场 | 古典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 文明互鉴与中国古典学建设 ”学术研讨会回顾

古典学研究分会 古典学研究 2024-04-20


2023年8月12日至14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文明互鉴与中国古典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科研基地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点学科“世界文学与文明互鉴”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国内近30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



▲ 大会开幕式现场

8月13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李永平研究员主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程巍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梁展研究员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刘小枫教授分别致辞。

程巍会长首先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对古典学研究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与古典学研究分会虽为总会与分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学术上构成一种互补互促的关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汇集各个语种的外国文学工作者,以求广博,重视不同文明体之间的比较与互鉴,真正专精的研究则更倚重二级学科和二级分会。博学而轻专精,终为浅薄之论;专精而轻博学,易成饾饤之学。程巍认为,创设古典学研究分会的宗旨在于为全国的古典学研究者提供一个长久的公共交流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从中西比较的视野开展对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古典文明的研究。他期待古典学的发展能涵养未来中国学术的底气,为思考当下中国应当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梁展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古希腊罗马文学翻译与研究方面的优良传统。梁展秘书长还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外文所在古典学学科建设方面业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规划。在习近平总书记倡议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时代背景下,外文所建设古典学学科的努力得到了社科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未来将西方古典学列入学科重建和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期刊建设方面,《古典学研究》成功获批正式期刊号,可谓外文所40余年来最重要的学术增量;在学科建制方面,除成立古典学研究分会外,《古典学研究》编辑部和古典学研究室的成立也都提上了工作日程。


刘小枫会长在致辞中首先强调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的成立对中国古典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古典学正式纳入我国的学术体制,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对外国文学学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谢意。最后,刘小枫教授深情地回忆了40余年前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次年会的盛况,特别是田德望、戈宝权、季羡林等前辈学人的学识和风采,以勉励大家效法前贤,脚踏实地,为中国古典学的建设添砖加瓦。

专题讨论会一:文明互鉴与中国古典学建设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专题讨论阶段。本次大会共设三场专题讨论会,第一场专题讨论会的主题为“文明互鉴与中国古典学建设”,由李永平研究员主持。


▲ 第一场专题讨论会现场刘小枫教授第一位发言,他的报告题目为“古典学的三种概念”,即从学科建制、西方古典学的历史以及中国文明的未来发展三个不同的视角思考古典学的定位。

刘小枫教授指出,从学科的视角看,目前我国文科的学科建制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古典学与传统的一级学科如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确认。比如,若古典学成为一级学科,其下属二级学科应当如何设立,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历史看,西方古典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18世纪为初期,这一阶段的古典学与语文学关系密切;19—20世纪为第二个阶段,古典学受到社会科学、尤其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巨大影响,渐渐偏离古典语文学传统;西方古典学最晚近的方向即所谓的后古典主义,这一阶段的古典学取消了传统古典学的优劣之分,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刘小枫教授强调,我们提倡的古典学应该是古典语文学与古典政治哲学的结合。

最后,刘小枫教授提醒我们注意西方古典学术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欧洲在近代崛起之时,实际上形成了欧洲民族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的古典文史传统,它有别于古希腊罗马传统。中国的古典学应该充分认识到两个西方古典传统的差异,才可能为中国文明的未来提供更为明晰的镜鉴。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文江教授,他的报告题为“试谈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学建设”。

张文江教授首先分析了“互鉴”一词的含义,“互鉴”意指以彼此为镜,互相映射,从对方照见自身。要互鉴就要寻找自身的定位,这个定位于中华文明而言,是从清末大变局上溯至殷商乃至以前,于西方而言是从近代上溯至古希腊罗马。古典学研究的是长时间段内文明的源流演变,解读在此期间形成的中西核心经典。张文江教授认为,中国古典学受西方古典学的启发,是在与西方古典学相比较、相对照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西古典学有着相似而不同的愿景和抱负。中国古典学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形态,即相同于西方古典学和不同于西方古典学。前者持续引进西方古典学的成果,借以丰富中国的文明;后者在西方传统的映照下,深入理解自身的传统,探索新的道路,并反哺世界。无论是何种形态,中国古典学都需要思考如何面对现实,参与理解现实背后所涉及的中西古典的至深根源,辨析其中的观念,以开拓未来。

最后,张文江教授指出,在古典学建设方面,应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中国传统中历来强调的方法,在引入西方古典学时,依然值得重视。


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彭小瑜教授,其报告题为“应该怎么办:了解西方文明以及了解之后”。

彭小瑜教授首先关注的也是古典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由于古典学在我国学科建制中尚无明确的定位,古典学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和就业都会有很多问题。

此外,古典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一个严重的技术性问题,即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古典学人才培养,都还没有提供足够课时的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训练。这一状况对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最后,彭小瑜教授注意到,古典学学科当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研究,还包括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其他重要学科,但是古典学研究分会设置在外国文学学会之下有其独特优势,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主题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圆桌讨论阶段。圆桌讨论由梁展研究员主持,10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认为,古典学的使命是通过深度学习西方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更新,克服现代性的弊端,类似于宋儒所主张的“出入佛老,反于六经”;就方法论而言,古典学本质上是古典文明学,理解古典文明应当根据文明自身的逻辑而非现代理性,因此,古典学应当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方法传统。梁启超先生认为文明的三个层次是器物、制度和精神,而根据黑格尔的理解,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和哲学。唐文明教授认为,黑格尔所理解的构成绝对精神的这三个部分应当成为古典学研究的核心。最后,唐文明教授指出,古典学研究应该打破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学科概念所构筑的前见,同时保持与当下关切的距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分析化潮流,相较于分析哲学而言,古典学的出现让哲学有了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整体的视野,因此古典学的建设有可能成为突破现代性迷思的一个重要契机。陈赟教授认为,只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地吸收、消化西方文明的成果,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西方文明的发生、成长以及未来的可能。这样,西方文明的贡献与限度才能呈现出来,这也是中华文明自我理解和重新定位的一个条件。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关注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古典学的再认识。陈戎女教授指出,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充满观念、方法的变迁和思想的张力,涉及古典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认识中国对西方古典学“再认识”的过程也能为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同时对文明互鉴也将有所帮助。最后,考虑到中国古典学的有生力量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陈戎女教授也呼吁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强交流和团结,共同为推进中国学术的进步贡献力量。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程志敏教授为新成立的古典学研究分会送上三条寄语,其一是“认清时代”,古典学研究正逢其时,大有可为;其二是“警惕自己人”,即不要打着古典学的旗号败坏古典学;其三是“爱我们的批评者”,善意的批评让我们成长,恶意的批评让我们成熟,所有批评者都是我们的朋友。


重庆大学哲学系张文涛教授首先介绍了重庆大学古典学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期待这次古典学研究分会的成立能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若干助力;接着他阐述了自己对古典学与文史哲等相关传统专业之关系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必须具备一种整合文史哲等学科的跨学科的整全性问题视野。

关于文明互鉴,张文涛教授对张文江教授和唐文明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文明互鉴的立足点是从中国出发,思考如何应对西方文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张文涛教授强调,过去,文明互鉴较为偏重的是透过西方文明这面镜子进行自我批判,而现在我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比较和互鉴看到我们自身的优点,看清西方文明的危机及其深远的历史根源。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林志猛教授教授认为,立足古典文本仍然是基础,如今的西方古典学对于西方思想的理解存在代入了大量现代视角的问题,实际上没有真正回到其源头。就古典学与现实的关联问题,目前现代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泛娱乐化、政治内耗等危机。尽管这些危机当下以西方世界最为典型,但在我们中国也正日渐突出。林志猛教授认为,加强古典学学科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激发思想的活力,充分发挥古典学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启示作用。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王承教副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大博雅学院的发展情况——博雅学院在课程设计上成功突破了现有学科建制的藩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王承教副教授认为,中大博雅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表明,即便是在现有的学科建制下,古典学的发展仍然可以有很大的空间。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宇教授结合自己的但丁研究经验,阐述了中国古典学立足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古典学的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朱振宇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外语系教学如今完全是一种实证性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并不友好,如果能在外语系的教学中融入更多思想史的内容,并结合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鲜活的时代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会更受学生欢迎。对于如何再造古典传统,朱振宇教授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一定是结合了自身所处时代的问题重新解释了古典传统,而这恰恰就是古典学的意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黄薇薇教授从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角度介绍了本校古典学发展的概况。与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相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古典学学科也面临着古典语言课时逐年减少的问题,这尤其对学生继续在古典学方向深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圆桌讨论的最后一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董波副教授,他谈到古典学是可以让人安身立命的学问,做古典学的方式就是一字一句、扎扎实实地面对文本。《古典学研究》多年来的坚持不懈所取得的成就和《柏拉图全集》在多位译者努力下的最终出版,正是这种不为外物所动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专题讨论会二:沃格林与中华文明

8月13日下午,第二场专题讨论会“沃格林与中华文明”在刘小枫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四位发言人作了报告。

▲ 第二场专题讨论会现场

第一位发言人唐文明教授的报告题为“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唐文明教授指出,在《秩序与历史》第四卷《天下时代》中,沃格林放弃原有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反而承认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有多个天下的存在。而中国,正是作为不同于西方天下的另一个天下的典型代表,出现在《天下时代》的理论分析脉络中。这一突破性转变引发唐文明教授对“沃格林不同时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文明?”和“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研究?”这两个连带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林鹄研究员,其报告题为“政治史的魅力:结构、事件与担纲者”。林鹄研究员对现代史学研究偏重“揭示”行动者身后隐藏的历史结构的做法表示质疑,因为行动者的行动本身就是参与塑造结构的重要因素,再严密的结构,都会给行动者留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因此行动而非结构,才应当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关注行动本身的政治史,更有可能统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乃至制度史,构成对历史的整全理解。林鹄研究员以应星对项英的分析、王育济先生对陈桥兵变的评价等为例,展示了政治史的视野与魅力。

第三位发言人陈赟教授的报告题为“仁性意识与儒家生存真理的形态——从沃格林哲学出发”。陈赟教授指出,在《天下时代》中,沃格林阐述了基于原初宇宙体验的宇宙论风格的真理到天下时代基于人性意识之张力的生存真理的分殊化进展。沃格林进一步给出了生存真理在古希腊和以色列的不同形态:哲学符号表达的人学真理和启示符号表达的救赎真理。沃格林认为,中国虽然构成相对于西方的平行天下,却被视为没有建立独立的符号形式,也没有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真理的形态,而是接近人学的秩序和智慧。但陈赟教授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解,儒家承载人性中居间张力或超越体验的意识位点是仁性意识,其生存真理的形态或可概括为中道,为表达此一中道生存真理而创建的符号是不同于哲学和启示的经史。


第四位发言人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讲师何青翰,其报告题为“沃格林与后朱子时代的东亚秩序”。何青翰指出,无论沃格林是否在主观意愿上承认或欣赏中国文明,在“未完成的突破”这一概念中,多少隐含着对中华文明所内蕴的某种动态的、变动的、朝向“完成的突破”的精神力量的肯认。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审查视域实际上仅止于秦汉,未入其法眼的唐宋之变以及宋明理学家群体,似乎在思想材料以及历史时段上为有意推进、修正“未完成突破”这一论断的思想者提供了充足的运作空间。在沃格林的视域下,宋代以后的中国天下抑或东亚天下,不应简化为“政教一元”与“政教二元”、“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生硬对峙。如是观之,在整个东亚世界的范围内,中国天下所采取的寓教于政、内外一体的政教模式,至少也应该在理念、理想的层面被理解为一种与沃格林若合符节的谋求政教平衡的真诚努力。



专题讨论会三:柏拉图在中国

第三场专题讨论会“柏拉图在中国”于8月14日上午进行,由彭小瑜教授主持,刘小枫教授作了题为“理解柏拉图的意识阈限”的报告。

▲ 第三场专题讨论会现场

刘小枫教授首先解释了“意识阈限”这个心理学概念的含义,它指一种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分界。

刘小枫教授以自己阅读柏拉图的经历来说明他对柏拉图的理解意识阈限。早在1959年,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就已经出版,刘小枫教授在1977年就读到了这个译本,但毫无感觉。此后又努力阅读了陈康先生翻译的《巴门尼德篇》,仍然对柏拉图毫无感觉。刘小枫教授说,读不懂《巴门尼德篇》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也读不出任何感觉,遑论认识到柏拉图的重要性。显然,引介者的引导非常重要。正是施特劳斯才开启了刘小枫教授理解柏拉图的意识阈限,这又是为什么?

刘小枫教授由此提出了柏拉图进入中国学界的历史意义问题。他自己的体会是,进入了理解柏拉图的意识阈限之后,理解中国传统经典的意识阈限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景象,以至于理解柏拉图成了理解中国古典精神的前提。情形为何如此,刘小枫教授坦承,他自己迄今也还没有想明白。

尽管如此,刘小枫教授最后强调,柏拉图进入中国学术界的历史意义说到底在于,促使我们意识到,文明德性是文明互鉴的根本问题,以及读书人在任何历史处境中的自我教育问题。刘小枫教授相信,中国古人的思考在根本上与柏拉图的思考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我国古人从未面对过民主社会,其表达方式使得诸多问题还处于意识阈限之下隐而未发。因此,通过研读柏拉图的作品,我们理解中国古典的意识阈限会大为降低。

刘小枫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士分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论文研讨,每场分论坛各有六位提交论文的人士发言,讨论相当热烈。




分论坛一:柏拉图与诗学





分论坛一“柏拉图与诗学”由程志敏教授主持,董波副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张爽副教授评议。

朱振宇教授作了题为“《蒂迈欧篇》,天国与但丁的‘宇宙之书’”的报告。报告指出,尽管柏拉图与但丁关于灵魂起源的看法存在冲突,但仍然可以依据《蒂迈欧篇》中的理型-摹本思想理解但丁构想的“双重天国”的架构,古典的宇宙论以新的方式融入了但丁的“宇宙之书”。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罗峰研究员的报告题为“柏拉图《拉克斯》论勇敢”。罗峰研究员指出,在《拉克斯》这部柏拉图最明确探讨勇敢的对话中,拉克斯和尼基阿斯对勇敢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定义,但又面临着各自的困境,难以自圆其说。罗峰研究员认为,真正的勇敢与节制、正义和智慧密不可分。对话之所以没有得出勇敢的确切定义,乃是为了在德性问题上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诲。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娄林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普罗塔戈拉的双重言辞及其毁灭”。娄林副教授对《泰阿泰德》169d–183c作了疏解,分析了忒俄多罗斯三次拒绝加入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意涵,以及苏格拉底如何揭露普罗塔戈拉双重言说的真相,并引导忒俄多罗斯“摆脱”普罗塔戈拉。

扬州大学文学院胡镓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斐德若》中的情节论证”。胡镓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斐德若》中的第二篇讲辞备受研究者青睐,但这篇讲辞是苏格拉底为了让理解能力有限的斐德若易于理解而作的比喻,其意义令人思量。思考苏格拉底何时会选择使用比喻而非直陈,何时会倾向征引典故而非展开论述,或许更容易抓住柏拉图行文的肯綮。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黄俊松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如何进入柏拉图对话”。他主要论述了19、20世纪柏拉图研究界发展论范式的特征、局限以及新进展,并指出新进展的某些方面,比如关注对话整体、关注柏拉图说了什么以及没有说什么、关注文学内容与哲学内容等等,可与克莱因、施特劳斯等人的解释进路互参。最后他还强调,研究柏拉图对话必须戏剧解读和哲学分析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万昊的报告题为“无人相助的苏格拉底”。万昊指出,在《欧蒂德谟》中,柏拉图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既肩负着引导少年正确走向爱智慧的任务,也努力地挽回着智术师自身言辞带来的失误,同时还要为克力同展示常人应该踏足的道路。因而在智性的意义上,《欧蒂德谟》中的苏格拉底空前孤独。

▲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二:柏拉图与政治哲学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柏拉图与政治哲学”,由张文涛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彭磊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肖有志副教授评议。
林志猛教授作了题为“柏拉图理念论视域下的民主制”的发言。林志猛教授以《理想国》和《法义》为蓝本,考察了柏拉图笔下的元政治——君主制和民主制,并重点研究了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批判和混合政制观念。

河南大学文学院叶然副教授的报告题为“读《普罗塔戈拉》之‘做高贵者难’”,通过绎读《普罗塔戈拉》338e–347a,指出智术师与苏格拉底在德性立场上的根本区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明珠研究员的报告题为“美诺是谁?——从施特劳斯讲课稿看柏拉图《美诺》中的美诺”。陈明珠研究员考察了色诺芬《上行记》中对美诺不同寻常的尖锐刻画,认为我们不能将色诺芬笔下的人物美诺完全代入柏拉图的《美诺》。根据对施特劳斯讲稿的进一步疏解,陈明珠研究员分析了柏拉图笔下的美诺的多重意象。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王江涛副教授的发言题为“无蔽与正义——海德格尔论柏拉图洞喻”。发言依托《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两个文本,阐释和批判了海德格尔关于柏拉图洞喻的论述。王江涛副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对洞喻的解读虽然显示出非凡的才智,但这非凡的才智只挥洒在真理问题上,并未触及更深层次的灵魂问题。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徐健的发言题为“廊下派论政体”。他指出,廊下派哲人搁置了古典希腊的政体学说,而更愿意以“世界主义”理想来激进地批判现实中的政体。但廊下派自进入罗马以来,渐趋承认传统政体理论的价值。并且,鉴于罗马当时的霸主地位,廊下派选择接受罗马的制度安排,先为带来自由的共和制辩护,接着又认可创造和平的君主制。总之,廊下派开始从激进的政体立场走向保守的政体立场。

商务印书馆温玉伟编辑的发言题为“非政治主义的永恒挑战:读弗里德里希二世《论爱国书简》”。他认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论爱国书简》采取文学形式,尝试通过驳斥伊壁鸠鲁主义以及世界公民理念,说服王国中的成员积极参与国家的成长,从而也可视之为一次王者的政治教育。

▲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三:柏拉图与古典学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柏拉图与古典学”,由陈戎女教授主持,王承教副教授黄薇薇教授评议。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助理教授颜荻博士的发言题为“丢卡里翁起源神话与大洪水传统”。通过将丢卡里翁起源神话与雅典“地生人”神话和忒拜“龙牙地生人”神话相比较,颜荻博士认为,当丢卡利翁神话将“人的起源”突出为叙事的主体时,它便赋予“人”以宇宙论和神义论的意义,此外,丢卡利翁神话后半部分的叙事还包含一个十分独特且意义重大的创生叙事。

重庆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罗晓颖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埃特那的诱惑——恩培多克勒思想中的自然与信念”。通过深入挖掘了恩培多克勒看似矛盾的思想和生活世界,罗晓颖认为,恩培多克勒与自然交融的行动,是其对自然之发现的另一种表达,是要以此确证其对变化或循环之确定性的信念,是追求确定性的形而上学激情的结果。

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嘉雯的报告题为“多兹的古典学与非理性研究”。她在文中介绍了当代著名古典学家多兹的名作《希腊人与非理性》一书的概况,指出多兹从事古希腊非理性研究其实有着出于自身和时代的关切,他相信非理性作为人类经验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主义式的观察、描述和理解。

四川外国语大学朱琦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昆兹对博丹宗教观的研究,昆兹通过分析《七贤聚谈》与《普遍自然剧场》和《巫师的魔鬼术》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博丹宗教观念的基本立场和变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向利博士的报告题为“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中的商业社会构想”。通过解读郁斯贝克与穆斯林青年雷迪之间的若干通信,孟德斯鸠呈现了郁斯贝克如何否弃传统,构建自己全新的商业共和国思想。从而《波斯人信札》暗中贯穿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思想,并悉数体现在郁斯贝克等对东西方社会风俗和政治制度的观察和思考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姚啸宇博士的报告题为“‘轴心时代’遮蔽了什么:沃格林与‘天下时代’视野下的中国文明”。他指出,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历史哲学的启发下,一些中国学者致力于从“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角度理解中国的“突破”。但是,这种视角却无法对中国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的稳定性作出解释。相较而言,沃格林“天下时代”的视角更加重视超越秩序和现实秩序之间的均衡。


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贺方婴研究员主持,李永平研究员刘小枫教授先后致辞。

李永平研究员首先对古典学研究分会的成立和《古典学研究》期刊的创办表示祝贺。他强调,古典学研究除了把历史和哲学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外,还需重视文学文本;他相信,通过古典学研究,文学研究的品质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最后,作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的会长,李永平研究员呼吁加强两个学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一道为提升中国学术的品质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而努力。

刘小枫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李永平研究员呼吁加强兄弟学会之间的交流表示支持,并期望更多德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能投身于古典学方向的翻译和研究工作。随后,刘小枫教授传达了古典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就学会的定位、活动形式、基本制度等方面所达成的决议。最后,刘小枫教授宣布,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文明互鉴与中国古典学建设”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 大会闭幕式现场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


会 长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

副会长


张文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理 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 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教授)朱振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谷 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教授)肖有志(上海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何博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副研究员)张文涛(重庆大学哲学系 教授)陈戎女(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教授)陈斯一(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聘副教授)林 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罗 峰(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员)娄 林(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副教授)秦 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 教授)黄薇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 教授)程志敏(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教授)

董 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副教授)

秘书长


贺方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执行秘书


张培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顾枝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撰稿:张耀中

编辑:金政晗

海报设计:熊延






  快讯 | 热烈祝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 议程 | 古典学与中希文明互鉴:《古典学研究》期刊建设座谈会

  征稿启事|《古典学研究》期刊全年公开征稿

 ● 回顾 | 卢梭的心灵与世界:纪念卢梭诞辰31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回顾 | 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纪要

 ● 特讯 |《古典学研究》辑刊正式上线中国知网

  重磅 || “经典与解释”丛书廿周年暨500种出版纪念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