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三部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哲学是人类灵魂的 API 文档,所以在「产品沉思录」中,我们也会探讨和人生哲学相关的内容。本文是 shaonan 过往几年关于「欲望」的思考合集。
维特根斯坦说,许多问题和困惑源于语言和概念的误解。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诸多事情,并非仅仅是一个词汇那么简单。
比如对自己来说,这个词就叫「欲望」。曾经简单地想把它给处理掉,无论是化解还是逃避,最终都无功而返。而不断地深入下去之后,才发现这个词背后还隐藏了许多结构,而发现其中的结构,才有进一步理解。
任何一个词语背后,都隐藏着一片山海;而下面的文字,便是在「欲望」的山海间,漫游的琐记。
欲望和好奇心
清明爬山,总会去想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
这次思考的是欲望,因为总是想得到一些东西、关系、地位、名声。无欲则刚不假,但一味克制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像用土去围堵洪水一样,不是根本之道。
在茶园的山脊上行走,看到新绿色层层叠叠布满山头,虽然是第三年至此,但依旧觉得分外美丽,也突然有了一个启发:因为我从未有过拥有这座山的欲望,只是希望能来其中转转坐坐,走走停停,好奇地发现,全然地欣赏。
欲望的反面不是克制欲望,就像黑色的反面不是非黑。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欲望的另一面,是好奇心。
欲望的目的是获得占有某个对象的感觉,特点是把任何对象都物化了,希望不断地拉近距离,继而占有,让对象丧失独立性,成为自己的附庸。而忽略了欣赏这个对象本身的美,以及和其相处的当下。并且一旦得到之后,就会选择寻找下一个对象。
好奇心首先是对对象有距离感,因为有距离感才能打量,观察。这时候得到本身不是目的,观察才是。好奇心是关于对象运转的逻辑,以及纯粹的审美。好奇心不在乎占有,而是了解和观察,而对象因此得到全然的独立,不断发展。而审美和观察则在当下就已经发生,所以不存在后悔,遗憾,和痛苦,只有全然的感恩。
欲望是关于得不到的未来,和已经获得的过去,在挣扎中忘记了当下。
好奇心则是关注当下,去了解对象的过去和未来,然后全然的在当下了解或欣赏。
过去不能改变,未来一切未知,人在其中几乎没有控制力,所以会催生各种痛苦和无力;而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当下,一臂之内的距离。
去观察、去欣赏、去理解、而不着急拥有。或者说在那一刻,你已经拥有。
欲望与距离
时间与时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缝隙,就是距离。
克里希那穆提说,距离都是观念的产物,都会让我们无法了解事物本身样子。
上周傍晚在长桥溪湿地公园,天空阴霾暴雨骤降,荷叶在塘中翻飞,那一刻像极了在跳舞。本应就此观察,不带任何知识和观念的介入,但脑子里蹦出来的是:
•没有带伞出来,等会雨太大怎么回家?•天黑了之后,这个地方安全么?•住在阔石板路的人真幸福啊,出门就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有可能在这附近租个房子?这样傍晚就能来走走了。•旁边有个人急匆匆跑过去,肯定会被淋成落汤鸡。•雷峰塔的顶上居然还有这么亮的灯。•这个小亭子真不错,下次应该带老婆一起来野餐。•等会要不要去苏堤走走?好像也没有多远。•不行,还是得回去,准备下下周的工作计划。•怎么跳出来一首这么难听的音乐,打开手机换一下。•发个即刻吧,该怎么写呢?去对面先拍个照片吧。
这些念头背后都是基于「我」的观念产生的,比如对于安全的恐惧、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对于他者影响的反应等。
在这么多念头之下,虽然我和翻飞的荷叶不超过十米,但距离却无比遥远,以至于无法去全然地观察这份美景,继而无法了解「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问题并不出在有距离上,距离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看到距离就想缩短,被欲望绑架。
这种「努力缩短距离」是自幼我们就被灌输的,看到距离总想去弥补,缩短,因而只能肤浅地思考,无法了解真相。曾经有一阵我问过 @fonter 为何想要研究投资人 Danwang 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两人距离很远,而且Danwang 关注的事情基本上也是 fonter 无法去做的,这样研究有什么价值。
fonter 的回答让我意外,他说其实并非都要有什么具体的价值。研究 Danwang 对他拉来说,一个是能换个维度理解世界,这就已经很满足了。另一个是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尤其是捕捉暗线的能力,这个能力也是未必要立即派上用场。
所以沉思录中他写的内容,许多时候是纯粹的好奇心去驱动,能给我带来许多启发。但反观自己,就很容易陷入到偏实用主义的观念中,总想缩短距离,一旦发现无法缩短,便会弃置,而丧失了真正了解事物真相的机会。
距离缩短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和对象贴的太近,缺少腾挪的空间,让自己缺少选择,视野被局限住。
早期 flomo 陷入增长瓶颈的时候,我很焦虑,总想着去改进某些功能带来增长。恨不得在一个月内让 flomo 长得像 Notion 一样完善,天天能做联合活动。恐怕这个和当父母的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是一种感觉。
而这时候 Light 却提议我们去尝试做下小报童,和 flomo 拉开点距离,也许能更客观地看待它的成长。
近一年下来,有了这个距离感之后,反而轻松了不少。因为不会着急去推进 flomo 变成什么样子,而有了两个产品之后,腾挪的空间也变多了,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产品的一个功能上,比如再也不会对 flomo 无法做分享耿耿于怀,可以引导真正有创作欲的用户来使用小报童。
这也为何我对项飚印象深刻,因为在他看来,了解具体的事情,看到宏大是如何由微小叠加出来的。只有看到结构之后,才能看到缝隙;看到缝隙之后,才能有腾挪的可能;有腾挪的可能,才能带来结构性的改变。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选择,而是和对象贴的太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
重要的不是立即缩短距离,这会让我们仅仅流于肤浅的思考;全然地不带任何观念和知识的观察,才能真正的接近真实。
或许这是实事求是的另一种理解。
欲望与我执
上面两部分,其实只回答了一半的问题,因为内心还是希望去「规避」欲望,将其消弭与无形。
但上周在南京的汤泉湖边,听到某位前辈的分享,意识到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通过「禁欲」来达到某种状态,反而是一种更加狂妄的欲望:人本身就是割裂的,都会有向上(成为😇)或向下的欲望(成为😈),接受这一点,在起起伏伏中,让自己尽量向上一点,不要去试图彻底规避,也不可能去规避。
想一劳永逸躺平消解掉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生而为人,永远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找到相处共生之道。
恰好近期睡前都会翻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里面也有一段谈及欲望的部分,原文记不清了,就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欲望本身并没有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欲望,就会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反馈,也看不到各种美好。
相反,欲望能让我们开始行动,就像我们有看到美的欲望,才能看到花开,看到晴空,看到生命的萌发,甚至看到心动的人,看到想为之奋斗的事情,然后才能行动。
所以问题不在欲望的前半截,而是在后半截 —— 当我们被欲望驱动开始行动时,自己是否对结果有执念。比如在山野漫步时,爱美的欲望让我们看到某些花草随风摇曳在林间,极美。
如果全然地欣赏,观察,甚至在旁边坐下,和它们共度一段时光,都不会造成内心的困扰。造成困扰的是我们想要「拥有」的执念:
•想把这朵花摘走,装裱在画框,放在家里;•想把这个镜头拍下,发在社交网络,得到点赞;•想找到更多下一朵这样的花,然后告诉别人自己的发现•……
如此,便进一步解决了自己和自己各种欲望的冲突 —— 不是去回避,而是与之在当下同在,然后结束了就挥手告别。
只不过缺少觉察的内心,很容易自动激活后半段的占有模式,遇到什么美好的事情,立即会想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继而希望能永远占有,永远可以再次享受。
然后陷入到无尽的拉扯之中,但其实得到之后,又会丢在一旁,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想到这里,脑子里蹦出一个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试着按照用自己的理解重新阐述:欲望像猛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产生行动的理由,而细嗅蔷薇,则是驯服其对结果的不执,不去占有,仅仅与其在当下在一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