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破“卡脖子”问题,北京这个“联合基金”大显身手


近年来,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近日,北京市推出了“联合基金”的解决路径,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方向。



何为联合基金?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为例,该基金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模式,召集全市范围内的优势科研力量,解决区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瓶颈问题和基础前沿问题。而基金的经费来源,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采用“市-区-企业”三级共同出资的方式,即市、区、企业按照1:2:2的比例进行出资。


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智慧口腔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在传统口腔CT产业链的基础上,正在谋划新赛道。但新技术意味着“从头开始”,研发周期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2022年加入联合基金后,该企业一下子就提出了5个重点项目、7个前沿项目的需求,口腔正畸多层复合膜片制备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亚杰说:“我们企业每年投入300万元,政府配套支持450万元,关键是能够帮我们请到‘大神’!听说海淀联合基金的情况,我们企业管理团队立即开了个视频会议,不到10分钟就确定参加了。”


口腔正畸需要佩戴的牙套,就是由正畸膜片制作而成,但中高端产品所需的多层复合膜片基本上全是依靠进口。王亚杰说,项目一发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和北京化工大学迅速“揭榜”,如今刚过去一年多,问题就解决了。目前口腔正畸多层复合膜片生产线已经建成,进入了医疗器械注册环节,很快就将投产,届时该类产品将告别依赖进口的局面。


据了解,北京邮电大学许晓东团队与佰才邦深度合作的“超密集组网”技术应用已经推广至众多国家和地区;北京大学梁云团队的“面向深度学习的FPGA编程语言、编译和优化技术研究”相关成果已在商汤科技与本田汽车的自动驾驶模块中得到应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团队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项目落地,成立了北京君全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海淀联合基金在研资助项目已达282项,已结题项目188项。


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发展处梁爱民介绍,自2017年成立以来,海淀联合基金规模越做越大,每年参与的企业从最初的3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年度资金规模也从第一年的2400万元扩大到现在的7000万元,预计明年将扩大到1亿元规模,企业、海淀区、北京市基金委三级累计出资额2.104亿元。


海淀区先行先试的典型经验也得到了推广,昌平区今年也设立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创新联合基金。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吴琳介绍,昌平联合基金吸引了百济神州、万泰生物、芯可鉴等区内的6家企业参与,资金规模达到每年5000万元,设立首年就接收到442个项目申请,今年预计资助项目85项。


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已引导5个区政府、16家企业、1家公益基金会出资参与联合基金,形成了“国基金-市基金-区政府”“市基金-区政府-企业”“市基金-公益基金会”三大类联合基金合作模式。仅今年就通过各类联合基金吸引外部资金3.36亿元,逐步建立起北京特色联合基金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新京报。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想了解更多资讯,快来加入我们吧~


往期 · 推荐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怀柔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发布

聚焦元宇宙 “问需园区 问计专家”系列活动走进首钢园

中关村第七届新兴领域专题赛现场赛收官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通过工艺验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