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书架”上“货架”,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有效突破!|科创十年·出彩北京⑪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政务新媒体平台推出“科创十年·出彩北京”专栏,进行系列主题报道和人物报道,集中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以及向更高水平迈进,早日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为大家带来第十一篇《“从“书架”上“货架”,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有效突破!》。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研发的“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这项技术也得到海淀区中小微企业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泰凯信)的认可。


虽然双方合作多年,但维泰凯信有点担心——专利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缺少中试实验和产业化测试开发。


首都师范大学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将这项专利技术由维泰凯信先行使用,一年后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所有许可费分两次支付完成。这也是北京首例“先使用后付费”的案例,成功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当前,高校院所大多存在长年搁置在书架上的专利,而产业市场往往急切需要可以解决痛点的技术助其发展,这两者之间如何才能完好地对接上,让“一张纸”变成“一份收获”呢?


北京市一直在探索推动更多的专利从“书架”走向“货架”,并出台了一系列打破“象牙塔”里体制机制束缚的政策,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热情,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了量的跃升、质的突破。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相比于2014年的67278项,增长58.4%;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3136亿元,增长172.2%。





释放“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高校院所纷纷拆除“围墙”,寻求向应用领域的转型发展。但在此过程中,高校院所对“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针对上述痛点问题,北京市持续建设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4年,北京市先后出台《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京校十条”)和《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京科九条”)等文件,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赋予科研机构处置科研成果的更大自主权,全面盘活人、财、物。


随后,为解决“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等系列问题,北京市在2019年颁布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希望通过立法制度设计和突破,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020年,为落实科技部等9部委《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北京市推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3家市属单位及6家中央在京单位,先后完成36个项目赋权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


试点实施以来,北京市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改革,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确定较难、转化手续较繁杂、相关利益分配不清等问题,增强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落地承接……2021年,北京市印发《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推出了17条举措,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科技成果披露机制和勤勉尽责容错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岗位、人才引进和资金保障,助力消除成果转化堵点。


前文提及的“先使用后付费”是2022年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也是一项突破性的政策,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许可双方明确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支付许可费。


目前,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推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16家单位的2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当前,《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2023年度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一批北京市推动成果转化的政策红利还在继续释放中。





从“书架”走向“货架”



随着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项目、氢敷料医美项目、抑郁情绪快速评价与灾后心理重建脑机接口项目等6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工作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推进完成,也意味着该校知识产权完成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转化。


“如果没有赋权改革,老师们以作价入股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时,股权和确权都不畅通,很大程度影响老师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闫健卓介绍,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并在全国选定40家试点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是唯一参与试点工作的北京市属高校。


“在学校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和专利管理实施细则中,我们明确了赋权的激励及管理制度,在长期使用权赋权方面,按照成果评估价值的90%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长期使用权。在所有权赋权方面,成果所有权为学校和成果完成人共同所有,并按照成果评估价值的80%、85%、90%赋予成果完成人收益处置权,科研人员以‘共同产权人’身份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闫健卓表示,“我们还创新性增加了对技术经纪人的奖励制度,在保障成果转化合规实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激发了创新主体的转化热情。”


“如果学校没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的作用,明确配套措施的重要性,老师们真的‘不敢转’,也‘不会转’。”闫健卓感叹道。


“来自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涉及四大主体——政府、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只有四大主体各司其职、各守本分,才能保障成果转化顺利实施。”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部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郜文认为,“职务科技成果有的可以实现转化,有的不一定能够转化,这需要开展商业评估、技术验证等工作,让更多可行项目进入转化流程,降低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


近些年来,北京大学不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探索专利开放许可和“先使用后付费”的转化新路径,还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与北京科创基金合作组建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元培基金,基金规模10.02亿人民币,用以聚焦北大重大原始创新项目,支持原始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介绍,截至2024年4月,元培基金总共召开45次投决会,共审议通过50多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项目50余个,总投资金额近9亿元,60%左右的项目落地北京。其中27个项目为北京大学教职工及北京大学校友项目,占比达56%,投资总金额4.01亿元。另有23个社会项目投资总金额4.6亿元。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是北京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和管理的事业单位,承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的使命。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了从0到10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打造了快研发、快生产、快验证的短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发起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围绕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北京市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结合各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2018-2023年在北京投资了74个硬科技项目,企业估值超过411亿,有力支撑了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技术转移机构10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平均增长14%。


成果转化需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推动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在学历教育方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累计招生约440人,技术转移学院获北京市800万元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奖学金奖励能够形成优秀技术转移成果的学生,为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水平积蓄后备人才;在社会化培训方面,北京市推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等单位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名。此外,北京市还推动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联合牛津大学津雅公司Oxentia、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ITTN)开展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RTTP)。


为激励更多人员投身成果转化工作,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属高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将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社会贡献情况,作为考核重点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据了解,北京市在国内率先启动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工作,2020年至今已有743人获得职称。


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成立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市牵头全球技术经理人共同发起了常设、活跃以公益性质为主的“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旨在为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交流、对接、发展搭建有效平台。目前,该协作网络已有138名海内外知名技术经理人加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院办主任、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是2022年度“科创中国”技术经理人先锋榜入选专家,他认为,技术经理人旨在帮助挖掘产业高质量技术成果,为技术成果转化创造产业化成效和经济效益,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和企业转移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以产业开发研究院、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及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立足“三城一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疏解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堵点,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转移转化效果,推动高技术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提升。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想了解更多资讯,快来加入我们吧~


往期 · 推荐

一图速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日程表来了

5大板块近120场活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25日开幕

杨晓非:做科技创新的深度陪伴者|科创十年·出彩北京⑩

张剑辉:做智能储能领域的领跑者|科创十年·出彩北京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