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发布 总指数达历史新高
4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
《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突破430点,达到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从五个分项指数来看,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最高(1064.8点),其次是创新国际拓展指数、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从分指数增速来看,相比2021年,增速最大的是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增长8.6%),其次是创新资源集聚指数(7.3%)。
《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孵育的主阵地。2022年,全国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达到178家,占全球比重为13.1%。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有167家,占高新区整体比重为93.8%。从单个园区来看,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和杭州分列前四位,分别拥有74家、43家、11家和10家,合计占比77.5%,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国家高新区,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科技创新生态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资源是国家高新区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同比增长12.3%,占我国全部R&D人员全时当量的33.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804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入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3.9万家,同比增长20.7%,占高新区入统企业总数的67.4%。国家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达33146家,集聚全国8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在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和配置的基础上,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水平持续提升。《报告》显示,2010年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指数稳步上升,年均增长21.8%,2022年为1064.8点,是2010年的十倍多。
高技术制造业优势不断增强
在企业培育方面
《报告》显示,2022年高新区拥有专精特新企业5548家,瞪羚企业2283家,上市企业2534家,独角兽企业178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孵育的主阵地。
在推动技术市场方面
2022年国家高新区大力提升产业技术要素含量、知识成果供给效率,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达14523.9亿元,同比增长41.2%,相较于2010年增长13.1倍,创下历史最高增速。
在增强高技术制造业优势方面
2022年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11.6万家,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上缴税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占高新区整体比例均超过三成,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创新国际竞争力提升显著
《报告》显示,2010-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拓展指数稳步上升,2022年达到654.0点,同比增长11.8点,在国际人才、国际创新成果、国际贸易等方面成绩亮眼,其中,国家高新区企业所拥有的欧美日专利和境外授权专利分别为2.5万件、26.3万件,分别同比增长5.2%、20.1%;当年申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4万件,占全国PCT专利申请量的45.9%,高质量国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国际贸易领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24.6%,高附加值国际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高新区出口结构领先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59.1%,超过全国水平(23.6%)的两倍。
“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进程逐步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主要归功于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梯队;二是高新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境创新合作;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创新交流活动。
国家高新区拥有密集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聚集了全国众多顶尖科研机构与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聚集了丰富的发展要素,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成效最为突出、创新活力最为活跃的区域创新高地,孕育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突破: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全国首台100 千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等均诞生于此。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历经30余年的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我国部分国家高新区已具备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的基础条件,逐步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园区呈现出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氛围浓厚、管理机制高效、基础设施完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鲜明特征。接下来,国家高新区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度挖掘培育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往期 · 推荐
签约34个协同创新项目,2024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