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讲述北京科技创新改革故事,点赞“包干制”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经费包干 科研“松绑”(身边故事看改革)》文章,讲述北京科技创新改革故事,点赞科研经费“包干制”。
圆形、六边形、直线、点阵……实验室里,激光束透过指甲盖大小的镜片,投射出不同的光影。
为了这个指甲盖大小的镜片,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周天丰教授带着团队埋头攻关好几年。
“这个镜片可用来制造激光投影仪,成像亮度是普通LED投影仪的7倍!”周天丰说。
2020年申请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万元的科研资金,经费预算表和说明写了满满5页纸。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预算科目多达12项。
项目成功获批,资金也到了位,团队却有些不踏实:“把账都算‘死’了,做科研难免束手束脚。”“遇到特殊情况跟谁讲?经费万一超支怎么办?”
怕什么,来什么。2021年,一台试验用的精密数控机床出现了故障,维修需要花费近10万元。不修,研发就得中断;修,预算就得调整,耗时又费力。
科研经费管得过细,是困扰科研人员的老问题。
周天丰正发愁,来了“及时雨”。
“那年,赶上市里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属于第一批试点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卫华主抓试点工作:“‘包干制’取消了预算编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科研人员可以自行决定项目开支。”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
查看“包干制”管理备案表,周天丰团队的项目转为“包干制”后,还有70多万元的预算经费。团队成员于谦喜出望外:“这下解了燃眉之急。机床设备能及时维修,我们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探索。”
该改的坚决改,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初,项目结项答辩时,团队已成功申请9项成果专利,陆续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纳阵列光学镜片”产品,并在高清激光投影、红外成像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不该改的不改,“松绑”不松监管。
“不得违规列支设备费”“不得通过虚构方式转拨项目经费、套取资金、冒领劳务费”……说起经费使用的“负面清单”,于谦门儿清:“红线划得清清楚楚,经费包干不等于可以乱花钱。”
破立并举,改出动力。今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和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项目,全面纳入“包干制”试点。截至目前,共实施科研项目3400余项,累计覆盖近1.6万名科研人员,支持经费10亿余元。
“我们现在就想着,尽快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清投影设备飞入千家万户。”周天丰说。
来源:人民日报
往期推荐
出政策搭平台设基金 北京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创新我来说》第二季
一周前沿科技盘点丨“女娲”图谱揭示基因组多态性,深化基因调控理解;“反呼吸”奇观:活动星系核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