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书讯 | 莱维作品集:当下最该警惕的,“是奥斯维辛的常态化”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4-03-05

有人说,人类历史上仅有两次“最大规模的受难”。基督的受难、奥斯维辛的受难。如果说,前者依然有待考证,后者却确信无疑。

不过,这场几乎让“人类文明沉没”的灾难在当下早已无关痛痒。2022年,提起奥斯维辛,绝大多数人脑海中,仅仅是座曾屠戮无数犹太人的死亡工厂、一段历史上最悲痛的记忆。

中国语境下,它连历史课考试的重点都不算,因为只是“一场其他地区的恶劣种族主义争端”。即便在世界语境下,它也常常因传递负能量、吓坏年轻人等理由被列入讨论的黑名单。

然而,对奥斯维辛的反思不仅重要,还很必要,因为它是一座“人类罪恶的墓碑”,它集结了“乌托邦主义、种族主义”等让世界深陷苦难的政治思潮、“反市场”“滥用科学理性”等具体表现,以及“强人政治、平庸之恶”等现代文明的六大“撒旦”于一身。

因此,奥斯维辛之后人类的所有灾难,都是这“六个撒旦”重新组合,改头换面而已,今天,也不例外。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奥斯维辛之后,反思奥斯维辛是永恒的,而当下,则更加的迫切。因为人类“从未真正走出奥斯维辛”。为此,我们诚荐一套还原、反思奥斯维辛的大成之作“莱维作品集”:


· 关于“奥斯维辛”,如果只能选一位作者的作品,莱维不仅最合适,也最特殊

普里莫·莱维,被称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然而,人们却更熟悉他另外两个标签—“编号174517号囚犯”“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

而他之所以被这样评价,首先源于“多重身份”——他是犹太人、又是化学家;他具有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又兼容观察学者般的视角;他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学天分,他对奥斯维辛的洞见,让他的作品穿透了单纯的大屠杀,直抵现代文明最可怖劣疾的深层肌理。

· 写法非常节制

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认为,奥斯维辛的世界,超出了语言的限度、理性的限度。因而,记录奥斯维辛也有“超越性的难度”——而市面上绝大多数反思作品,要么充斥着愤怒、控诉等极端情绪、要么在充满血泪的“礼拜仪式”中虚掷情感。而莱维笔下,却秉持一种文学家难以企及的“局外人式冷静”,化学家难以写尽的“激烈的哀悼、矛盾的痛苦”,以及思想家独具的“彻底审视过去的道德内蕴”。

当他意识到,语言欠缺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罪孽时,尤其鲜少追求“大意义”“超越”等修辞、以免它们矮化了思想、矫揉了情感、污染了语言。

· 反思最深刻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中,通常存在3类“反思后遗症”:用遗忘的方式掩盖罪恶、去复仇的行动宣泄罪恶,去宗教的方法麻痹罪恶。但莱维从一开始就摒弃了这三者,在他看来,“奥斯维辛把人贬抑为畜生的机器,因而,必须挽救这副手脚架、这副文明的形式”。

因此,他不仅倾毕生之力记录、还原奥斯维辛,写下“人类道德最好的作品”,更反思这种“穷凶极恶的残忍”背后错综复杂的动机和元问题——“人类的失败和寻找上帝”,“被滥用而开启灾难之门的理性”,“极权主义本质下灰色的人性本能”,以及更重要的,“在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时,如何坚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 写作的形式最多样

贝多芬曾说:不能死亡的人是痛苦的。而莱维承受的,就是这种“不堪重负”。1945年,莱维离开了奥斯维辛,然而,他毕生都没有走出奥斯维辛—1987年,莱维以自杀的方式再次死于“奥斯维辛”。然而,奥斯维辛之于莱维,即是苦难、又是救赎。

四十余年来,他持续以不同角度、载体、形式,反思(反抗)奥斯维辛。除了最出名的“奥斯维辛三部曲”,还有回忆录、小说、诗歌、访谈等多领域。当然,它们虽然都指向奥斯维辛,却未必指向沉郁苦痛。比如,在《不定的时刻》《元素周期表》等作品中,他就以“从未遗失的希望”战胜了撒旦。

奥斯维辛从未远去。奥斯维辛也绝不只是在战争等极端状态下出现,真正的奥斯维辛甚至常常以某种高尚的名义,从“极端例外状态”升级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这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反思奥斯维辛、重读莱维的根本原因。

为此,诚荐《莱维作品集》(迄今中文世界最全版,还包括《普里莫·莱维传》),因种种原因,莱维作品散见网络,部分作品更溢价严重,《被淹没与被拯救》一书一度被炒到2000元。


先知书店经多方争取,特别复活了这套迄今最全的《莱维作品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独家书讯 | 莱维作品集:当下最该警惕的,“是奥斯维辛的常态化”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