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我院新增获批两个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本文转载自“南燕科研”微信公众号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2024年度立项的实验室信息,我院信息工程学院王荣刚教授牵头的广东省超高清沉浸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类);杨玉超教授牵头的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重点实验室(技术攻关类)正式获批成立。

广东省超高清沉浸媒体技术

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类)

实验室简介

广东省超高清沉浸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立足空间计算科学领域科技前沿,面向超高清三维沉浸媒体智能高效处理需求,聚焦超高清三维沉浸式媒体内容高效生成、实时传输和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挑战,研究方向包括超高清三维沉浸媒体智能生成、智能编码和智能交互。


实验室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面向动态现实场景三维重建、强沉浸虚拟媒体智能可控生成、高通量三维沉浸媒体高效压缩和多模态媒体实时交互等开展关键基础性难题攻关,从而实现超高清三维沉浸媒体智能生成、高效编码和实时交互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主导相关国际/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研发端到端超高清三维沉浸媒体系统,在典型的应用场景开展示范应用,引领构建数字时代新型三维沉浸媒体产业生态。


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和超高清相关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在高文院士的指导下,实验室形成了由国家级领军人才、领域领军教授牵头的高水平科研骨干30余位、博硕士研究生150余位,并已与鹏城实验室、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团队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和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未来计划吸引一流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国家及地方级领军人才,培养一批科研骨干,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技术标准,服务超高清、虚拟现实、文化科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成员简介


实验室主任


王荣刚教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IEEE 1857.9:Immersive Visual Content Coding标准专题组长、中国音视频编码标准工作组VR专题组长。研究方向为超高清三维沉浸影像智能处理,重点关注超高清三维沉浸影像智能生成、高效编码和交互渲染技术。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任务;发表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是中国超高清视频编码国家标准的主要技术贡献者之一,主持制定了IEEE沉浸视频编码标准和ISO/IEC MPEG互联网视频编码标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三完成人)、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IEEE标准杰出贡献奖和AVS标准贡献奖。


实验室部分骨干成员


1


实验室副主任:刘宏教授

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


实验室副主任:李革教授

北京大学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负责人、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点云编码专题组组长。目前主要从事三维媒体处理、视频处理与分析、视频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


方向带头人:邹月娴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在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人机语音交互、视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

4


方向带头人:李挥教授

现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北大实验室主任、深圳市信息论与未来网络体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研究方向包括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空间安全、高安全专网、区块链与共识算法、分布式存储、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


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

重点实验室(技术攻关类)

实验室简介

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重点实验室面向存算一体芯片核心技术和未来产业化应用,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系统性的新原理、新技术与新应用方法研究。针对新原理存算一体器件、新型非易失存储介质规模化集成技术、大算力存算一体芯片设计、众核异构存算一体芯片架构、存算一体芯片应用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解决存算一体领域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促进存算一体技术发展,目标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示范、产业转化的交叉生态,有效推动高水平合作研究,打造聚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实验室已形成了由领军学者牵头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并已与业内多所知名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固定研究人员专业涵盖存储器制造工艺、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技术、集成电路可信性、EDA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优势。未来计划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大批科研骨干,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芯片行业等相关龙头企业,推动存算一体芯片技术的落地示范应用,有力支撑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核心成员简介


实验室主任


杨玉超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忆阻器等研究,相关成果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5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子刊系列16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累计被引11000余次,H因子为49,研究工作入选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曾5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旨、特邀报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杰青、基金委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15项,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青科协理事/信息与电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学科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电子学报》青年编委等。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奖项,2020-2023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实验室部分骨干成员


1


王新安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深圳市集成微系统科学工程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与集成微系统设计,并开展基于算子化IP的AIoT-SoC快速设计平台研究。

2


金玉丰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以未来信息电子急需的高密度、多功能集成系统为研究目标,重点开展基于TSV(通硅孔)互连技术的硅基芯片级高密度集成、柔性微系统集成和多传感智能微系统集成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应用基础技术研究。

3


崔小乐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从事IC可信性(Dependability)研究,包括IC的可测性/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及EDA点工具研究。已承担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各级各类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拥有发明专利十余项。

4


焦海龙副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深耕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领域15年,着重面向边端芯片建立了一套从底层电路、芯片架构到顶层算法的软硬件协同优化方法学,在超低功耗电路设计、片上类脑加速器及脑疾病监护深度学习算法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

5


张冠张副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深耕生物兼容神经形态电子和类脑计算领域,致力于开发电子-生物融合的神经形态器件和电路,旨在构建与生物高度兼容的智能信息处理平台,实现生物体与电子间的无缝连接和高度适配。

6


张立宁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近年来围绕面向存算一体的基础铁电器件物理和模型、面向先进工艺器件建模的机器学习方法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龙头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大生产线等平台应用。

7


蔡泽宇研究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入选广东省青年人才计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IEEE Senior Member。主要从事高性能传感器接口电路和混合信号芯片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JSSC、SSCL、ISSCC、Transducers、ESSCIRC、ISCAS等国际顶尖期刊和会议上。

8


苏钰淇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微电子所(IME, A*STAR)担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关注新型存储器件和新型计算电路与架构等新兴领域。

扩展资料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始于1986年9月,发展目标定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科技兴粤”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战略目标,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运行机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托优秀人才,整合优质资源,突出优势学科,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储备,已逐步成为拥有先进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不断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近年来,广东省对省重点实验室做出以下举措与愿景:

优化分类方式

参考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做法,结合广东学科与产业实际特点,对省重分类方式进行优化调整,由学科、企业两类调整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两类,对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两个关键环节。

完善总体布局

围绕广东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结合产业规模体量,完善优化总体结构布局。聚焦新型储能、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紧迫领域,科学取舍、精准布局新建若干家实验室。面向粤东西北地区,通过“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方式,布局建设一批省市共建验室;结合地方特色学科和优势产业发展,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

强化成果产出

充分发挥省重在全省创新体系中骨干支撑作用,引导省重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支持省重以企业、产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改进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研活动组织迭代,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定期召开“实验室一企业”科技(资源)产品对接会,面向企业提供“订制式”科技服务。


关于2024年度基础研究类、技术攻关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请点击扩展阅读:

一图看懂2024年度广东省科技厅属平台基地申报指南

往期精选

捐赠抵税 | 2023年度公益性捐赠抵税操作指南

党建引领 | 基金会党支部开展2024年专题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会议

 原文编审 | Lilly

 审核编辑 | 易方圆(南燕之家)

 审核发布 | 黄秀兰、贾泽珺、李嘉昊、沈碧瑶(南燕之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