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炁子终极思维模型,看毛教员如何一招缔造打不垮、打不烂的团队?
所谓的“终极”思维模型,意思是说可以普遍适用,不拘家事、国事、天下事,欢迎读者君子反馈点题,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炁子不是百科全书,但可以运行思维模型,给具体的问题提供一家之言的分析思路。另,微信公号“炁子”的订户量突破110了,在此记上一笔。欢迎有缘的君子!以下是本篇的正文:
炁(音qi)子上一篇原创《从炁子终极思维模型,看毛教员如何彻底掌控一个不服管的团队?》讲到,三湾改编10个月后,罗荣桓率领一个营下山,行程数百公里,打了几十场仗,没有一个开小差的。
这就和三湾改编之前快要散伙的状态,有天壤之别。这一变化,就是三湾改编第一、第三件事的直接结果。
三湾改编的第一、第三件事,二者可以合起来看,实际是一件事,就是尊重个体。不想干的不强留,想干的,让你得到充分的尊重。
旧军队等级森严,官长打骂士兵、士兵欺侮百姓是常态,所以当兵的抱怨“官大一级压死人”,老百姓抱怨“兵匪一家”。黄埔军官,尽管也有军阀部队军官没有的新气象,北伐时气势如虹,但也还保留着旧军官的派头,比如“三金五皮”的身份象征,就是金表、金戒指、金眼镜,和皮靴、皮带、皮包、皮枪套、皮鞭。
而三湾改编,取消了所有的不平等,严禁体罚、打骂,“三金五皮”得收起来,穿一样的粗布,吃一样的粗粮,从此官兵身份平等、待遇一致。
这一创举,实际上激活了全体士兵的一个隐属性:受尊重。
受到尊重,是一个最基本也最广泛的属性,凡人类都有,只是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下被压抑了。士兵构成了军队的绝对大多数,毛教员将士兵受尊重的隐属性释放出来,相当于激发出了原子的澎湃潜能,带来全军将士强烈的忠诚和归属感。
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
这件事的直接价值,就是解决了秋收起义残部持续减员、瓦解的问题。
从此,红色军队就一直是打不垮、打不烂的队伍,直到今天。
举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吧。
1935年,当常凯申得知长征中的红军走进彝区时,十分开心,因为他放心地认为红军死定了,必成“石达开第二”。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红军无伤快速通过了彝区,飞夺泸定桥、通过大渡河。后来,那位和刘伯承歃血为盟的彝族首领小叶丹,把刘留下的军旗交给妻子珍藏,交代说“只有红军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而在1949年,当年追杀红军长征的宋希濂,败剩几万残部,想学红军走长征路,结果在大渡河被包围,当了俘虏,成了真正的“石达开第二”。
1952年激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薛志高、王合良均已负伤失去战斗力,一人臂折腿断,一人双目失明,但是,就是这样两个伤员,一个背起另一个,你当我的腿,我当你的眼,继续向敌攻击。前无古人的奇特二人组,让对面的米军目瞪口呆。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与部队失散的副班长庞国兴、战士王世军和冉福林,彼此互不相识,但按照条例规定迅速组成了一个临时战斗小组,击溃了一个营的印度炮兵,自身毫发无伤。战后写的报告,还有了那句著名的“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2020年在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团长祁发宝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后来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炁子曾就此专门发过一篇《“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的带兵之道,有中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基因》,分析了英雄祁团长的带兵之道,那是“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无论是1935年的刘伯承、1952年代的薛志高、王合良,1962年代的庞国兴临时战斗小组,还是2020年的英雄祁团长,都一脉相承,“只有红军把我们彝人当人看”,只有红色军队把士兵当人看,由官兵平等带来上下同欲、生死相依,创造出了军队打不散、打不垮的奇迹。
而这一切,起因都在1927年那个血红秋天的三湾改编。
毛教员打造出一支打不垮的军队的秘诀,在于“把人当人看”这五个字,就是识别并激发每一个人类个体“受尊重”这样一个隐属性。十几年之后,米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受尊重”列为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之中。
大道至简。
识别并正视人类“受尊重”这个隐属性,对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作为人,要与人为善,开启善的因果链,无论对方是大领导、大老板还是打工人、乞士。作为上级或者老板,要把下属当人看,视下属为兄弟手足、而不是谋利工具,弱化KPI之类的冰冷考核,忘掉“996福气”之类的思想。作为政党、国家,要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
写到政党、国家,这里顺手举个印度的例子。
印度的种姓制度,被广泛认为是它崛起梦想的最大绊脚石。如果,印度的执政党,能把低种姓人民、“贱民”当人看,就能激活10亿人的澎湃能量,印度圆梦就不是梦。可惜,目前并没有。但是,在印度有一个邦,叫喀拉拉邦,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示范区。这个邦的红色政党,从1957年开始执政至今,以平等理念对待境内所有种族、宗教、性别,破除了高低贵贱,成就了其经济、社会、环境的良好状况,被人称为“最不像印度的印度地方邦”。
再回到1927年湘赣边区的历史现场。
三湾改编之后,毛教员带着新型军队,从茅坪到茨坪,进入井冈山中心地区。但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抬着伤员,还要随时防备敌军偷袭,依然处在艰难求生的处境。
罗荣桓回忆,在一次反偷袭突围后,一个连剩下30多个人,稀稀落落地散坐在稻田边,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丢了,只好向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从群众家里借了两箩筐番薯丝饭,抬过来放在地下,结果大家都不认识是啥东西。毛教员说,这就是饭,叫红薯丝饭,可以吃啊。可是怎么吃呢?没有筷没有碗,也没有菜。毛教员说,肚子咕咕叫,都在打官司了,还讲究那么多干什么,用手抓嘛。吃完“手抓饭”,很多战士就势躺在稻田里,躺下就起不来了,太疲惫。
躺下就不想起来,又累又饿,随时防备强敌包围,随时准备突围,难有喘息的机会。毛教员当时带的,就是这样的一支疲惫败军。
而且,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下,伤、亡、病、逃,队伍减员严重。另外,要建根据地,就得发展地方武装,得不断抽调骨干去地方。
要让队伍活下来、让根据地立得住,前线、后方都急需战士。
但在这种困难局面下,毛教员做出了又一个“脑洞大开”的决策。这个决策,无视缺兵员的急切需求,但却被历史证明,是逆天改命的一大奇招。从炁子终极思维模型的视角,这个奇招也是冷静分析了全变量、全属性、全因果链的一项自然的思维成果产出。下一篇,我们就来讲这个奇招,秋收起义“秀才掌兵”的第三个奇招。
如果觉得炁子(微信公众号“炁子”)的原创内容,对你最信任、最谈得来的家人和朋友也有所益,欢迎悄悄地分享推荐给他们。加星标、点赞、在看、转发、赞赏,都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鼓励。
复杂的现实世界,都由1+1=2构建;复杂的虚拟世界,都由1+1=10构建。再复杂的思维过程,都可以还原为环境、变量、属性、因果链,但是反过来,基本构件不能自发导致复杂过程的产出。按模型去系统思维,产出的结果在很多时候,绝对碾压未经训练的随意思维。持续了解、熏习炁子终极思维模型,将有助于你持续提升思维产出的质量,特别是在紧要人生关口做出最佳决策。欢迎加炁子微信或留言反馈,提出想探讨的问题。交流,产生更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