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魔法保研录 | 如何在保研中写就一篇高质量法学论文?——胸中有丘壑,笔底万象生
鱼跃法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一篇高质量法学论文,是入围保研夏令营的敲门砖,也是你科研实力的证明。本文以民商法专业论文为例,提炼出四大法学论文创作的方法论,在选题、问题、结构和结尾等方面详细展现了如何在保研中写就一篇高质量参营论文!
目 录
一、论文选题
二、研究问题
三、论证结构
四、全文结尾
结尾
01论文选题提及论文选题,则不得不简要说说其与论文问题的差异。在各种论文答辩现场,最为经典的灵魂拷问便是“这篇文章的问题是什么?”抑或是“你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此处的论文选题一般表现为某个学科、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知识板块,其中蕴含着诸多问题。形象而言,选题是个区间,而具体问题则是这个区间的某个点。
举个例子,王泽鉴先生的《不当得利》一书之书名,便是一个选题范围。不当得利制度在我国《民法典》中主要有第985—988条等法律规定,即使换成第985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亦仅可作为一篇论文的选题范围,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究竟何者适合作为论文题目,且看下文分析,继续聊聊选题范围这个话题。或许有同学会问,那我要这“选题范围”有何用?或者请说明区分选题与问题对学术论文写作有何益处?
咋一看大而无用,细一琢磨颇有门道。如果你想申请大创、挑战杯或者其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那挑一个具有研究潜力或者学术价值的选题十分重要。即使是在青年老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时,把握国家政策趋势、法律制度修订动向这些前沿热点还是大有裨益的。
那学术小白可如何了解法学领域内的新兴研究方向呢?途径有很多,本文推荐大家关注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立项乃至最高人民法院课题研究申请等信息,通过已经成功立项的项目名称乃至各种法学相关的机关单位(如最高院、CSSCI来源核心期刊)之年度推荐选题等来源,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向。
回归上述截图,至少可以知道诸如“动产与权利担保”、“民法典之溯及力”、“多数人债之关系”等关键词及其背后衔接的《民法典》相关条文、司法判例都可构成具有研究潜力的选题领域。
再来看看最高人民法院的年度选题建议(顺便附上了检索路径):
当你发现了一个感兴趣的选题范围,此时你还需要通过检索去了解一下两件事:一是近三年的学术研究文献,这决定了你的文献综述质量;二是司法裁判案例,这反映了你的选题是否具有实践探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强调学术文献的检索时间节点为2020年,系因为这一年《民法典》颁布了,这对于一个强调实证分析的应用法学科而言是个显著的时间分水岭。且以“股权让与担保”为例,在中国知网进行学术文献检索,并在北大法宝进行司法判例检索:
简要评估:以“股权让与担保”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核心期刊文献检索,使用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得到18篇核心期刊论文,排除一些法学学科以外的论文以及时间比较久远的文章,剩下14篇,表明针对“股权让与担保”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多如牛毛的程度。
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法学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之多与少仅仅适合作为初步筛选学术研究赛道时的简单指标,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
当你不确定自己对某个选题是否感兴趣以及不明了自己的问题意识时,靠法学核心期刊文献之数量至少能让你意识到哪些领域已经被业界大佬深耕,哪些领域值得进一步深究。
当你十分明确自己想要的选题甚至是问题导向时,核心期刊文献若数量较多,正好可以作为你的文献综述脚注;若数量较少,也好让你充分展开自己的观点。再看截图中涉及的论文标题,有以下三篇文章的研究问题比较具体,既有助于对此感兴趣的学术小白进一步探索,也有助于大家自我评估研究主题撞车的概率以及是否有勇气挑战已经发表之文章观点。
以威科先行或者北大法宝为案例检索平台,如何设置检索关键词以及运用各种检索技术都有一定的技巧,在此附图简略说明一下:
下一步即可通过阅读裁判文书的“诉争焦点”部分,来看看法官们提炼的冲突焦点以及各自的观点。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是,如果法官们之间围绕同一个诉争焦点发表了不同的裁判观点,比如“股权让与担保的性质”或是“股权让与担保的效力”等诉争焦点,那就意味着这个选题一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也经由法官的提炼而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此时学术小白就可直接切入问题层面进行文献综述。
此外,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些优质的律所公众号乃至法院公众号,尤其是北京、上海各级法院的公众号,它们会不时推送一些典型案例或者类案研究,并附上本单位专业人士的处理意见,这都构成法科学子足不出户即可掌握司法实践动态的高效工具。
大家也许会发现,在寻找论文选题的过程中,除了日常阅读经典著作,本文并没有强调大家一开始就扎入法学核心期刊论文细节,而始终强调通过阅读裁判文书、了解司法判例等途径由浅入深地观察司法实践动态,因为这相较于一些法学大佬们推崇的从文献到文献式研究进路,会更符合法科学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民法的潘德克顿体系传统已经在课堂上让民法入门者一头雾水,此时再让大家直接深入论文细节,动辄用“啃论文”来激励初学者来模仿,或许效率不如先从案例学习开始。
一言以蔽之,在论文选题环节,本文建议大家平时关注司法实践的爆款案例、典型个案乃至类案研究成果,在案件比较之间寻找差异性,并以该差异现象为出发点去提炼问题、检索案例、阅读文献乃至形成一份简要的文献综述,最后再决定自己的选题范围。
有段学术正确的话必须交代一下:你必须注重经典论著的阅读,这样你才有法学素养的提升空间和法学思维广角;你同时需要兼顾裁判文书,这样你才知道哪些问题是司法实践亟待解决而具有真实的生命力。本文从未反对任何一种研究范式,而只是结合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法科学子的认识规律,优先推荐其中一种研究路数。
02研究问题
承上所述,当我们在谈选题范围时,那还是在一个区间内进行评估,侧重点在于确认某个研究领域是否具有研究潜力以及可操作性。一旦我们确认自己的选题范围,那下一步就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一研究问题将构成论文的核心部分,没有问题或者问题不明确则不成文章。正如刘南平先生在《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中所述,“命题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骨髓”。简单地讲,它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例如本文所包含的命题:法学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骨髓”和“皮囊”。
一篇法学博士论文的全部内容必须是围绕一个基本观点而展开的,否则它就不是一篇地道的博士论文,而更像一本冠以博士论文之名的教科书而已。”
此处将法学博士论文修改为法学本科论文或者法学硕士论文,也是适用该结论的。强烈推荐打印这篇文章放在案头,但凡涉及论文创作时先拿出来温习一下。换位思考一下:既然论文答辩时,各位答辩组老师都喜欢问学生“你的问题意识在哪?”或者“你的项目研究针对什么问题?”,那我们不妨把自己摁在答辩老师的席位,把答辩老师想象成申请立项或者论文开题的学生,去查一下自己所钦佩的老师已经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那么,在看论文时,你只需要关注这篇论文是否成功地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依然不深究论证细节,只抠具体研究问题。
在此,本文列举一下几篇问题意识清晰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借鉴,有兴趣者可自行前往知网下载学习模仿。
比如,第一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昊晗老师的《亲子间赠与、债权人保护与未成年人名下房产所有权归属的认定——王雲轩、贺珠明执行异议之诉一案评析》一文为例,这篇文章的主标题就是夏老师想研究的问题——亲子间赠与、债权人保护与未成年人名下房产所有权归属的认定,副标题交代了系以个案研究为分析进路,十分清晰。(注:在此强调选择CSSCI来源的法学核心期刊之目的不言自明,能够发表在这上面的文章已经该期刊的编辑部予以审查和通过,于法科生而言是一种较有保障的论文写作学习素材库。)
鉴赏:点开夏老师这篇文章,其开篇的第一段话就交代了研究的问题,即在父母无法清偿自己的对外债务、债权人诉请强制执行父母登记在其未成年子女名下之房屋时,该房屋的所有权归属于谁。
鉴赏: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夏老师在简要概括了王雲轩、贺珠明执行异议之诉一案的一审、二审和再审的裁判意见,以便于后文将开篇抛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拆解,从而构成全文的论证架构。由此可见,这一篇文章的问题意识十分清晰,案例研究素材的选取也很妙,因为感兴趣的读者细读之后就会发现,三审的观点都不一样,这意味着上下级法官之间(纵向)针对同一诉争焦点存在不同认识,并直接导致不同的裁判结论。而且这篇文章将开篇提出的大问题拆解为后文的三项子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三部分“判决评释”的二级标题,阅读起来非常丝滑。问题意识清晰、研究素材典型,辅以简洁的论证结构和中外学术文献综述,足以丰满一篇严谨而又扎实的学术论文。
上述所举的两个例子侧重于给大家呈现出什么是一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但从选题范围内拎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其间依然需要经过文献综述和案例检索两个环节的检验才能知道该问题是否具有现实研究价值。此时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可能是如何逐渐通过选题的研究来细化、切割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本文围绕差异现象的观察,从论著的学理观点和判例的裁判观点切入,提出三种寻找问题的路径:
其一,学理观点之间存在冲突或空白之处,这意味着你可通过对比两种观点的理论起点、体系效果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研究入口。但经由这种途径寻找得到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案例检索等方式检验一下其问题的现实价值,想必大多数人对纯理论博弈是不太感兴趣的。
举个例子,阅读王泽鉴先生的《不当得利》一书时,你可能发现返还不当得利的豁免情形有一类叫“基于不法原因的给付”,但在我国《民法典》第985条中并无明文规定,那这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赌资、嫖资等具体样态,是否需要返还尚存疑问。这就是在阅读经验论著时,结合学理观点和我国的立法文本表达,发掘二者之间的空白或冲突之处,即为文章创作的灵感来源。
其二,学理观点与司法实践存在不一致之处。长期沉浸在象牙塔尖进行理论辨析,走出校园参加法律实习工作时我们容易发现书本中所描绘的理论模型与司法实践的解决方案总是存在诸多不同,有时候甚至是相背而驰。此时,多数人会手足无措,然后逐渐对这些差异现象司空见惯,最后从实习萌新转化为职场老油条的标志就是认可学术与实务存在并轨制的现象且自己灵活切换即可。
但是,你不妨做个有心人,围绕同样的立法文本,如《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结合自己在法学院的所学所思,出来参加实习时搜集千奇百怪的实践情形,并充分调动自己的理论模型予以归纳和解释。此时,若有无法解释者,你应该感到兴奋而不是苦恼,因为这个奇异现象的背后可能蕴含着进一步推进理论的潜力。如果这个现象是业界默认的一类惯常做法,而学术理论却依然自说自话,那你的论文便可以成为缓和学理观点与实务做法的一道金色拱桥,一头连接着学理观点,溯及各个流派的理论支点;一头连接着实务做法,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升维进一步指导实践。最令人惊喜的状况,可能是实务做法属于填补法律漏洞的关键一环,此时需要有心人来注意到它并通过法律解释手段来向世人广而告之。作为学术小白,不用担心自己的观点结论是否权威或者正确,因为学术的本质就是一群研究者围绕着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新颖视角或者论证路径,千人千面,从而帮助后来者更为全面的认识一个法学问题。
其三,裁判观点之间存在不同甚至矛盾之处。这一类差异现象是比较容易被学术小白留意到的,因为前两种研究开端都需要法科生平时有意识地广泛涉猎专业书籍以及精读经典论著,才会在阅读过程中发觉比较对象之间的不一样。
而针对同一诉争焦点,同一法院(主要是最高院)在不同时间段先后作出不一样的裁判观点,抑或是不同法院(主要是上下级法院)就同一案件作出了不同的裁判观点,都是值得法科学子在日常学习时多加留意的。海量的裁判文书,该如何做类案研究乃至从中挑选经典个案素材进行剖析,相关技巧已经在前文有所提及。
试想!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一线城市的各级法院、红圈所等机关、单位基于普法、引流等目的,都会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从而日常推送一些类案总结或者专案研究,学术小白们只需要每周花点时间浏览一下,发现有兴趣的主题就稍加检索。若有适合做文章的素材,记录下来展开尽职调查,这就是一切美妙故事的开端。
从法学本科生升学的角度而言,大一、大二属于法学入门的基础阶段,大三逐渐找到或者体会到法学专业的学习乐趣,但马上面临保研、期末考等各种现实压力,寒暑假期间还想挤去红圈所凑凑热闹,两个月下来能掌握基本的法条与案例检索技能就算是不枉此行了。因此,笔者十分赞同张家勇老师的DRC案例研习方法,在大家尚处于法学基础夯实阶段,不要急着前往各家实习单位卖苦力,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些经典书目、指导性案例以及撰写文献综述,锻炼自己的问题提炼能力和分析能力。详情可见张家勇老师的讲座文稿《司法案例研究的三种方法》,常读常新!
概言之,如果你一心只读大部头,这时候可能逻辑思维很严密,但无法意识到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间接导致你生产出精致的学术玩具而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结晶;如果你一味浸润司法实践,缺乏理论视野和学术根基,也只能在相同维度人云亦云,无法另辟蹊径对同一个诉争焦点展开多维度的论证分析。
03论证结构
这一部分的谋篇布局若按刚刚所举的夏昊晗老师、王迁老师之方法,其实研究问题的拆解就直接构成了全文各部分的一级标题,读起来就是“总—分—总”的论文架构,殊值赞同与模仿!
自论证结构的角度而言,优秀的论文各有各的亮点,平庸的论文总是相似的。本文或许无法枚举所有的优秀论文范本,但结合自身长年担任各种科研项目的答辩秘书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助理的经验,有一些众所周知的论文写作雷区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关于论文写作结构,切忌材料堆砌式写法或者采纳立法论手法。关于前者,在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中最为常见。何谓“材料堆砌式写法”,那就是将5万字的毕业论文分摊至论文的各个部分,比如说分为“问题的背景、国内文献研究、比较法研究、司法判例整理、本文观点”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东拼西凑1万字,再熬夜降低重复率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这类论文的毛病就直截了当地写在目录结构上,答辩老师一翻开目录页看到这类论文结构,象征性问一两个问题就开始直接炮轰、嘲讽乃至最后温馨提示该作者准备重写。
关于“立法论手法”,那就是字里行间动辄启动紧急立法权,张口闭口就是我国法律制度空白,需要立法予以完善。这在期末考的闭卷考试之论述题部分或许还能骗得同情分,但在论文答辩现场会被答辩老师直接挂掉,特别是强调解释论研究进路的民商法、刑法等应用法学科。
上述过于明显的八股文写作结构应为各位法科学子摒弃,除此之外的其他合理创作结构都还是值得探索的。本文既然无法给大家提供一个写作范式,但可以提供一个自我判断标准:阅读起来有无抽丝剥茧的丝滑感?
这种阅读体验感的营造一方面要求作者开篇能够明确研究问题,让读者内心有所期待;另一方面还考验作者的拆分问题水平之高低,技术高明者会将拆分完毕的问题清晰体现在五级标题标题,步步为营,试图与读者达成共识之后再进入下一步分析,文穷则意现,读者欣然接纳最后的观点。即使不同意最后的论点,也会赞叹这种分析视角确有独到之处,援引素材确有新颖之处,论证手法确有严谨之处。反观拆分技术普通者,读罢全文可能有种(观点)强买强卖的感觉,体验不佳。
04全文结尾
关于学术论文的尾语,每篇文章及其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但从内容而言,其应当承载着收束全文、重申主旨的作用。洋洋洒洒写完几万字的论文,在最后的关口依然有必要简要地梳理一下整篇论文的问题意识、分析逻辑和解决对策,帮助读者能够通过文章最后一部分的观点汇总来把握全文的主旨。
在学术创作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全文尾部”其实恰恰处于文章的顶端——摘要。笔者采访了身边的教授、青年教师以及大部分硕博前辈,他们的写作习惯都是完成全文的创作之后,再压缩一下文章尾部的表达,从而构成全文的摘要。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其实大多数读者是借助文章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来把握全文,法学期刊的编辑也是借助这三件宝来完成自己对某篇来稿的第一印象。因此,当你费尽心思在正文的论证部分有所创新时,亦不应忽略文章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摘要与论文结尾的关系吧:
如果你也恰好是在做文献综述,不确定某篇标题相似的论文是否属于你的精读范围,其实可以读读它的摘要和结尾,便能够很快筛选出想要的文章。若有兴趣者,再深入把握其论证过程即可。
最后补充一点!学术小白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观点不正确,但这恰恰是学术论文创作中无需过分担心的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训练目的就在于将自己对某一法学问题的思维轨迹具象化,重点在于问题的提出和对策的论证,能够抛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现一个新颖的论证视角或者完成一个严谨的论证过程,那就算是达到学术训练目的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谈如何投稿、如何发表才有所依托,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寄语
本文从民商法学术小白的视角出发,带着大家捋了一下学术论文创作的重要环节。结合字数和篇幅,各位读者也可品出一篇学术文章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为了提出一个好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具有研究潜力的选题范围,这个区间产出好问题的概率更高一些;为了提出一个好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一个好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是真实存在且极具争议;为了提出一个好问题,我们还需要知悉学术理论的发展前沿,一个好问题不应当是因为知识匮乏而生。
综上,在完成一篇学术论文之前,一份学术文献综述和一份案例检索报告会预先问世,以助我们决定是否展开创作抑或是换个题目。
【进一步交流】
这是一篇写给正在迷茫的保研人的文章,如果你正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灼不安,欢迎添加逸仙鱼微信(yuyuebaoyan001),我们共同度过这段艰苦时光。回头看,你会发现这些日子正闪闪发光,变成了你的 “光辉岁月”!
魔法保研录系列
✦
魔法保研录 | 法学保研的千层套路(彩蛋部分):信息获取和资源推荐
✦
✦
鱼跃法学
微信号|鱼跃法学
新浪微博 知乎 豆瓣|鱼跃法学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校精品学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