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考研上岸吉大国际法初试状元,不后悔即是意义所在丨林海雪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作者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历经三年考研之苦,最终以初试403分的成绩顺利上岸吉大国际法专业。三年备考,绝非常人所能及,但正如作者所言,“不后悔”三个字,本身即是意义所在。作者在本篇经验帖中,介绍了自己三次备考中踩过的坑,包括忽略教材、死记硬背、假努力式学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三个坑也是多数同学备考时容易踩的,相信本篇经验帖对师弟师妹们大有裨益。目前鱼跃吉大强化百宝箱正在热售(限时优惠丨推陈出新:鱼跃吉大多层次强化百宝箱重磅来袭),更多吉大法学学硕考研问题,可扫码添加吉大小鲤鱼师姐。
目录
一、个人情况
二、专业课备考教训及应对策略
(一)第一个坑:忽略教材
1.教材自述
2.应对策略
(1)心态篇
(2)行为篇
(二)第二个坑:死记硬背
1.教材自述
(1)背得不快忘得快
(2)咬文嚼字无用功
(3)不成体系忘大局
2.应对策略
(1)葫芦背书法
(2)改进与补充
(三)第三个坑:假努力式学习
1.背书时开小差
2.喜欢背自己背熟的内容
3.形式主义满满
三、写在最后
最初的想法是将自己的备考经历按部就班罗列一番,但因为个人的考研经历辛酸又漫长,如此叙述似乎重点不明确。且回顾这段路程,其实我也没有办法很确定地说是哪些努力在考研上岸这场称得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或许是量变产生质变,又或许是万事俱备东风终来。
而前些日子在看《惶然录》(韩少功译版)时,深有感触的一段话是:“他人与我们应当保留在行动上各行其是的优越。向他人索取建议,唯一可能的理由,是我们随后做事时恰好可以与他人的建议南辕北辙。”乍一听这些言语好叛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无道理。成功的故事往往听过就忘到脑后,失败敲响的警钟让人不吃一堑也会长一智。
回忆起备考的枯燥细节数不胜数,教训却总是深刻。综上,我决定将三次考研经历中专业课复习所踩过的坑作为文章主线,以期给看到此篇的同学一些自省和调整的契机。当你与这些错误逐渐“南辕北辙”,就已经走在正确上岸的道路了。
另外,在此也对向我发出约稿邀请的鱼跃法学吉大团队表示感谢!
一、个人情况
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四年平均成绩87.5/100,六级550+。考研二战、三战报考吉林大学法学学硕,二战期间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三战初试成绩403分,政治79分英语78分专业课一129分专业课二117分。
二、专业课备考教训及应对策略
(一)第一个坑:忽略教材
1.教训自述
这应该算是我考研一战时的教训。彼时作为一个考研小白,在开始备考的上半年将大块时间都放在了背英语单词上,时间规划的不清晰致使一天中能够留给阅读专业课推荐教材的时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我尚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认为过去的三年时间都在接受法学教育,即使目标院校和本科院校在授课时采用的教材书籍有所不同,但内容应该也大同小异,理解起来肯定没什么困难,甚至幻想着一个月把六七本专业课书籍全部一口气看完。
一旦开始实施我就发现出问题了。
首先,需要阅读的量对我而言是一个堪称巨大的工程。四月收到从网上购买的专业课教材后,我发现每一本都得有五六百页,印象最深的是一战报考院校的民法教材更新为李永军老师的《民法学教程》,这本书竟然有一千多页!真是一个令人瞳孔地震的数字,光这一本书估计一个月都看不完,先前臆想的阅读计划直接推翻。
其次,我看书看得太慢了。本科学习的知识似乎在目标院校的教材里也有提及,但我过去所掌握的仅仅是浅显零碎的知识点,是简单粗糙的结论,是期末周临时抱佛脚、马马虎虎能够勉强凑合过期末考试的单薄记忆。而专业课书籍中对于知识点的论述全面丰富,从过程到结论的推导蕴含着缜密的逻辑,这是此前我从未上心关注过的部分,这一切让我感到非常陌生。我模糊地意识到,在成为一名研究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水平面前,已经上了三年多法学本科的我好像只比法盲强一些。
想着或许万事开头难,先硬着头皮看吧。第一本法理学从四月初看到了四月底才差不多看完,太慢了!教材的论述语言繁琐难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不知如何取舍。研究生考试可不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我可以自作主张地扔掉一些内容,只背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但考研的难度大,目标院校专业的难度相当高,教材里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别有深意,某一处知识点乍一看我觉得不重要但转念想万一要是考出来我不就完犊子了吗?心理交战的结果是选择战战兢兢一句不落、一字不落地挨个儿读过来。一天本来留给阅读教材的时间就不多,四五个小时看下来书才翻过去二十来页,毫无成就感可言。
最可怕的是,就这样盲目地看完了一本法理学。在欣喜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试着回忆这本书说了啥,脑子一片空白,记起最多的是看书时的煎熬感。彻底崩溃,觉得根本搞不定,并且开始怀疑这样下去看书的意义何在。慌乱之余试图寻找捷径,打听到以前上岸的学长学姐常用的资料是魔方笔记,想着干脆直接背笔记,反正迟早都要背,自己看书看不完,魔方笔记又整理得很全,于是自此彻底抛掉教材。
回想起一战时的做法,称其为情急之下乱投医吧。魔方笔记是一份质量很高的资料,即使当时思维稚嫩的我靠着死记硬背这份笔记也获得了不错的分数。可是考研的容错率,说高也不高,以几分之差被拦在复试线外、调剂更是在一众更高分中无从着落的我,懊悔着专业课成绩如果再高几分,懊悔着如果没有置教材于不顾……如果没有想着走捷径……没有如果。
2.应对策略
现如今审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认为需要从心态和行为两方面进行调整。
(1)首先,在心态上做到两点:
①一是抛弃完美主义。孟献贵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忘记备考的本质目的是应试,阅读教材的初衷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为之后的背诵打下一定基础,以在最终研究生考试的考场上答卷时言之有物。那么,一定要明确在阅读阶段必须“通读”教材。
通读在“通”,理顺即可。跟着教材的逻辑粗读一遍,实在没看明白的地方无须苛责自己,毕竟教材的编者本意也并非要求学生仅凭读读教材就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在艰涩难懂的知识点处做好标记马上跳过,当天阅读任务结束后集中解决这些疑惑。
通读在“读”,不要背诵。我之前阅读教材的时候总是希望边读边记住,迫切地想要在脑子里留下完完全全的印象。实则这是一心二用,不增效率反浪费时间。记得住吗?明显不可能,一本书五六百页,今天记住明天不复习就会忘,复习又会压缩阅读时间。如此容易劣性循环,失去正向反馈。通读教材结束后不是还有集中开始背诵的阶段吗?那现阶段就做好现阶段的事情,不要企图在一个环节完成整个流程的任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一劳永逸。
②二是耐心。保持耐心的前提是丢掉无用的心理暗示,不需要上来就跟自己强调:这本书看完后一定得清清楚楚回忆起全书内容,否则就是白读。这种急躁的想法丢掉丢掉丢掉,即使是期末考试,在一学期课程讲授结束后还尚且留有考试周让学生复习,考研的备考时间更是短则几个月、长达以年为单位,不也从侧面表明知识的吸收融合需要时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
在耐心的基础上,才能坚持下来、不会半途而废。教材和课外读物有很大不同,不具有趣味性而以专业性见长,这往往也是我们畏难情绪的来源,是我们想要逃避放弃的原因之一。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反复感到枯燥煎熬再正常不过,估计很少有同学能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对阅读教材感兴趣(大胆开麦)。诚然,老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情是完全靠兴趣坚持下来的?私以为责任感才是成年人世界里的顶梁柱。以考研为例,最初做出决定的我们或许是兴趣使然或许是出于就业等考虑,而真正支撑我们努力备考、拼搏到最后的,实际上是对考研这件事要负起责任的决心。
烦躁的时候,想摆烂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耐心些,坚持就是胜利。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自己一定要负责。教材一开始看得慢、看不了多少,不要怕、不要紧,但每天都要坚持,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会慢慢提上来。循序渐进,逐入佳境。
(2)其次,在行为上做到两点:
①一是合理规划时间。心态调理好了,行为也得跟上。备考时间整体有限,前面叙述颇多可不是说接下来慢悠悠好好看书就行。时间不等人,现在不急之后可有急的!相比于背诵,备考阶段对阅读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因此提高效率尽快完成任务最好不过,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如何分配教材的阅读时间,可能每个人的详细安排有所不同。我从大方向上给出的两种建议是或按照教材数目分配,或按照部门法数目分配。确定第一个月看完哪几本书或几个部门法,具体到一周乃至一天要完成的阅读量是多少。第一个月结束后,根据复盘情况调整,再确定第二个月的任务。基本上两个月内,最多三个月就必须看完教材。拖没有意义,有时候逼自己一把反而能创造奇迹。
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理解,我是先以月为大的单位来确定阅读任务。打个比方说一个月看完三本书,一本书能分配到的时间差不多十天。一本书有五百页(不含目录),那么一天需要阅读五十页;一本书有二十章,那么一天需要阅读至少两章。换言之,必须保证阅读任务是可量化的,个人一战总结的教训之一即是不要按照一天阅读的时间长短来分配任务,而是按照确定的任务分配时间。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之后的背诵经验。
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如此是否有囫囵吞枣之嫌?我认为这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一方面还是明确,阅读教材是打地基环节,是备考的一个过程不是终点,有些内容看书时可能没看出来门道一背诵才发觉看书时自己的理解误区所在,阅读的输入和背诵的输出结合起来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阅读时同样应注意策略,以尽量减少后续背诵时才察觉出的前期读书的囫囵吞枣之感,这是以下要讲的行为第二点。
②二是调整阅读策略。读书不仅得读,还得会读。二战决定报考吉林大学学硕后,通过咨询师兄师姐获得了一个很有用的建议:在阅读教材之前先看目录。
我一般会浏览两遍目录,第一遍大概掌握全书的篇章节体例分布,便于确定阅读任务的分配。第二遍浏览的过程中则结合本科阶段学习的法学知识,初步判断哪些是重点,毕竟重者恒重,像基本原则、制度、权利义务、与中国有关的政策等内容,无疑在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此外也要对教材书籍里涉及的、此前学习未曾覆盖到的或完全陌生的知识点保持敏感度,阅读容易囫囵吞枣的部分往往潜藏在知识盲区。
关于重点的确定,如果手头有师兄师姐的专业课笔记,对照着其中标注的重点在教材目录进行圈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此时将笔记作为阅读指南能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若时间充足,也可以根据历年真题的出题频率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虽然近几年吉大法学学硕的专业课试卷中基本不再复现往年原题,但从出题的趋势来看,一个作为一级标题形式存在的重要知识点下设的各个二级、三级小标题,会成为不同年份考察偏向的对象。以及附加一个小偏方,不能保证百试百灵,仅具有参考意义,就是看某一知识点论述占用的文章篇幅/教材页数。一般情况下重点内容的叙述较长,但也不排除例外,因此教材阅读仍以全面为宜,明确教材重点只是减少囫囵吞枣之感的计策之一。
正式开始阅读,必须有所“留痕”。一方面光用眼睛看书的做法不适用于专业课教材,另一方面教材阅读作为打地基的环节,不仅促进后期背诵的理解性记忆,更是整合背诵材料的绝佳过程。如果想着教材只是用来看的,之后的背诵到背诵阶段再说,很容易会产生一种看书可有可无的心理,再加上时间分配或者外部因素影响,放弃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所以改正认知,一定要动笔。在阅读每一章节前,先用记号笔把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等分别高亮,因为凡是像第一点第二点这样层次分明的内容都是答题的得分点,未来背诵时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当然黑色蓝色中性笔都行,怎么醒目怎么来,只要与后文提到的勾画内容区别开即可。高亮之外的部分则更多属于阐述要点的语料,依旧可以参考师兄师姐的笔记或根据自己的背诵能力勾画,目的是“言之有物”。但建议不要在每一个句子下面都划线,又触及完美主义的弊病暂且不论,还徒增下一个阶段的背诵压力。
除了在教材上动笔,也要在教材外动笔。当天的阅读任务完成后,找一张纸或者用x-mind、幕布等软件(如果选择用软件制作导图,后续背诵还会有很大用处),凭着留存的印象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各级大小标题的关键字词,回忆出多少算多少,列举结束再去翻开书本对照修改。导图不需要非常详细,而作为一个回顾总结的过程——回想今天看了哪些章节、章节大概说了哪些方面,总结不同知识点版块论述时的共性(概念、特征、作用、功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特性。每天抽出晚上十几二十分钟完成,日复一日,阅读体系化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二)第二个坑:死记硬背
1.教训自述
上文有关重视教材阅读的内容阐述了很多,很大的一个原因即是考研一战背书时尝尽了不熟悉教材而导致死记硬背的痛苦。表面上似乎略过了看书这一步,但那些本应在看书过程中被发掘并解决的问题,在背诵阶段让我后知后觉地走了很多弯路,包括且不限于完美主义作祟、缺乏耐心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一战我的背诵材料是魔方笔记,采取的是车轮战背书方法。忽略教材以及前期时间规划的不合理,正式开始一轮背诵已经是7月中旬。21年印刷的魔方笔记六本资料加起来大概有两千多页,每一页都是已经过整合、需要牢牢记住的内容,想要在考场上答至言之有物的程度至少得背诵三到四轮,这是我最初的设想。
刚开始设定的一轮背诵任务是每天10页笔记,预计10月中旬结束。二轮背诵任务是每天20页笔记,预计12月结束。虽然中间因为疫情防控等不可抗力有所拖延,但基本赶上了预想的进度。12月上旬我将背诵资料更换为冲刺押题笔记(又一个血泪教训,不要迷信押题!),在参加考研初试前结束了三轮和四轮背诵。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前期好好看教材,背诵这个过程能够反复刺激大脑回忆起书中的内容,但我在阅读环节的缺漏致使大脑没有做好储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潜意识可供唤醒,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
而一旦和死记硬背四个字结合起来,不论是哪种背书方法,效果皆事倍功半。死记硬背的表现或者说因死记硬背造成的问题具体如下:
(1)背得不快忘得快
一战在校备考期间,我整个上午和晚上都在背书(下午留给英语和政治),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半、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图书馆闭馆,背诵的时间加起来不短,却只能勉强完成当天的任务。
当时,很多法学概念的表述就够我背好久:上来先念一遍概念,此时可能连念都念不通顺,读个三五遍终于零零碎碎地记住只言片语,再读两遍把冗长的一句或一段话串起来,然后不看笔记复述一遍,这才算背下来。遇到下一个概念,嚯好像跟背过的哪个概念有点儿相似来着,或者猛不丁联想起之前背过的概念,再回忆下发现想不太起来,又回去重新背一遍……很折磨,真的很折磨。至于其他内容更不用提,还记得一战和同学倾诉最多的便是“背得太慢了!背书好痛苦!”可我宁愿硬着头皮干巴巴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没想过拿出教材辅助着看一遍理解后再记忆。
完美主义作祟又导致了我对复习的误解,认为必须把前一天背诵的所有内容原模原样完整复述一遍,才称得上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习。却忘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尚未习得传说中过目不忘的本领。再加上死记硬背的时效本身也非常有限,前一天曾一字不差背过的笔记,第二天复习得磕磕绊绊,强烈的挫败感盖过了背会那一刻带来的正向反馈,不仅让我对复习本身产生潜在的恐惧,更甚则致使我心浮气躁影响到新内容的背诵——比如有时我会突然发神经把磕磕巴巴的旧内容重新背好几遍直到再次背熟练为止。原本就背得慢,如此一来基本上没有时间背新的部分,于是一整个任务大延期,陷入恶性循环。
而且车轮战背书法本身存在一个隐藏缺陷:如果一本书的第一轮背诵花了太长时间,到第二轮重新开始背时就已经遗忘掉大半部分。死记硬背将这个缺陷落到实处,等我终于在8月结束刑法一轮背诵,开启民法一轮和刑法二轮的时候,发现刑法前半本笔记的内容好像都忘得差不多了。之后的几个部门法背诵,也不过是将这样的结果多次复现。我弥补不了因忽略教材而没打好的基础,就无法克服死记硬背的问题;克服不了死记硬背,就无法修正背得慢忘得快的局面。
(2)咬文嚼字无用功
考研一战背书的过程中,我是完全按照笔记背诵。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笔记也是人为编写,多数由各专业的师兄师姐分工合作完成,知识点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在知识点的表述方式上有时能感觉到不同的偏好或风格。举个例子体会一下,概述——概念、特征、分类、作用;概述——含义、特点、种类、意义。
其实这两种表述在本质上一样,是应用到考场答题时都不会出错的阐述思路。但我为什么想说这个,是因为我曾因不懂变通而陷入抠字眼的误区,以至于背诵的时候格外注意要求自己必须背准确。到什么程度呢?笔记写的是概念,那就必须背成概念而不可以是定义或含义;笔记写的是分类,那就必须背成分类而不可以是种类或类型。诚然,法学知识的记忆确以精准为上乘,有些专业表述必须严格、不能改字不能变字,如果多字少字就完全成为迥异的概念,比如“强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绝对不可混淆。
但像我这样在文字游戏上消磨时间,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莫须有的记忆负担,属实没必要,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语总结出几套常用的论述模板即可解决。以及笔记编写难免出现少许错别字,不确定的时候对照教材看看也是一个好方法,总之在该纠结的地方纠结,不该纠结的地方别太执着做无用功。
(3)不成体系忘大局
说到底还是吃了忽略教材的亏,死记硬背又因为背诵任务的规划以页数为基准,导致背诵不成体系的问题。上述也提到我一战期间一轮背诵每天背10页笔记,上午晚上各5页。一页一页地背,只要背完10页马上背起书包从图书馆开溜,一页都不肯多背。印象中最常出现的情形是这一页笔记的末尾印刷了一个表格的一半,表格另一半的内容在下一页,但下一页不属于我今天的背诵任务,于是我就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地第二天再背另一半。
再次感慨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前期种下敷衍背书的种子、后期就收获敷衍的背书效果。一方面,缺乏逻辑清晰的背诵体系。按照页数所确定的背诵任务,实际上是诸多小标题内容的并列,也就意味着我对大小标题之间的层级关系是不明确的,往往小知识点能论道一二、大知识点却讲不清楚其中所以然。死记硬背让我更多时候记得某个知识点在笔记上的位置,若考察某一章节的论述脉络,思绪则完全混乱,只能将所想起来的种种进行草率堆砌。上下知识点的衔接不紧密,前后知识点也很实现难触类旁通。
另一方面,未形成结构完整的背诵体系。一个表格都能拆成两天背,类似做法使得我在有些单个知识点的吸收上很零碎,并且应试答题非常考验运气。如果运气好,采用这种割裂式背诵方式恰好对上非重要知识点,分值小会对答题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如果刚好在背诵重要知识点时偷懒割裂,相关内容出题分值高、答题要求高,便注定无法掌握其完整的采分点排布。
而研究生考试本质是一场应试考试,一切背诵皆服务于答题言之有物的大局,言之有物却绝非一个简单标准,不仅是有话可说,还须言之尽然、言之有理。不能总寄希望于运气,打铁还需自身硬。
2.应对策略
经过考研一战,我深刻地领会到死记硬背的教训,二战决定报考吉林大学法学学硕后,经师兄建议首先认真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设法从背书方法上进行调整以解决死记硬背的问题,似乎摸索到一些路径。
只是三次考研正式背书都是从下半年开始,背诵时间属实不宽裕,而准备二战初试的同时又准备法考客观,加之疫情因素影响,一共只背诵了两到三遍教材(其中刑诉背了一半左右)就去参加研究生初试,636和824两门分别为118分和107分。私以为相比于发挥严重失常的英语,这个专业课成绩称不上好但不算特别拉跨,下意识觉得调整后的背书方法还是有用的。巧的是去年终于下定决心准备三战,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博主“欢快葫芦丝”推荐的“葫芦背书法”,恰与考研二战期间自己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三战背书选择继续沿用该方法。
以下介绍葫芦背书法的具体内容和结合个人情况做出的改进与补充,以作为应对死记硬背的策略。
(1)葫芦背书法
葫芦背书法是一种适用于专业课背诵但不限于专业课背诵的记忆方法,我从流程与步骤、特点与好处、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①流程与步骤
整个背书的流程大致分为三轮背诵环节。
第一轮:第一本书的第一遍背诵结束后紧接着同一本书的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背诵,然后再开始第二本书的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背诵……直到最后一本书的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背诵完成。至此一轮背诵结束。
第二轮:第一本书背诵一遍,第二本书背诵一遍,第三本书背诵一遍……最后一本书背诵一遍。至此二轮背诵结束。
第三轮:第一本书背诵一遍,第二本书背诵一遍,第三本书背诵一遍……最后一本书背诵一遍。至此三轮背诵结束。
如果再简单些表述,以阿拉伯数字为背诵遍数的代码,则:
第一轮 法理1法理2法理3法理4,XF1XF2XF3XF4,国公1国公2国公3国公4,民法1民法2民法3民法4,刑法1刑法2刑法3刑法4,刑诉1刑诉2刑诉3刑诉4;
第二轮 法理1XF1国公1民法1刑法1刑诉1;
第三轮 法理1XF1国公1民法1刑法1刑诉1。
基本三轮背诵下来,专业课每本书或笔记可以达到背诵6遍以上,学有余力可以根据复习进度安排更多的背诵环节,但后续主要重复流程中的第二轮、第三轮背诵顺序。
而详细到每本书中知识点的背诵步骤上,要求按照背题的方式来背书。我一般以一章或一节的全部内容作为一道论述或简答题的答案,将其各级大小标题视为采分点。先逐个背诵采分点,熟悉第一个采分点后,合上书复述给自己听,卡壳了就回去重新看,差不多复述出来然后进入下一个采分点。等到每个采分点涉及的知识达到当场独立复述的程度,再把所有的采分点综合起来整体背一遍,有忘记的点则继续重复背诵,直至整道题目可以不看书当场复述出至少80%的内容。
以国际公法第十章条约为例,假设这是一道30分的论述题,那么本章下的条约缔结、条约的保留、条约的遵守与适用、条约解释、条约与第三国、条约修订、条约无效、条约的终止与暂停施行皆是大的采分点。分别背诵这些采分点里的具体内容,先背会条约缔结(条约概述、缔约能力、缔约程序),接着背会条约保留(概念、禁止保留的情形、对条约保留的接受与反对、保留与反对保留的法律效果、接受反对与撤回保留的程序)……以此类推,最后背会条约的终止与暂停施行(概念、原因、后果)。到这里尚未结束,最后的最后需要将之前背会的与“条约”相关的全部采分点按照回答30分大论述题的方式,一起背一遍才算完成。
②特点与好处
从我的经验来看,考研一战采用车轮战式背书,二战前期曾尝试过艾宾浩斯记忆表,三战沿用葫芦背书法,对这几种背书方法皆有所涉猎。客观上不存在不好的背书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其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都是背会二字,殊途同归;但主观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在法学基础扎实与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高低、学习环境氛围好坏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各种背书方法的体验和感想因人而异,因此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上上策。之所以推荐葫芦背书法,是建立在我自己经历的基础上,没有批判其他方法不好不对的意思,也没有强调必须只能选择该方法的意思,的的确确仅供参考(求生欲满格)。
葫芦背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无需穿插背诵,这意味着背书成为一件集中火力猛攻的任务。车轮战和艾宾浩斯背书法普遍采用不同科目穿插背诵的方式,在穿插背诵的前提下,两种方法存在一些令人困扰之处。
车轮战背书的潜在问题是:如果第一本书的第一轮背书耗时长,无形中会增加这本书一二轮背诵之间的时间间隔,遗忘的内容亦随之增多,待开始第二本书第一轮背诵的同时,还得兼顾遗忘颇多的第一本书的第二轮背诵,容易手忙脚乱。而艾宾浩斯背书法的记忆量很大,后期到达一定阶段背诵任务翻倍增长,会带来很大的背诵压力,当然一些经过改良的艾宾浩斯记忆表可能对专业课的适应性有所增强。只是就我个人而言,这两种方法不是很利于保持背诵环节的正向心理反馈。
相比之下,葫芦背书法主张的背诵内容和背诵时间都非常集中。一来,背诵内容的集中能够巩固记忆,极大地提升背诵熟练度。初初背书即使没有前摄记忆干扰,想要一天背完一本书也不太可能,必然经过几天或十几天时间,过程必然伴随遗忘的累积。所以当一本书第一遍背诵结束,真正的掌握程度还不到位,却往往出现一种自我良好的错觉——我认为这本书我已经全部背会,实则只是把这本书背了一遍,背了≠背会。大概就像烙饼,一轮背诵是摊面糊成型,以往背完一门急着去背下一门、误以为此饼已经烙好,正准备翻面烙下一个饼,铲起来才发现面糊还未完全凝固,于是饼糊混合物铲破了铲漏了,正像那些我曾经背过却日渐零散的知识点。葫芦背书法则是将同一个饼反反复复烙熟了、压实了,再烙下一个饼,尽量保证每一个饼都是圆满的状态。第一轮对相同内容的集中4遍背诵,每一遍都是对上一遍所背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我深受裨益。
二来,背诵时间的集中能够提升背诵效率,增加心理的正面回馈。背诵本不轻松,甚至是一个常让我们发出痛苦感慨的任务,这种痛苦的来源无非是“好难背”和“背得慢”。难背在相当程度上由内容的专业性所决定,除了充分理解并适时转化语言,或许再无法可解;但背得慢我们就有一些技巧可供运用,比如自制口诀歌诀,比如像葫芦背书法的集中背诵时间。
第一本书的第一遍背诵结束后趁着还有印象马上开始第二三四遍,逐渐缩短每一遍所需的背诵时间,从第一遍的几百个小时到第二遍的一百多小时再到第三遍、第四遍的几十个小时,待第一本书完成集中的四遍背诵再开始第二本书的四遍背诵……坚持到考前,一天背一本书完全可以成为现实。背诵越来越快的同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内心的自我认同度提升有利于减轻背书的痛苦、减少对背诵的抵制排斥,让我们不断打起精神坚持到底,形成良性循环。
③注意事项
以下是我去年关注博主“欢快葫芦丝”对葫芦背书法的答疑后归纳的几点,但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并未严格落实,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故在此只作简单列举。
首先,在一天中的背书时段里,能背多少就背多少,使劲儿背。
其次,背诵不能间隔太长时间,不要一本书背一个月两个月,状态不能断。
再次,第二天不需要复习之前背诵的内容,直接往后背即可。
然后,背诵时不需要大声朗读背诵,默背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最后,前期进度看起来比较慢,不要着急不要跟别人比进度。
ps:葫芦背书法更多详情见博主主页,前述内容主要为个人使用该方法的心得体会。
(2)改进与补充
①以任务为导向分配一天的背诵量
虽然葫芦背书法建议一天内能背多少背多少,但私以为人的精力有限,以时长为标准确定背诵量一方面极有可能让我自己走上二战磨时间导致分心的老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古板的j人如果离开清晰的计划表仿佛就不知该如何呼吸(夸张手法)。所以我决定遵循分配教材阅读量的方式,以任务为导向分配每天每周每个月的背诵任务。依旧是由大到小,先规划所有科目按照葫芦背书法的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背诵分别需要几个月,进而明确一个月内背几本书或几个部门法,再结合每本书的篇章节数确定每天必须完成的背诵内容。此处格外提醒制定背诵计划一定请结合注意事项中的第二点和第五点。
这样做的一个明显优势是灵活度更高。即使今明两天,各自分配到的知识点难易程度都有可能区分成两个量级,如果今天的内容不好背诵,相应花在背诵上的时间就多一些;明天需要背诵的内容相对简单好记,那么就高效快速地背完,计划余额省出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留给英语和政治。因为我比较重视专业课,整体安排以专业课复习为主,故专业课实行任务导向、英语政治实行时间导向的策略,英语政治在保持每日基本学习时长的基础上,服从于专业课进度的优先性。
②运用多种方式点面结合进行复习
不复习心里还是不太有底,但若继续一战时对复习完美主义和死记硬背的误解,无异于重蹈覆辙。背诵要提高效率,复习同应如此,结合过往教训以及借鉴网络建议,我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复习。
“面”应全面体系。其一是运用思维导图复习,这时在教材阅读环节用App制作的导图简图即派上用场。二战我的背诵材料是教材,背诵的时间段从一战时的上午晚上改为上下午,每天的背诵任务完成后,在晚上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根据所记忆的知识在电脑上打字,对原来的导图进行补充和扩展,将各级标题完善至具体内容,导图还可一键转换为文档。这个过程可以再次回顾、梳理教材体系,捋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练习打字速度备战法考主观题考试,也算一举两得。其二是利用教材阅读复习,三战因时间紧凑就以整理好的笔记为背诵材料,以教材作为补充材料。睡前打开课本迅速浏览一遍当天背诵的内容,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背诵遗漏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点”应灵活具体。其一是通过模考复习,书写——作为输出的另一种方式,比背诵的展现更直观,不仅能够发现背诵忽略的问题,还能发现知识掌握层面的问题。会背不等于会表达,我好几次发现自己背诵时明明背得很全的内容,模考写下来缺斤少两,说明这一块儿的知识形成了嘴上的肌肉记忆,过嘴却没完全过脑子。模考的题目一般选择近几年真题或机构押题(虽然但是不要迷信押题!),我青睐这类题目的原因在其比较贴近真实的出题方式,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往往不会原封不动按照教材原文的表述在试卷上呈现,同义替换不只是英语阅读的做题技巧,也可以成为出题老师考察同学们法学基本功的巧思。比如XF实施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是XF监督,平时背诵习惯性记住的是教材小标题“XF实施的保障”,考试就有可能换成“XF监督”的问法。模考测试有利于促进知识点的灵活对应。
其二利用小决定转盘复习。小决定是一款APP的名称,功能类似于抽签。葫芦背书法第一轮共四遍背诵,整体上遗忘的内容在逐渐减少,每背完一遍我会把背诵中标记出的遗漏知识点整理誊写到纸上,发现有的知识点是硬茬子每一遍背诵都或多或少表述不完整,而有的知识点前几遍背诵很流利、后面背诵反而出现遗忘含糊。于是我在小决定软件上制作六个转盘,分别对应六个部门法,将第一轮背诵的问题全部编辑为选项,进入第二轮后有时背刑法背累了就点开民法的转盘转一下,随机抽一个问题思索答案,顺便回忆这个问题的上级和下级知识点。
③小声背诵充分调动眼耳手等器官
我是属于大声背书只过嘴瘾、不出声默背又容易走神的类型,折中之下选择小声背书,边背边在纸上划拉体系框架和关键词。大学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时候曾阅读相关书籍,读到过想要增强印象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将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调动起来,让它们参与加入记忆的过程。现在想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第三个坑:假努力式学习
考研人没有不努力的,然而考研上岸特别是法学学硕根本没有安全网兜底,最初作出选择时就应该知道幸存率和淘汰率是同样残酷的数字,因此区分真假努力很重要。假努力式学习的人非常辛苦地吹泡泡,泡泡好看透亮,可结局变作泡沫终究镜花水月一场。我将自己的教训和对策写在一起,阐述为以下几点。
1.背书时开小差
二战那年毕业后回家乡继续备考,十月疫情封控去不了自习室后呆在家背书,期间一直用番茄ToDo计时。二战的备考战线其实拉得很长,中间除去生病没有一天敢主动给自己放假休息,因为我太在意学习时间的长短,认为多学一天就是多一份胜算。这本没有错,错在我后期将学习时长和学习质量划等号,洋洋自得于番茄时钟上10h+、12h+的记录,好像那真的成为我一天学习的光荣榜。却忽略自己为了拖时长而接连熬夜、背书中途频频刷微博(开启番茄计时的严格模式虽然玩不了手机但我竟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转去玩iPad,悔不当初)……学习效率下滑的同时还不断消耗身体能量,终于在二战考前尝到恶果,再次切身体会“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至理名言,化身小阳人在考场上发挥失常得到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
决定三战后我痛定思痛,秉持学就是学、没学就是没学的思想,仍然使用番茄计时软件,但只要背书中间走神或者去做背书之外的事情,我就立即结束计时。初期根据每次计时显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长仅能达到半小时,随着不断克制自己分心的欲望、有意识训练忍耐力,进入心流状态持续背诵的效果得到很大程度提升。经历平台期,也会有实在按耐不住想玩手机的时候,此时我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再背五分钟就可以看手机,五分钟到了,看能不能再坚持五分钟;或者再背一章,背完这一章就去喝饮料吃好吃的。适当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而不是一旦想玩就马上去玩。
此外,三战期间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周固定的休息日,“学就疯狂学、玩就疯狂玩”,这里的疯狂玩是指我周日一整天上午睡懒觉下午看小说晚上追星嗑cp。微博b站老福特成为日抛型软件,仅限周日下载使用,周一到周六保持卸载状态,以防自己玩心不死在学习日内登上去开小差。三战的备考时间很紧,但我确实需要一周内有这么一天将我的学习和娱乐时间明确切割开,一方面给疲惫绷紧的大脑一些放松的契机,因为二战战线拉太长无休息的教训之一是最后一个月备考冲刺没劲儿了,让我意识到“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另一方面能给大脑传递一个信号:休息也休息好了接下来一周必须加油干,玩也玩好了收回心猛猛学周日还能接着玩。像是冲锋号角,每周的学习多了很多盼头。背书这件事可以是痛苦的煎熬的,而我本人不应该是痛苦的煎熬的,无需再给自己施加更多的负能量,必须保持积极正面的心态。
2.喜欢背自己背熟的内容
这是我三战最后一个月背书过程中的问题。民刑一轮背诵结束晚于法理XF,第二轮背诵的顺序是法理-XF-国公-民法-刑法-刑诉,复背法理XF时发现知识点存在一些遗忘和模糊,民刑印象还在背得比较熟练。毕竟已经是最后一个月了,心态有点儿崩觉得怎么又有忘的内容,潜意识就很抗拒再去背那些记忆出现问题的知识点。第三轮颠倒背诵顺序先去背了民法刑法和刑诉国公,法理XF甚至打算姑且放着等前面的几科背完再说、背完前面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管了。
背书之余偶尔会刷小红书上的帖子,正好看到一条建议是“勿要得过且过”,这岂不就是现在的心态和做法?当时的感觉像从头顶浇下来一盆凉水,让我彻底清醒。想起前两年考研失败的经历,不愿因打退堂鼓再制造什么闪失,既然看到就是给我的提醒,于是迅速背完第二轮的其他几科,克服畏难情绪,重新认认真真背了一遍法理和XF。事实证明自欺欺人要不得,真努力才能经得住检验。二轮背书中有一个背得不太牢固、本身有一定难度故第三轮花了些功夫去巩固的知识点“基本权利的效力”,去年初试考场上拆开信封在论述题里看到它的一瞬间,心里涌起一种后知后觉的庆幸。
如此做法并非完美主义。前期背诵容许错漏因为后续还会不断重复,有很多查漏补缺与自我纠正的机会,但背诵到后期自觉掌握仍旧不扎实的内容必须注意,往往是薄弱点和难点所在。唯有摒弃不求甚解的心态,将全面背诵与针对性记忆相结合,才能有效避开墨菲定律,实现功不唐捐。
3.形式主义满满
二战备考期间做了很多现如今想起来都匪夷所思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买打孔机将所有打印的资料不厌其烦打孔再装上活页环,整理成非常精致整齐的N本笔记到头来翻看的次数屈指可数;买来无数好看的标签贴给每一本教材的每一章节都贴上,搞得整本书从外面看起来花花绿绿;做笔记要求字一定要工整、导图的排列分布一定要美观……等等。
考研三战的时候还需要用到教材和笔记,当我再次直面这些遗留痕迹,一边对过去的自己感到无语,一边告诫自己警惕一切形式主义。笔记必须打孔穿活页环才能看吗?不必须,那用订书钉钉起来照样可以看;章节页必须贴标签贴才醒目吗?不必须,那给书折个角也行;做笔记字必须好看才算做笔记吗?不必须,那只要能看清楚就没啥问题。总之,以有用为标准、以刚需为底线,少走没必要的弯路、少做无用功。
三、写在最后
比起考研一战失败后立即投入二战的斩钉截铁,三战经过大半年时间先去忙了一些别的事情才最终决定。要在迷茫的喧嚣中确定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和很多现实性的因素较量。起初经常想为什么曾经一起同行的人早已迅速奔向下一段旅程,而我这两年仿佛还困在原地苦苦挣扎于我的目标,付出努力却不知道是否有收获的一天又一天里,会羡慕别人朋友圈可见的风光荣耀,也会怀疑自己的执着有无必要。
一天骑车去市图书馆的路上,远远看到十字路口处的绿灯还有十五秒,经过十字路口就距离图书馆不远了。但当我加快速度骑行到路口,刚好绿灯的最后一秒结束变成红灯,停下车子看着倒计时显示屏上的一分半时间慢慢过去,突然一瞬间恍惚,我好像不仅站在马路上的红灯口,还站在人生道路的红灯口。
过去为了在世俗面前证明自己的选择之正确,曾不顾一切地向着目标奔跑,直至红灯亮起的一刻。无奈停下来的同时面临新一轮选择,是等待漫长的红灯结束再通过路口前往原定目的地,抑或转头从此刻显示绿灯的另外几条道路去往别处。从未觉得这想法如此清晰——我只去我最开始决定要去的地方。既然还没有真正改变主意想去看别处风景,在那之前我不后悔沿着原来坚持的路线继续走,等下一次绿灯亮起。“不后悔”三个字,本身即是意义所在。而且绿灯总会亮起的,不是吗?
下图这段话来自一个很喜欢的博主的发帖内容,与大家共勉。
我也只是,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鱼跃吉大系列精华文章
林海雪原丨二战上岸吉大宪行:锚定心之所向的方位,终达浩瀚群星之彼岸
林海雪原|一战考研400+高分上岸吉大民商法学: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上岸好时节林海雪原丨一战吉大考研法理高分上岸:在艰难的日子里高声欢唱林海雪原丨一战法考考研上岸吉大知产——只背一遍书的双考通关路
林海雪原|二本一战上岸吉大宪行:事在人为,勇敢的人先上岸林海雪原丨吉林大学国际法408分考研初试经验——三千越甲可吞吴吉大考研诉讼法状元经验谈:一份全面的假期备考指南丨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丨5个月考研上岸吉大法理:坚持到底终将走向胜利考研法考我全都要:吉大法理考研和法考复习如何双管齐下?丨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丨吉大刑法考研和法考双线作战锦囊:一份按部就班的上岸指南针林海雪原丨取舍有度——法考和吉大法学考研双线作战之锦囊妙计林海雪原 | 二战吉大诉讼法&法考双考经验帖:调整策略后再出发
冲刺攻略丨吉林大学法学考研倒计时——每逢大事,必有静气
考研英语冲刺阶段高分必备之十八般武艺林海雪原丨吉林大学法学考研经验分享:学会面对焦虑林海雪原丨吉大法学考研追加录取教训帖——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林海雪原丨抛弃幻想,准备战斗——100天上岸吉林大学攻略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