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这四个省为什么被撤销了?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976-消失的塞北四省
作者:坤舆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一些关于民国的影视剧尤其是抗战电影里,我们常常听到“察哈尔、热河、绥远”这些地名。这都是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的省份,唯有在某些城市里,还存在着“热河路、察哈尔路”之类的路名,印证着电视剧的说法。
比如南京的热河路和察哈尔路
这些名称的来源就是民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四个省份,分别是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被称为“塞北四省”。
如今,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早已不复存在,唯一仅存的宁夏也曾消失过一段时间,如今面积也比以前缩小了很多。那么,这四个省从何而来,又为何消失呢?今天就来说说“塞北四省”的故事。
拆分内蒙古
塞北,广义范围包括今天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全境以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周边区域。“塞”有边塞的含义,代表长城,该区域大体位于长城以北,故名“塞北”。
塞北可以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
(南面标注地点为明朝九边,除了辽东镇)
自古以来,长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汉人王朝的统治范围绝大多数时间在长城以内。长时间的政治隔离和文化差异形成了“塞北在国门以外,非中国本土”的概念。
在广阔的“第二阶梯”上
水资源的差异形成一条潜在的分界线
农业社会及生活方式向缺水地区的扩展是艰难的
清朝入关后,长城内外被统一纳入清廷的版图内,塞北成为了中国领土。清朝皇帝以蒙古大漠为界,把塞外分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塞北”一词成为了一个地理概念,指代我国长城以北的整个蒙古高原区域,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民国。
虽然此时的清朝已经进入“火药帝国”阶段
不过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势力范围和宗藩关系
也是要依靠复杂的政治技巧和制度安排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1912年,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在内忧外患中建立。但晚清留下的烂摊子还是没有解决,甚至因为皇室的崩溃而恶化了。
此前,趁着清廷摇摇欲坠,沙俄就曾趁机策动漠北蒙古的格鲁派藏传佛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外蒙古独立,并驱逐了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1912年底,外蒙古军已经南下,意在将全部蒙古区域从中国分裂出去。
俄国人可是计划过吃下整个长城以北的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洋政府还是争气的,很快派兵进入内蒙古并于1913年平息了叛乱。但外蒙古却仍然在沙俄支持的傀儡政府手中,双方还签订了《中俄声明》,沙俄承认外蒙古属于中国领土,却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不允许中国政府派遣官员、军队,也不准移民。
出兵外蒙的徐树铮将军值得人们记住
(徐树铮在库伦时期与外蒙古王公合影)
(来自wikipedia)
外蒙古自治,使中国北部边疆防线大幅向南压缩,内蒙古成为边防最前沿。为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政府急需加强对统治薄弱的内蒙古地区的管理。
如果外蒙古完全倒向俄国
对于中国将是巨大的威胁
但内蒙古面积广大且地形狭长,地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区,管理起来非常不便。于是在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法令,在内蒙古内部设置“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将内蒙古一分为多。
不过这三个特别区还不能等于今天的内蒙古
今天的内蒙古还要算上西部和东部的大片区域
这些区域当属还在甘肃以及东北省份的范围内
在这之前,清朝末年,东北地区改行省制之时,将漠南蒙古东部(蒙东)的一部分盟旗分别划归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清政府还计划在蒙古其他盟旗继续分设行省,但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一计划未能继续施行,所以后来一段时间所称的内蒙古范围是不包括蒙东地区的这一部分。
也就是这一部分
鉴于三个特别区人口稀少、经济总量低的特点,北洋政府也向其中两个特别区内部划入了部分临近省份的土地。
这三个省都是以很少比例的农业区和城市中心
来维持广阔的不确定的缓冲地带
(下图黄色为农业区)
热河由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河北东北部组成;察哈尔大部由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组成;绥远由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草原和河套地区组成;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划入甘肃省。
热河和察哈尔
包括了今天辽宁、河北、山西的很大一块
尤其是河北,当时的南部河北则是直隶
“塞北四省”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此时虽未正式建省,三个特别区政府却实际上行使省级军政大权,并且迁入大量汉族人口屯垦戍边,形成“蒙汉杂居”的状态,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国势力对北部边疆的渗透。
其实很多地方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粗放开发)
(西辽河南岸)
“塞北四省”正式建立
1927年,北洋政府覆灭,但外部的威胁更多了。俄国势力不用说,日本也加快了其侵华步伐。为防止北部边境失控,1928年,国民政府正式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设为行省,并从甘肃省中划出宁夏道八县与原内蒙古的阿拉善和额济纳合并建立宁夏省。
至此,原来的特别区全部改省,“塞北四省”正式建立。
可以到图中找一找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
(来自wikipedia)
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塞北四省”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作用益发明显。
热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并对关内步步紧逼。驻守在热河周边的中国军队同仇敌忾,从“热河战役”到“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多次奋起反击。
日军进入承德城
(来自wikipedia)
被迫“欢迎”日军进城(承德)
(来自wikipedia)
虽然在装备精良的日军炮火下节节败退,却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直至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长城战役中手持大刀的中国士兵
(来自wikipedia)
察哈尔: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包括察哈尔省南部在内的正太铁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一线以南的区域内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内的抗日军民多次发动游击战和阵地战,歼灭数十万日伪军,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成为敌后抗战的楷模。
在晋察冀边区第六团和灵邱城民兵的进攻下
光复了日军占领的山西灵邱县城
(来自wikipedia)
绥远:
日本曾计划占领整个内蒙古地区,从整个北方包围中国。
但内蒙古被一分为四,中心化程度降低,缓冲了日本人的突进。同时,“塞北四省”的层层设防,使得日军在占领热河、察哈尔的过程中消耗了较大精力,进攻绥远后期,已是强弩之末。
1940年,傅作义在五原痛击日军,取得“五原大捷”。从此,日军与中国军队在绥远境内西端与南段形成相持,虽然日军占领包头和归绥两大重要城市,但再也无法向前推进,这一点与南方的武汉一线极为相似。
日军侵占了前套平原
但也难法再向后套和西套推进了
宁夏:
宁夏虽处于战略后方,虽未被日军铁蹄涉足,但日军六次空袭轰炸宁夏。因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向北与外蒙古接壤,向西直通新疆,居于苏联物资援华主线路周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抗战期间,宁夏军民一直在人力、物力上支持前线,保证了宁夏区域牢牢控制在我国手中,从而保障了一批批国外援华物资源安全在国内进行运输。
恢复内蒙古本来面貌
建立“塞北四省”,虽然在抵御外敌、稳固边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实行了多年的盟旗制度,在其之上继续设置行省受到了蒙古贵族强烈抵触。内蒙古地区被一分为多,原来的内蒙古地区不复存在,也让蒙古族同胞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盟旗制度等多种制度有利于清朝维持巨大的国家体量
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不到半个世纪
虽然时代变了,人和制度的转变却只能慢慢来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自1928年国民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省以来,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掀起了“反改省运动”,多次要求国民政府取消“塞北四省”。
国民政府对此要求不予理睬,并进一步对内蒙古地区移民开垦,以至于汉蒙矛盾一度激化,最终于1943年爆发“伊盟事变”。
我党则支持民族自治,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欢迎。1936年,联合蒙古族同胞在伊克昭盟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已扩展至察哈尔、绥远的多个区域,并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屏障。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区范围的扩大,“内蒙古”重新复出被提上了日程。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所辖区域除了之前蒙东部分地区为主体外,同时将察哈尔省大部、热河省北部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版图。
此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大约只有现在的一半
察哈尔省被压缩得几乎没有存在感
虽然在建国后获得了山西雁北地区
(1951年)
(底图来自http://www.onegreen.net/)
1949年,新中国建立,困扰了中国多年的边疆危机终于结束了。原本作为战时临时军事区划的“塞北四省”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战略价值,而且四省经济凋敝、人口稀疏、缺乏像样的大城市,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撤销“塞北四省”也势在必行。
1952年,察哈尔省被第一个撤销,其土地分别被并入内蒙古、河北和山西。1954年,绥远省被整体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塞北四省”中第二个被撤销的省份,内蒙古首府也迁往位于绥远的归绥市,并复名归绥为呼和浩特(库库和屯)。
1954年,宁夏省全境并入甘肃省。1955年,热河省被撤销,土地并入辽宁、河北和内蒙古。
1954年的样子
不过内蒙古和今天还不太一样(内蒙古西部)
(来自http://www.onegreen.net/)
自此“塞北四省”全部撤销,只有一省份在消失四年后再次建立。1958年,宁夏从甘肃省中拆分出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但是这个“宁夏”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相比于之前的27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小了许多。这是由于原宁夏省的西北部地区为蒙古族聚居区,早在1956年就将此区域由甘肃省划给了内蒙古。
合体后的巨大的内蒙古
“塞北四省”因国家危难而生,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国家安定后,它们在地图上消失了,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一个新的内蒙古在“塞北四省”的瓦砾堆上崛起,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并成为了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