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东夏国?

临溪主人 地球知识局 2021-06-14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590-什么是东夏国


作者:临溪主人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

 

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代渤海国的繁盛。 


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权

但统治中心也都集中在辽宁和华北地区

而渤海国和东夏国所在的区域则更加遥远▼

 

然而这样一个地方强权国家,在蒙古铁骑面前也还是不堪一击。被蒙古征服后,东夏也长期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金末东北乱局


1206年,常年分裂的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的手中完成了统一。但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并不满足于区区的蒙古高原,对位于戈壁南方、富饶辽阔的中原腹地也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夏两国首当其冲,成为成吉思汗所要殄灭的大敌。


北方成功统一的蒙古人正处于武力的极盛期

然而长城以南尚分立为三个政权

任何一个都挡不住蒙古人,并且相互并不团结▼


1211年,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蒙古军队对金国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入侵,一时间金北边防线全线告急。当年八月,金军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遭到惨败,损失了数十万主力部队。


庞大的金国由此开始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


金国一头牵着东北,一头牵着华北

所以蒙古人的重点就是猛攻这个连接点

对西京(大同)和中都(北京)施加巨大压力

(底图:NASA)


金灭辽后,由于对契丹人一直心怀疑惧,因此金廷把大量契丹人迁徙至东北地区安置,试图通过让他们和女真人杂居的形式,来同化他们。然而蒙古人南下攻金时,这批对金国怀有国仇家恨的契丹人团结在了一起,拥耶律留哥为帅,西联蒙古,于1212年在松辽平原掀起了反金大旗。除了契丹人外,辽东汉人张致也割据辽西锦州称帝,立国号为汉。


而且蒙古大军也攻陷了西京大同,逼近中都

东京辽阳岌岌可危已无力自保

大金国事实上丢掉了东北地区


蒲鲜万奴,又作完颜万奴,他曾在野狐岭一战中担任监军,但战败后却并未受到惩罚,反而在东北出现乱局后,被金廷调往当地作战。不过蒲鲜万奴在辽东的作战并不顺利,接连两次遭到大败。此时的金宣宗也鉴于河北州县大部分濒于失陷的不利境地,南迁汴梁,并在河北封建九公,试图拉拢当地地主武装抵御蒙古人侵袭。


蒙古人正逐渐将金国推向亡国的边缘

而身旁的西夏并没有全力为金国助战

当然,结果是西夏比金国更早被蒙古人摧毁


总之,金国已濒临解体,而辽东和金廷的联系则越来越弱。


但金宣宗对蒲鲜万奴仍然较为信任,并没有立即褫夺其官职,反而再度让其率军驻守战略要地。


然而让这批残兵败将去抵御骁勇善战的蒙古军、契丹军,无疑是让他们送死。害怕遭到歼灭的蒲鲜万奴及其所属士兵,终于在1215年春正式叛金自立。十月,蒲鲜万奴亲率大军攻占被耶律留哥窃据的金东京辽阳,定国号为“大真”,完成了独立建国的步骤。


金国虽然遭到万奴背叛,但在辽东仍然还控制着不少城镇。因此蒲鲜万奴自立后,周边强敌环伺,除了金廷、契丹人外,还有势不可挡的蒙古大军。有鉴于此,为避其锋芒,蒲鲜万奴以其子作为人质,降附于蒙古。


此时东北地区无论哪一支势力

无论是契丹人、金人、汉人、甚至朝鲜人

都要首先解决和蒙古人的关系

如果蒙古人允许,或许东北还能让出一两个王位


不过蒲鲜万奴的这次投降不过是虚与委蛇。当蒙古大将木华黎从辽东撤军南征后,蒲鲜万奴便立即杀了成吉思汗所委任的副手,举旗复叛。1217年春,为了避免蒙古军队的报复,蒲鲜万奴也率领核心统治集团和主力部队迁至东海地区的曷懒、恤品、胡里改等路(濒临日本海,牡丹江、绥芬河、海兰江、图们江流域附近),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大真”的疆域,与曾经的东海盛国“渤海国”颇为接近

渤海国大致疆域及其五京▼

 



从大真到东夏


蒲鲜万奴的东迁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其实就是唐代渤海国的核心统治区域,也是金国的“肇兴之地”,具有很高的文化传统价值。


但蒲鲜万奴很清楚,金室衰亡已成定局,再使用起源于女真民族的名号已无济于事。为了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他选择了中华民族所共同信仰的“华夏”名义,把国号从“大真”改成为“东夏”(学术界对此其实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东真国”,取“东部女真”之意)。


西有西夏,东有东夏

一个是沙漠绿洲国,一个是白山黑水国▼


但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寻求长期发展,他还是未称帝,反而效仿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部分异民族统治者,自称“天王”。同时,以上京开元城为首都,另设置南京北京


东夏国中央仿效金国,设尚书省及六部,以咸平名士王浍为宰相。因王浍德行才华出众,金廷屡次征他为官,但他却因不肯趋跄奉承上司的清高淡泊性格而弃官归隐。直到蒲鲜万奴坐镇咸平,需要笼络四方人才之时,他才进入蒲鲜万奴幕府,成为参与谋划的军师。


因“邃于易学”“通星历谶纬之学”闻名于世的王浍,无疑能在神秘主义角度给予蒲鲜万奴政权巨大的合法性。而王浍对东夏也是忠心不二,一直辅佐蒲鲜万奴直到后者城破被擒。当时的王浍已年逾九十,其后事迹不详。


蒲鲜万奴避敌东迁到女真故土后,也亟需得到传统女真部族的支持。所以在地方上,东夏沿袭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以户为单位、按地域编组,其长官分别称猛安(千户)、谋克(百户),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等。沿用前朝的基层管理是个省事的选择,也帮助蒲鲜万奴获取了女真人的信任。


先前东夏国为避免蒙古人报复而选择东迁,不过很快,蒙古和东夏再度因为各自利益重新联合在一起。当不服耶律留哥统率的契丹叛军流窜至高丽境内后,蒙古、东夏还共同应高丽政府之请,率军前往平叛。


战后,高丽在当时也为蒙古和东夏共同的藩属国,有进贡赋之责。不过高丽对东夏并不心悦诚服,不久后便停止了给东夏的岁贡。


虽然东夏的势力远不能和蒙古人相比

但在东北这块特殊环境下

东夏、蒙古、高丽也在局部形成了某种三国关系

 



东夏国的消失


蒙古汗国成为高丽的宗主国后,便开始了漫无止境的肆意勒索,高丽人对此也颇为不满。


1224年蒙古使臣从高丽返回时,突然遭到盗贼劫杀,死于非命。使得蒙古、东夏、高丽三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有学者认为,蒙古使臣遇害一事,乃东夏所为,目的是挑拨两国关系,拉拢高丽共同对付蒙古。但也有学者认为此事是高丽所为,故意嫁祸给东夏。


不管真相如何,蒙古使臣遇害后,蒙古大汗对东夏、高丽两国的不满确实大大加深。而东夏也趁蒙古南略西夏、金国,无力东征之际而不断扩张,其疆域极盛时,东至日本海,南达高丽定州(今朝鲜定平),西抵原金上京路地区,北界混同江流域,基本重现了唐代渤海国的辽阔疆域。


此时西夏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东夏的国运会更长久么?并不会,只会更加短暂


但东夏的存在毕竟只是昙花一现。1233年时,蒙古汗国已灭西夏,金国也无力继续抵御。窝阔台汗为一劳永逸解决东北战事,特命皇子贵由为帅,率军东征,破城俘虏了蒲鲜万奴。


然而根据朝鲜史籍(如《高丽史》)的记载,东夏国并没有因为蒲鲜万奴的败亡而完全消失。蒙古人征服东夏国后,为了怀柔东夏余众,选择在形式上保存了东夏的国号和王室,并保留各级统治机构和一定数量的军队,然而却必须负责“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置长官”的内藩义务,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


蒙哥汗暴毙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忽必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积极推广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原腹地,忽必烈逐步开始限制、打击汉人世侯的权力,在东北则对东夏进行撤藩。


1262年,忽必烈正式宣布将辽河以东、东夏原领的广大土地和人户划入开元路治下。后又从中分出“水达达路”。所谓“水达达”,是泛指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下游滨水而居、以渔猎为主的诸民族,东夏国治下的女真人无疑是这类族群的代表。


最后大家全都添油战术送上去了

剩下大宋独自奋战


针对当地女真诸部,蒙古人则采取“各安土著”“随俗而治”的政策。所谓“各安土著”,即为承认女真内部各部落的原有疆界,但不准随意迁徙,同时也需要承担国家赋役和各种差役。“随俗而治”,则是尊重女真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蒲鲜万奴败亡后,东夏国余众仍然活跃在当地附近。由于高丽对蒙古时叛时附,因此蒙古汗国也多次发动了针对高丽的军事行动。在这一阶段,东夏也一改先前和高丽和睦相处的政策,反而连年侵扰高丽北境。即使是在撤藩之后,直到1294年前,史书中仍然能找到有关“东夏”的少量记载。


由于东北地区政权长期游离于中原腹地之外,再加上蒙古征服者将其视作僭越叛逆政权而不予过多描述,因此东夏灭亡后、近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前,东夏国的历史长期云雾迷蒙,使它的历史出现了断层,逐渐变得鲜为人知。


而有关东夏问题的众说纷纭,也为这段历史蒙上了神秘色彩,成为不少文学创作中的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王慎荣. 东夏史[M].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

2.蒋戎,蒋秀松. 东夏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3.魏志江. 论金末蒙古、东夏与高丽的关系[J]. 韩国学论文集, 2000.

4.朴真奭. 东夏史研究[M].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5.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shutterstock@Huang Qiangchu



END



扩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