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民风常淳朴,非遗永流传
2023年7月21日,艺路阳光志愿者队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队一同前往安康群艺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多位民间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了解了汉剧在民间的表演的形式、传承的方式,感受到了汉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的不易。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50年3月,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调研队员们在清晨踏入了这个古色古香的馆中。
我们刚踏入馆中,就被婉转悠扬的二胡声给深深吸引。循声而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古老建筑——文安楼。是由砖瓦堆砌而成的古式建筑的翘角阁楼,而在它的右侧则是大鼓形状的群艺馆大楼,两者相映成画,形成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在历史不断前进的长河中古典的身影是不可磨灭的。就如同在汉剧的传承中既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又有年轻一派的青年人,新旧交替,共成一派。
我们来到群艺馆后发现有一位年轻人正在向老非遗传承人们表演汉剧,我们了解到这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名叫张立勇,他与老艺术家们配合默契,唱腔嘹亮,丝毫没有忸怩之态。他对于汉剧十分感兴趣,从高中到现在只要有空就会来学习,他感谢群艺馆给他能够免费学习的平台,正是有了这种平台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成就热爱。
之后老非遗传承人们纷纷表演了自己的绝活,有的唱西皮,有的唱二黄,在二胡、梆子、皮鼓多种乐器与人声充分混合后,形成了独属民间的汉剧表现方式。有一种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通过采访了解,调研队员们发现老艺术家们在退休前的职业各不相同,有的是会计、有的是教师,在退休后几十年中因为怀揣着对于汉剧的热爱聚集到此处,天天学习表演汉剧乐此不疲。在他们的指导下,调研队员们纷纷亲身操作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在此过程中再次体会到了戏曲与音乐碰撞的乐趣。人生无非,抬头观星,低头观心,就该追求心中所想,通过群众艺术馆这个平台,让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形成一方文化传承的净土。
最后在安康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的袁静老师的带领下,调研队员们参观了藏在文安楼中承载着各种非遗文化的展厅,有载着农耕文化的打谷车、有载着节日文化的火龙头、有载着汉剧文化的古典黄色汉剧服等。各种非遗文化纷呈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夜幕降临,我们一行人受邀在群众艺术馆观看民间手艺人表演皮影戏。白纱布上是灵动自由的皮影小人,白纱布后是用手指巧妙操作三根竹棍的老非遗传承人,他们的技艺精湛,是在民间自学而来,正是有他们对于非遗皮影戏的传承,使这摇曳在光影中的千年艺术亘古不断。
通过一天的实地调研,调研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民间传承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源于人民,也离不开人民,只有好好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让汉剧在淳朴民风中永远流传。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或链接进入
图:王申和、薛义斐
文:徐婧妍
编辑:冯雪婷
指导老师:李婵
推文校对:刘青清、冯雪婷
审核: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