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化放归三年后,大熊猫“小核桃”首次亮相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1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国有林场在野外监测工作中,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宝贵影像。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仔细辨认,疑似为2018年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保护区放归的大熊猫个体。
此后,熊猫中心派出专家团队前往现场勘验,在海拔1346米安放红外相机点位附近发现了大熊猫食竹、卧穴的痕迹,并采集了粪便样品作进一步检测。通过从粪便中提取DNA,采取非损伤性取样的DNA个体识别法,确定这只5岁多的雌性大熊猫正是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小核桃”。
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专家黄金燕表示,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小核桃”在野外有了自己的领地,夏季最高活动点位在海拔3000多米,而冬季最低在1300多米,在野外存活并可进行长距离迁徙移动,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
熊猫中心野化培训与放归专家吴代福看到“小核桃”的画面时,颇有感触:“从拍摄到的影像片段上看,这只大熊猫体态圆润、活力和精神状态正常,说明其在野外生存状况良好。当DNA结果证实确实是‘小核桃’后,我们野化培训团队都很激动,很欣慰,说明我们对‘小核桃’两年多的野化培训是成功的,也对后续开展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充满信心。我们希望它能在野外茁壮成长,健康生活,也很期待它能在野外觅得如意郎君,繁殖后代,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负责人仇剑表示:“大熊猫放归是降低局域小种群灭绝风险、复壮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后放归可以增加处于隔离生境单元中的大熊猫数量、促进血缘交换、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这也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本次监测到‘小核桃’在野外健康生存的影像资料,说明野化放归工作不仅在小相岭山系,也在岷山山系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对未来在其他山系推广野化放归、开展小种群复壮工作充满了信心。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技术和装备创新,将更多高新科技产品应用于放归个体的跟踪监测工作,也更好地服务于大熊猫的野外调查和监测以及科学研究工作。”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经过长期地艰难探索,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野化培训并放归了11只圈养大熊猫,在野外存活9只,为野化培训和放归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小相岭山系和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做出了积极贡献。
背景资料>>>
2018年12月27,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琴心”“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这是史上首次在成都和岷山山系放归人工圈养繁育的大熊猫。两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后,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的监测小组对它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开展野外研究。
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的经验和成果将广泛运用于后续的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中,促进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大熊猫重引入等相关工作的开展,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进我国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事业发展。
End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分局召开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动员会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开园在即 揭秘“滚滚”如何搬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