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熊猫森林”的三个印象

王放 四川熊猫公园 2023-04-02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广袤、共存、奉献,三个对“熊猫森林”的直观印象,蕴藏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发展机遇和困难挑战,未来还需要长期的艰苦探索与创新保护  何鑫摄


能在大熊猫栖息的森林中旅行,恐怕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设想一下:高大的冷杉树上垂下条条松萝,清澈蜿蜒的溪流中倏忽闪现细鳞鲑和山溪鲵的身影,连绵的木竹和箬竹长满平缓的溪谷,然后在接近山脊的位置被更加坚韧、耐寒的箭竹所替代,几只大熊猫安静地生活在茂密的竹林深处……静立在这样的“熊猫森林”中,能给亲近自然的心灵带来多么巨大的满足感!


清泉在此肆意流淌  巩得红摄


很幸运,从2005年开始,我有机会在这个东起陕西秦岭、西至甘肃和四川的“熊猫森林”里工作,追踪野生动物数量和栖息环境的变化成为我们的职责。当这片森林栖息地成为我国首批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时,我心中的长久期待终于变为现实——当然,更多的还是看到其中蕴藏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困难挑战。


大熊猫国家公园给了我三个方面的印象



0第一个印象广袤


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广阔,惠及了同域大量野生动植物  李珩摄 星球研究所供图


这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公园,超过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覆盖了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87.50%和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70.25%,至少641种脊椎动物和3446种植物在此生存。

相关研究显示,投入大熊猫保护,可以带来价值可观且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大熊猫为目标物种的保护投入,可以惠及与之同域分布的其他大量野生动植物。虽然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单一旗舰物种大熊猫命名,但如此大的面积意味着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来留存山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亚洲黑熊等野生动物仍需更独特的保护方案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范围大、涉及地域广,也给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原有的67个自然保护区中,既有管理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有低级别、缺少资源的其他机构,还有50个国有林场、15个森工企业、3个省属林业局,要想协调、整合和统一管理,谈何容易?再比如,在超过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熊猫分布在一些孤岛状的栖息地斑块上。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顺利实施,为部分隔离小种群的复壮与种群间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从长远来看,恢复孤岛状破碎化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仍然充满挑战。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发现,不同的野生动物存在不同的栖息地需求,例如亚洲黑熊和林麝等需要更独特的保护方案,以维持长久生存。尽管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是更好地整合自然保护区,在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功能,但从美好的愿望到落地的统筹管理方案,还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创新。



0第二个印象共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门必修课  桑吉摄


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把人类活动隔离在保护区核心区以外,但大熊猫国家公园既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包括社区、村庄、公路和其他人类活动区域——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共存,更好地贯彻自然保护和经济建设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我们切实看到保护大熊猫对周边村民生活水平的促进与改善。例如,随着节能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被引入当地社区,人们减少了对薪柴的砍伐;在大熊猫栖息地社区,逐渐开展中药种植试点和新式养蜂产业,生产的绿色产品被直接送到成都、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的超市专柜出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大熊猫保护工作每年的投入在2.5亿美元左右,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价值每年可以达到26亿至69亿美元,是保护投入的10倍。这一结果说明,通过对大熊猫的保护,我们有机会使千万共生于这片水土的生命共享利好。


相关研究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社区人数多、贫困程度相对较高,园区内及周边居民采集薪柴、散放家畜等仍是大熊猫栖息地重要的干扰类型,很多生产活动存在涉及面广、人群贫富差距大、缺乏其他替代生计等问题。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揭示,无论是旅游或施工建设,还是散放家犬,都显著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因此,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挑战,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更好地协调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03 第三个印象奉献


一线工作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是“熊猫森林”的钢铁卫士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在十几年的大熊猫研究中,是向定乾、罗春平、李贵仁、沙马牛布这些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拉着我,蹚过溪流、穿越密林,完成一次又一次有惊无险的野外工作。以他们为代表的自然守护者,日复一日地顶风冒雪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将野生动物监测、反盗猎、反盗伐、防火、森林抚育等工作扛在肩头。


时光荏苒,他们在慢慢变老,而新加入巡护、监测的年轻人却没有得到足够补充。此外,在现行的人事招聘、考核与管理制度下,获得正式编制有难度,导致不少常年奋战在荒野的户外工作者还是临聘或非正式人员。一方面,我希望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我也担心投入和回报不对等,会影响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家公园的长期建设成效。


未来仍然有诸多挑战,面临气候变化等大尺度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改变,我相信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对园区内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群、栖息地恢复与修复实现长远有效保护,最终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王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谢维维   

初审:胡瑞华  韩丽薇  

审发:张黎明





End




前方“熊出没” | 大熊猫国家公园老河沟片区发现野生大熊猫活动影像

从“居住者”变成“守护者” |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的社区巡护队

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强化督导,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芦山县举办2023年首次兰花交易会 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换

“张想”——首只母兽带崽野化培训的雌性人工繁育大熊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