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纬人物NO.7 | 腾辰生物创始人杨蓉西:从“净身出户”到肿瘤吹哨人,岁月终不败初心。

生物经纬 生物经纬 2022-06-15


杨蓉西博士

南京腾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

曾担任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和德国排名第一的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研究成果于2016年获得了欧洲知名的Claudia von schilling基金会颁发的乳腺癌研究贡献奖(德奥瑞三国每年一人);

创立的肿瘤早期体外诊断体系于2015年获得了德国国家经济部eXist高新技术创业重大专项支持(十多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

2016年获德国和欧盟创业大赛生物技术类一等奖、欧盟高新技术研究院大健康部科技转化专项基金支持;

2017年回国创立腾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戳视频,看更多精彩访谈片段)


生物经纬:早在2016 年您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欧洲知名的克劳迪.冯.席琳(Claudia von schilling)基金会颁发的乳腺癌研究贡献奖(德奥瑞三国每年一人),这个奖项含金量非常高,当时您就有了将此项目落地并产业化的想法吗?


杨蓉西:其实这个项目的落地和产业化是在更早的时候,2014年下半年有这个想法了。


当时德国经济部eXist科技转化重大专项,会给高校最具有转化和产业化价值的项目提供政府资助产业化机会,在生物医学领域每年只支持5-6个项目,含金量非常高。


项目第一步是高校预选,在2014年底的时候,海德堡医学院就考虑到我这个项目,因为我有好几个有价值的专利,他们就找到我,商谈是否可以把此项目转化和落地。


原本我想走纯学术的路线,但他们跟我提到这个后,我思考了一分钟,跟他们说我要做,因为那时候觉得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次,以自己的专利创业的机会,如果我不做肯定会后悔。


后面申请eXist项目的时候,前后申请了三次,第一次的时候完全不懂,完全是以科研基金的标书这样去申报,不符合产业化,第一次就没中;


第二次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素,之前从未有eXist项目的负责人是非德国人的情况,内部的争议很大,担心如果项目负责人离开德国该怎么办,所以第二次也没有过;


第三次的时候,海德堡医学院去做了很多沟通,终于在2015年底我们才拿到了这个项目,2016年开始运行。


所以2016年拿到克劳迪这个基金会的荣誉之前的时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产业化运作了。

 

生物经纬:了解到项目能够回到中国经历了重重困难,是什么原因坚定了您回国发展的决心?


杨蓉西:这个事情比较复杂,这个项目在2016年初开始运行的,而且运行得非常好,它的发展速度超乎当时所有人的预期。


2016年除了拿到克劳迪基金的资助,还拿到了EIT Health基金会Head Start科技转化专项的资助,同时还拿到了德国和欧盟创业大赛生物技术类唯一的一等奖。


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德国的生物科技初创类公司里面已经小有名气,甚至还有公司企图来挖我们团队的人,还有不少的风投想来投我们的项目。


风投在欧洲和在中国有些不一样,那里是资本的冻土,风投很不活跃,他们会考虑小的初创型的科技公司是非常难得的,在2016年底2017年初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把风投谈妥了。


eXist项目、德国经济部、欧盟都要求我们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不能在学校的体制内运作。但海德堡医学院那边希望在项目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想把我们拴着,可能还涉及一些高校高层的利益在里面,所以海德堡医学院用了很多办法逼着我们团队离职,最终学校的高层就把这个项目拿了过去。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用了所有的力量去拯救这个项目,但都没有成功。


换句话说他们违约在先,之后我回国再创业,不存在道义上的问题,也不会存在一个竞业协议的问题,因为我是被迫离开的。

 

生物经纬:您的创业团队是和您一起归国创业的,还是回到国内之后组建的?


杨蓉西:当时我在德国的团队除了我以外全是德国人,他们是没有办法到国内来的。


而且我在德国的团队也比较高端,团队的合伙人是罗氏诊断在德国的一个全球副总裁,他们也不可能跟我回到中国来,中德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


之前那个项目我算是净身出户了。回国以后,所有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也是从零开始。


当时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脉。


一开始想得比较天真,业内“传说”一开始需要攒一个团队,再去找风投等等,在进行了2个月短暂的尝试,和100多位风投以及产业界、医疗界、学界的人士做过交流以后,我发现这样是行不通的。


因为投资机构投得是真金白银,他们需要一个真实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为了融资临时拼凑的、零散的一个团队,这样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尤其还有可能打乱股权结构。


在2017年10月的时候,我决定了,我直接和投资机构说,我没有团队,就我自己,如果你感兴趣我们在进一步交流。


也许正是因为我的坦诚,在2017年12月底的时候,拿到了好多个TS,在2018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投资协议确定下来。


换句话说,在投资协议都已经谈妥了的时候,公司还没有成立,只有我一个人。

 

生物经纬:现在团队组建、发展得怎么样?


现在团队组建进展得还蛮不错的,公司是在2018年初成立的,正式拿到投资款,找好场地已经到了2018年6月份了。


当时第一阶段招聘结束后公司团队有5个人,他们都是应届毕业生,或者稍微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


后来一步步,我们又招了2位研发人员,到今年的时候,我们又多了一位市场方面的合伙人。


现在我们还在招聘,进展还是蛮不错的。


我在欧美看过很多初创公司,我认为公司并不需要很多的人,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产出,我希望的是智力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


我们公司整个的管理是比较扁平化的,给他们足够大的空间,尽可能地放权。


我发现现在其实年轻人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很愿意去思考,有很多想象力,有时候都会超出我的期望,关键是相信他们,给他们机会。


但同时有一点,如果出现问题,只要他们尽力了,首先我担领导责任,而不是他们的错,这一方面我们公司的氛围还是蛮好的。

 

生物经纬:您选择“队友”有什么坚持的理念和原则吗?


杨蓉西:首先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量表的,这个表格是我自己设计的,面试完一个人之后,按表格打分,根据分数,进入第二轮面试。


第二轮面试,在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是态度、和他对自己的认知。


因为能力方面,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只要是相关专业都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现在公司里面做的东西很多跟学校里面学的并不一样,只要他有学习的能力,有学习的动机就可以了。


但更重要的东西是态度,还有一个是认知,因为有时候认知不一样也很难沟通。

 

生物经纬:腾辰生物2018年成立,短短两年已经和国内的多家标杆医院建立了临床合作关系,是什么核心优势能推动项目的快速进展呢?


杨蓉西:第一个是我们技术的先进性,当我们去跟医生沟通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他们愿意去尝试。


尤其是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医生,很愿意做一些新的尝试性,那很多合作就能开展起来。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一开始会把权责说得很清楚,开门见山讲好,谁的是谁的,将来会怎么样,不用互相去猜,他们心里就踏实。


同时,只要我们有成果有任何问题,都会及时反馈,问题在哪,我们都会说清楚。

有互信,项目才会不断地推进。

 

生物经纬:产品目前进展如何?最终产品预计什么时候能够推向市场?


杨蓉西: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在去年其实已经成型了,是一个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产品。


一开始我们是希望以服务的性质往市场上去推,但现在因为疫情可能推进的速度有点放缓。


这个产品是针对我们现在体检套餐里面一个胸部低剂量CT项目,CT会发现肺上有很多的结节、亮点,而这些结节97-98%都是良性的,但还是有2-3%是恶性的,而CT是分不清良性还是恶性。


肺小结节的良恶性,对群体而言是个概率问题,但是对个人而言,却是0和1 的问题。如果是肺癌,晚期基本上没救,我国现在的肺癌5年生存期只有15%不到,非常非常低。


而对医生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只能告诉肺结节携带者,需要复查复查再复查。


如果做穿刺,毕竟是个有创的手段,肺这个器官是一直在动的,穿刺不一定一次性能够取到。


其次肺部穿刺活检也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可能引起气胸或者血胸等并发症。


还有一些位置上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深的,也不能一针扎进去,所以这在临床上就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现在成年人里,很高的比例都能查出肺结节,所以针对这个痛点,我们就开发了这个产品,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大致2000余例的临床研究,数据还是相当不错的,产品基本定型了。

 

生物经纬:您的技术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技术有什么区别?


杨蓉西:区别在于首先,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临床试验都是非常早期的患者入组,我们能够在1期,或者1A期发现。


而1A期意味着什么呢?


刚才我们提到肺癌的5年生存率在中国基本上只有15%,而如果1A期能够发现,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


我们在临床做过一些盲测,结果也是很令人满意的;另外,我们用到的血量很少,2毫升甚至更低。


换句话说我们就是一个简单的血常规采血,分一部分出来我们就能做了。


最后我们可行性非常高,在很多地方都能做,样品是可以远程寄过来,经过三天也能做,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生物经纬:癌症早筛近年来开展越来越深入,大多民众很熟悉女性两癌筛查,以女性两癌早筛为例,在什么阶段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早期肿瘤检测,您有什么建议吗?


杨蓉西:两癌筛查中的乳腺癌是我一直研究的方向,目前乳腺癌检查手段都是影像学的,比如B超和钼靶,但这两种检查核心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设备的精确程度以及成像效果。


第二,医生的经验,不同经验的医生读片效果有时效果会相差30-70%,甚至更多。


第三,医生读片时间限制,一个错综复杂的片子,国内的临床医生要在几秒钟去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偏差。


就算在德国,德国的影像产品是西门子的,专门做乳腺癌的医生,经验也很不错,每个医生读片时间很长,一般一个医生一上午就看20-30个人。


尽管拥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德国乳腺癌一期发现率也只有30%,是二期40%,这就说明主观判断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我国情况明显比德国更严峻,这也是国家为什么一直在宣传早诊早筛,早期发现有什么好处,如果乳腺癌发现是三四期,5年生存率只有30-40%。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能达到90%,而且还能保乳,不影响身体的美观,另外,有些甚至连化疗都不用做,手术做完就可以了。


还有费用,大概国内不到10万块钱,但到了晚期花费百万也救不了命。


早期发现早点解决,防范就是在星星之火的时候,不让它燎原,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而且不仅仅是乳腺癌,肺癌及其他癌症也是这样,大多数癌症早期发现的治愈率都是非常高的。


但最大的难点在于,目前很难有有效的方法,能早期去发现。


腾辰目前第一款产品针对的是肺癌,这一块痛点非常明显,下一个产品我们安排乳腺癌方向,前期的预临床工作都已经完成了。

 

生物经纬:您认为早筛应扩大到怎样的人群,以什么样频率进行呢?


杨蓉西:我个人的意见是首先要确定高危人群去做,因为中国人口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任何新技术前期都不会很便宜,这需要一定的经济承担能力,所以一开始建议筛查高危人群。


比如说肺癌这一类,肺部小结节肯定是高危人群,毕竟就是百分之几的比例患病,而一般人群是万分之几的概率。


还有一类他们没有小结节,但是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或有吸烟习惯的,这些也属于高危人群。


乳腺癌高危人群,首先是家里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的,相对来说基因层面上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是特别大,只是相对于常人风险会高1.5-2倍;


第二类晚婚晚育的;


第三经期来的特别早,或者是更年期特别晚的女性;


第四,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爱美女性,都属于高危人群;


最后,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不规律的女性,都属于高危人群,因为压力对内分泌的影响非常大。

 

生物经纬:公司技术研发主要是基于您的成果积累,创业之后,您还参与公司的研发吗?对于公司管理和研发工作,您是如何平衡的?


杨蓉西:目前来说研发和管理都有参与,但肯定有一个平衡。


我给自己设定的是某一时间段做某一个事情。


比如说目前受疫情影响,很多工作受限,所以我的工作重心就在内部管理,包括员工培训,内部交流,文化建立等等。


在研发方面,我把员工分为很多小组,工作有任何的进展或问题直接向我汇报,其实我们公司很像学校,我是他们的导师,他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比如4月我计划招聘,那么招聘结束后,5月可能更多的时间就花在对外交流,和上下游合作方进行联系,和投资人联系。


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一环一环相扣。


时间当一成一个大的片段进行分割,一段时间做一件事。

 

生物经纬:您更喜欢别人称呼您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为什么?


杨蓉西:我觉得可能创业者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不管是做科学家还是企业家,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


有些事情从无到有,一点点孵育起来,培养起来,甚至可以去塑造它,引导它,同时也能见证我自己的成长,见证我团队的成长,所以我更希望做一个创业者。

 

生物经纬:腾辰生物的公司理念是“创造,以服务”,能和我们聊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吗?


杨蓉西:一个公司的理念就像是一个人的愿景,做一家公司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去做,也就是最初的发愿。


从一开始到德国,涉足肿瘤领域,又选择偏临床方向,后面从科研跨界做产业化,其实都是一个发愿和愿景的的问题。


我们希望让癌症不再成为一个绝症,这其实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


所以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变,为了服务。


但为什么我们不写创造以改变呢?改变其实更多的是你去驾驭别人,而我们是去服务和协助他。


当别人有这个需求的时候,我们去创造新的、更好的东西,以给予帮助,服务他人。






南京腾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8年3月,创立伊始即获得国内一线风投机构12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2019下半年又获得知名机构Pre-A轮千万级别投资。


公司以“做真正的癌症早诊”为己任,立足自主创新技术,聚焦科技转化和临床应用,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新一代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体系。


从2018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公司已经建设完成研发和办公场地共约400平米,具备研发和办公所需要的各型设备,职员工20余人,新的1600平米场地正在建设当中。


公司已经跟国内多家标杆医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正积极筹建肿瘤体外诊断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丰富大数据积累和完善知识产权布局。


2018年该创业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计划资助,和南京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择优 A 类资助(全南京市仅5个A类资助)。2019年获得国家人社部留学归国人才创业项目重点支持(全江苏省仅5个项目获得重点资助)。


目前,公司正进行A轮融资计划。计划分三步加速推进技术转化,开发适合中国人的肿瘤体外早期诊断试剂盒,面向广大的医院和体检市场。





往期回顾

经纬人物NO.6 | 驯鹿医疗联合创始人张金华:人生需要不断探索,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经纬人物NO.5 | 轶诺药业创始人江磊:创业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经纬人物NO.4 | 博沃生物创始人吴克:对于新冠疫苗,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经纬人物NO.3 | 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应世而生,打造最佳联合用药急先锋。

经纬人物NO.2 | 深度智耀创始人李星:勇于突破,让新药研发未来可期。

人物专访 | 世和基因联合创始人赵忞超,不畏艰难,才能冲出重围。


新闻采编:李浩、彭庶文

特别鸣谢:腾辰生物

本文系【生物经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欲询详情或接洽访谈请联系

13913306498 李经理 、18251985572 彭经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