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人物NO.5 | 轶诺药业创始人江磊:创业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江磊博士
上海轶诺药业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获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Stephen L. Buchwald教授实验室博士后;
曾任职于美国诺华(Novartis)制药,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和绿谷制药;
主要聚焦抗肿瘤新药研发,先后领导多个10余个针对重大疾病的靶点的临床和临床前新药研发,其中数个候选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
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Metal-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cations;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的重大专项,申请专利70余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2项。
(戳视频,看更多精彩访谈片段)
生物经纬:您从跨国药企的管理者到创立轶诺药业,转变为企业领导者,这种角色转变给您带来哪些挑战?
江磊:事实上,成立轶诺药业是我第二次创业,我是在首次创业期间完成了这种角色转变,应该说在个人定位、团队建设、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诸多挑战。
第一次创业让我收获良多,在创立轶诺药业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在面对和第一次创业碰到的很多相似的问题时,可以进行提前预判,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
借用当前很流行的一句话,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生物经纬:在这些转变中遇到过什么重大挑战?
江磊:从一个跨国药企的管理者到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已经有一个完整成熟的框架体系。
我个人的贡献只是利用我的专业优势,在特定的环节去丰富、优化现有的框架体系,并寻求突破。
而初创企业则是一切从零开始,逐步建起来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也是创业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
就好比是面对一张白纸作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构思框架,逐步添加内容、润色细节。
我个人认为前期构思最重要,很大程度决定了公司的定位、文化和发展趋势,以及以何种姿态应对各种挑战。
生物经纬:轶诺药业专注于first-in-class新药研发,并且企业不仅是一个项目管理平台,也做了自己的新药研发平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发展路线?
江磊:近年来,我国的新药创制得到了极大发展,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迎来转型期,first-in-class成为业界追求的共同目标,因为first-in-class代表了真正意义的创新。
我个人则更愿意强调一种更为广义的“first- in-class”,也就是说决定一个药的创新性,除了靶点和治疗策略的首创性,其治疗价值也至关重要。
新药上市后能填补空白、满足临床亟需解决的治疗需求,创新性就强,可以理解为治疗意义上的first- in-class。
如果仅是已经有类似产品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个选择,那相对创新性就小些。
在轶诺,除了靶点的首创性,我们更专注的临床需求导向的创新。
生物经纬:目前轶诺药业在糖尿病眼病这一块研发走的比较快,马上要进入中美临床申报,当初为什么选择主推这个方向,是基于这个差异化竞争策略还是和您之前的研发经历有关?
江磊:这个项目立项,是基于市场调研和我们公司战略定位两方面的考虑。
我们公司成立之初,就想要专注于中国高发、临床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病种。
同时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同质化竞争。
中国有过亿人患有糖尿病,现在针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手段非常多,比如现在最便宜的二甲双胍,还有像DPP4抑制剂、SGLT抑制剂等,这些药在控制血糖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糖尿病的并发症却存在一个非常大的临床需求空缺。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等,针对这些疾病,目前治疗手段还是非常有限。
我们基于市场调研关注到这样一个极大的临床需求,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挖掘并结合我们的技术能力,决定将糖尿病眼病作为轶诺的突破方向。
生物经纬:公司能够快速推动这条管线的因素有哪些?
江磊:做药重要的是质量和速度。这个项目立项是2018年7、8月份,现在在做IND申报的临床前研究,有这样的效率跟我们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公司的每个员工有一种做创新药的责任感和如何尽快做出好药的紧迫感。
这种使命感和紧迫感促使大家的积极地工作,事实上我们的团队经常在非工作时间都在讨论数据。
其次,就是在项目进程的整体把控上,非常顺畅。
尤其是我的合伙人寿博士,他在医药研发方面和运营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
他前期在整个流程梳理方面注入了极大的心血,保证了后期项目进行时有非常清晰的流程。
最重要的,我们对每一步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绝不牺牲质量换时间,保障每一步的质量,才能保证项目整体的顺利进行。
生物经纬:刚才您提到寿博士,他可以说是您一个非常给力的合伙人,他的加入应该说让轶诺有如虎添翼之感,当初您是如何打动他加入到您的团队呢?
江磊:其实也不应该说是打动,首先是因为他是生物学家,我做药化,互补性很强。
我们最初在同一家公司共事时,很多项目都是一起合作的。
第一次跟他(寿博士)合作就感觉他的专业能力非常强,为人也特别好。
之后当我自己想出来创业,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问他能不能一起创业,一起在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
第二点是我们俩有非常好的信任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为合伙人,除了互补性,更重要的是两人的默契和信任。
在生活中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踢足球。我是踢前锋,他是中场,我们在球场上有非常好的默契和配合。
因此,我们专业互补性强、理念一致、彼此信任、默契度高,是我们合作创业的前提。
生物经纬:我们看到轶诺药业目前的人员构成,成员学历都非常高,近40%的员工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员工占80%,85%的员工具有国际大公司背景,这么多的优秀人才是如何吸引进来的?是否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人才管理方式?
江磊:我不敢说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一个小公司的文化肯定跟创始人有很大关系,轶诺的公司文化跟我和寿博士的理念是非常相关的。
我们都认为创业很难,做新药更难,需要一个非常强的团队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因此,我和寿博士的理念非常一致,就是要以人为本,轶诺一直非常注重团队的质量和建设。
团队中很多成员都是我们曾经的同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把他们吸引过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公司内部的培训、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尽快的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从而整体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
我们也非常关注员工个人的成长,大部分员工比较年轻,对他们来说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能够在我们公司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公司对他们就更有吸引力。
寿博士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敢保证我们轶诺一定能成功,但是你们如果加入我们的团队,加入我们公司,相信你们个人的综合能力会有所提高,个人的价值也会相应提升。”
话语很实在,但是反映了我们的心声,这种文化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我们工作中,我觉得对员工应该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生物经纬:轶诺药业在2019年11月完成新一轮的融资,在这个资本寒冬背景下,轶诺是通过哪些核心竞争力打动了投资者?
江磊:首先要感谢弘晖资本对我们的持续支持,也非常感谢经纬中国对我们的信任。
说句实话,这一两年整个资本市场资金少了很多,融资环境比以前更困难,但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把项目做好了,资本的支持就会随之而来。
只要练好内功、把项目做好,总会有独具慧眼的投资者发现这块金子。
所以企业一定要把自己功夫练好,这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有机会取胜。
生物经纬:这轮融资后,轶诺药业将如何调整和布局自身的研发管线?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会有所调整吗?
江磊: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研发管线,同时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的团队。预计到明年我们还会有更多的项目走向临床。
生物经纬:很多初创型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发展困境,您认为一个公司技术实力更重要还是商业化能力更重要?您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心得吗?
江磊:我觉得这两个能力是不能分隔的,缺一不可。
做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一方面立项之初就要了解市场需求,同时要评估我们是否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就要继续发挥这一有点。
商业化能力方面我们会借助各方面的资源去加强,只有真正做到把商业化和技术做到有机结合,企业才能成功。
生物经纬:您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做新药创新,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您公司的名称有关系吗?
江磊:做创新药这件事本身非常难,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出来创业,本身就有一种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很大程度源于中国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劣势。
以前我们享受不到国外上市的新药、好药,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让中国病人用上好药、第一个用上新药,这是我们最初的使命感。
为什么使命感非常重要?
因为做新药和很多行业不太一样,我们每天可能都在经历失败。
每天在做的事就是在一大堆化合物中,不断的把不符合要求的筛掉,经历无数次失败,最后只有一个化合物成功胜出。
当前对于大多数疾病本身了解的还非常很有限,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去克服。
一个人在经历这么多失败和困难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意念在后面支持你,就很难坚持,而这个强大的精神意念就是我们的使命感。
上海轶诺药业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制药企业,公司面向中国人群高发疾病领域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以“为病人提供最大的治疗价值”为己任,坚持源头创新,立足自主研发。
公司专注疾病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节点分子,利用独特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优势,指导靶点选择、适应症遴选和治疗方案制定,以期提高了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了药物研发风险。
公司已建立了涵盖肿瘤、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和代谢性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有序的新药产品线,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顶尖药企新药研发成功经验的人才队伍。目前公司有员工33人,其中12人拥有博士学位。
轶诺药业规划并形成了符合国际研发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药研发创新体系。搭建了包括药物设计合成、体外活性评价、体内药效评价、生物信息学等核心组成的内部创新技术平台。
目前已有1个项目处于临床申报的准备阶段,另有4-5个项目处于候选化合物或药物优化阶段,2020年有望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
往期回顾
经纬人物NO.4 | 博沃生物创始人吴克:对于新冠疫苗,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经纬人物NO.3 | 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应世而生,打造最佳联合用药急先锋。
经纬人物NO.2 | 深度智耀创始人李星:勇于突破,让新药研发未来可期。
人物专访 | 世和基因联合创始人赵忞超,不畏艰难,才能冲出重围。
新闻采编:李浩、彭庶文
特别鸣谢:上海轶诺药业
本文系【生物经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欲询详情或接洽访谈请联系
13913306498 李经理 、18251985572 彭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