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纬观点 NO.2 | 漫漫抗病毒之路,如何求索?

生物经纬 生物经纬 2022-06-21



一场牵动人心的新冠疫情在春节弥漫开来,被称为2019-nCoV的病毒成功赢得举世瞩目,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


我们的抗病毒相关科学家、企业家始终坚持在研发一线,和病毒“抢”时间,正是这种上下求索、不放弃的精神,给中国大众带来无限希望。


(活动参与嘉宾)


3月5日,“漫漫抗病毒之路,如何求索?”主题沙龙上线,直播引来近200业内人士的参与和交流,现场讨论热烈。


(现场观众积极互动)


现生物经纬把活动当天嘉宾的精彩观点做以总结和梳理,没有参与的小伙伴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和嘉宾进行隔空对话。


主题分享环节



歌礼制药创始人 吴劲梓博士

分享主题:抗击2019新冠病毒国产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努力和展望


吴劲梓博士从病毒带给人类的重大危害入手,强调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性。


他提到,目前治疗新冠肺炎潜在候选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靶向抗病毒的药物、靶向宿主的药物。


重点讲解了歌礼公司已上市的丙肝病毒蛋白酶抑制剂达诺瑞韦(戈诺卫),在疫情之下,联合利托那韦治疗新冠的临床进展,由此探讨新药研发企业在抗击新冠有效药物的筛选策略和长远布局的战略。


抗病毒药物研发技术挑战较大,但目前国内药企呈现研发投入较低、创新管线布局不足的现象。


此次新冠疫情带来诸多启示和展望,国家层面需要顶层设计、企业层面需要担当和创新。


吴博提出:“希望无论疫情情况如何改变,都有药企会坚持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创新;呼吁全中国的研发机构和新药企业加强全方位的合作,整合行业资源,提高研发的组织效率,和研发执行力。”



萨其兰生物总裁 王路博士

分享主题:可编程的新型T细胞病毒疫苗平台


王路博士详细介绍了T细胞疫苗如何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的机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以此作为靶点的核心优势。


结合新冠的蔓延特征,比如“传染源来源不明、有无症状感染者,出院患者复阳情况、重症率”等临床特征,王博指出新冠疫苗研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王博讲解了T细胞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剂型设计,展示了该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工作原理,指出该平台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接种等各方面成本较低,整个系统运作能力很高,可以保证实际应用中的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已进行小鼠实验,结果显示疫苗效果良好。


部分精彩讨论环节



主持人王昌进博士:国外不断涌现出Biontech、Mederna等飞速成长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国内抗病毒研发企业距离国外还有多大差距,我们该如何快速推进项目进展,实现弯道超车?  


吴劲梓博士:中国抗病毒药物研发和国外相比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是全面落后,我们在慢性丙肝领域和国外持平,在艾滋病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此次新冠疫情我们国家和企业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不比国外差。


中国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如果没有好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我们将损失更大,因此借此疫情重视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将来我们一定能赶超全球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研发公司。


李航文博士:在疫苗研发领域,RNA疫苗是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国家科技部也将这个技术列入当前疫苗研发的行列当中。而目前全球也还没有RNA疫苗成药,只有Mederna进入到临床二期,所以相比抗病毒药物,RNA疫苗领域我们将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吴克博士:博沃生物是专门做生物疫苗的,我们认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以及药物应该同时进行,疫苗为所有人提供无差别的保护,如果万一有人疫苗效果不佳再去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从医药经济学上来讲,每当社会投资一块钱用于疫苗研发事业,整个社会得到的直接回报是44倍。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有点类似于修筑防洪堤的概念,前些天国家相关部门说要建立国家疫苗储备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主持人王昌进博士:具体一些,在国家政策方面需要哪些支持?


吴劲梓博士:无论是新药研发还是疫苗研发,监管体系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监管部门要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有应急能力。


此次新冠疫情就是突发情况,关于临床设计我们一直在和全国各地的呼吸疾病和传染病专家沟通,90%以上的专家认为,临床设计的目的是治病救人第一,临床实验第二。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在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采用随机开放,以基础疗法为对照的临床试验。如果按照正常临床试验,会设计安慰剂对照,这样可以更好的看出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我们在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非常纠结,最后听从专家意见还是设计一个开放非盲试验,我们想政府层面肯定有更多思考,我们也想和监管部门一起思考在特殊形势下,什么样临床试验可以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王路博士:前段时间瑞德西韦在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展开临床试验,但前期按照其肺部感染12天之后的患者入组,几乎是找不到符合条件的病人入组,所以我也同意吴博士的意见,在特殊时期临床设计不能太保守。美国FDA最近这些年接受一些适应性的改变,对于对照组的设置有一些松动。


吴克博士:非常同意各位的观点,相信监管机构有自身的考虑。这次疫情突发,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能去推动相关研发。


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病原体,流行机理、发病机理等等还需要进行临床研究,这就像一个马拉松赛跑一样,最先起跑的不一定最先达到终点,在这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研发没完,疫情结束了,这该怎么办?相关项目是否继续?


我们希望有一些政府层面的支持,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机理需要不同的机构深度合作和研究,才能把病毒的传播、致病机理掌握透,对于后续的药物研发才会有帮助。


透过这次的新冠疫情,可以看到中国的响应速度和研发速度应该是属于全球顶级的,我们第一时间能找到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能提出一些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思路等等,但就全球的疫情反应来讲,每个国家的能力大小是不一样。


这次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一些公共卫生能力差,应对能力差的国家,很可能会长期流行,如今全球一体化,一个地方的局部爆发都可能就会变成全球性的。经过本世纪2次和新冠病毒抗争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快速响应机制,同时也要扶持和培养一批强大的疫苗公司,不管是从技术、能力、产品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储备,我们才能比较从容的应对这样类似的局面。


主持人王昌进博士:在抗病毒方面是不是应该有战略储备,像之前的SARS,达菲虽然不管用,但至少比没有好,就这方面来请嘉宾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吴劲梓博士:从战略储备来说,我想一定是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因为这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该三个层面设计。


第一要有一个预警系统,2003年以后我们国家有一个直报系统,可以从乡村直接上报中国疾控中心。现如今我们有AI、大数据技术,我们应该复盘一下直报系统的优势、劣势,和新技术结合起来。


第二点要有应急系统,看到武汉疫情发生以后有些措手不及,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第三点是科技协同创新,各位的专家都提到需要有疫苗的储备,抗病毒药储备,下一个病毒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从SARS和新冠病毒中我们发现,病毒都有共同性,我们通过继续研究新冠病毒的新药,优化已有的药物,这是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创新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旦有了新的疫情发生,这些药很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疫苗在疫情结束后,研发会相对困难,如果提早筹划,由国家、社会基金等提供一定的研发支持,对于长期来说一定是获益的。


李航文博士:相对疫苗应急储备,我想应该更注重应急平台的建设,能够形成像流感疫苗这样的体系,每年只需要换流感病毒中的序列,就能快速生产制备。如果在疫情爆发后有这样的应急性平台,就能在短期内生产出需要的疫苗,紧急的扑灭疫情。


建设这样一个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本次疫情中如果能及时开展一期二期临床实验,尽可能争取更多的临床数据,做多一些的数据储备,成为将来应急平台上坚实的数据基础,可以加快新药研发和疫苗研发的进程。


主持人王昌进博士: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多年以来医药行业在媒体上出现过很多负面报道,希望这次疫情能让媒体行业意识到,应更多关注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今天在线的、在大年初一就开始为新冠疫情筹备研发事宜的专家们。


下面这个问题是,通过此次新冠疫情,在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及配套医疗服务方面有哪些总结和提升?


吴克博士:这依然是顶层设计的问题,我认为医疗和教育绝对不能做成一个盈利的产业。此次疫情期间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为什么在武汉的方舱医院没有任何的矛盾,大家能在一起非常和谐的跳广场舞?


因为医生和患者都很清楚地知道,此次治疗的全部费用是由国家买单,医生只需要全心全意治病,患者只需要全心全意配合。方舱医院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


吴劲梓博士:我们药企,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管是疫苗研发还是新药研发,很多都是奉献大于回报。这次疫情医患关系有很好的改善,希望疫情以后这种好的改善持续下去,医生、患者、制药企业三方和谐相处。


听众问题:新冠病毒的治疗,单抗和蛋白酶抑制剂比较疗效如何,放大到抗病毒领域如何看待这两类药物?


吴劲梓博士:目前我们看到抗体的临床数据和蛋白酶抑制剂临床数据有限,所以两者无法比较。所有的大药都是基于大量的临床数据,从机制角度说要想控制新冠病毒,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疫情,都是需要顶层设计临床试验,靶向病毒靶点,靶向人体靶点都需要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建议要继续做抗体的临床前研究,尽快拿到临床数据,同时我们要做抗病毒药的靶向研究,积累更多的抗病毒数据。新冠病毒已经演变成全球性事件,我们一定要做好协同作战的准备,把临床数据临床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


听众问题:各位专家对mRNA疫苗临床成功性概率做一个预估?


李航文博士:mRNA疫苗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最终效果仍然要在人身上要得到验证。但mRNA药物实际上是站在了siRNA药物的肩膀上,吸取了siRNA药物研发的经验教训发展起来的。所以mRNA药物走疫苗途径可能是最简单的成功路径,因为做成疫苗用量小能避免很多安全性问题。目前德国和美国在mRNA药物研发走在前面,希望这种药物能尽快取得一些成果。


听众问题:请问临床中,靶向抗病毒的药物和靶向宿主的药物应当如何选择?


吴劲梓博士:临床中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有数据来支撑。无论是靶向病毒、还是靶向宿主,或者联合用药,必须证明临床效果好、具有安全性,才是好的选择。现阶段我们呼吁把更多的临床资源留给最有希望的抗击新冠的靶向药物。



新闻采编/图文编辑:李浩、彭庶文

本文系【生物经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欲询详情或接洽访谈请联系

13913306498 李经理 、18251985572 彭经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