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纬人物NO.4 | 博沃生物创始人吴克:对于新冠疫苗,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生物经纬 生物经纬 2022-06-15


2019年末,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为遏制疫情蔓延,中国为此付出艰难的、巨大的努力。全球的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发相关新药、疫苗,但行业经验告诉我们,最终的成果需要足够的等待时间。


1月27日,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杰奥瓦克斯生物技术公司(GeoVax Labs)宣布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研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疫苗。


对于新冠疫苗,我们到底应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今天,生物经纬特别专访了武汉博沃生物创始人吴克博士,与我们分享新冠疫苗研发的那些事。


武汉博沃生物 创始人/CEO 吴克


吴克博士拥有30多年的行业经验,成功主持开发出 7个获得NMPA批准并上市的生物制品。


曾任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处长、所办副主任等职,负责开发新型疫苗、血液制品项目和GMP认证。


曾任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企业负责人,负责质量管理、生产、研发、工程维修、注册法规事务、市场和销售、进出口业务、项目基建,参与公司新业务发展、技术转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011年3月发起创办上海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创办武汉博沃,任董事、首席行政官和法人代表。




生物经纬:武汉博沃与美国杰奥瓦克斯生物在此次合作中各自承担怎样的任务?


吴克博士:在这次研发合作中,GeoVax将利用其MVA-VLP疫苗平台及专业知识,使用源自武汉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来设计和构建候选疫苗。


武汉博沃将作为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提供进一步开发支持,包括测试疫苗效力与生产,与中国公共卫生和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在获得许可后开展后续的临床研究直至未来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生物经纬: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难点在哪里?能否透露一下研发进展,是否有可以分享的重大突破?


吴克博士:这次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已有数据表明病毒的传染性强,潜伏期和治疗周期较长,甚至发现了多起康复出院者仍然携带病毒的情况,这种情况加重了医护人员的救治负担和感染风险。


对于人类来说,COVID-19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人们对于病毒的起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各方面特性并不十分明确,只能一边抗击、一边研究,而病毒在中国以外范围正在迅速传播和扩散,人们对于疫苗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


但是,新冠肺炎疫苗不会很快成功,这是由疫苗研制的客观规律和监管要求所决定的,公众必须降低对于短时间获得疫苗的期待值。


去年颁布实施的《疫苗管理法》堪称“史上最严”,体现在四个方面: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政府和企业从研制管理、生产准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流通和配送管理等各个方面实施全面严格管理。


《疫苗管理法》在最大限度保护应用人群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对新疫苗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研发时间是必须的保证。


同时,疫苗研制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它的长周期性。


疫情爆发后,全球科学家迅速反应,已有中、美、英、澳等多个国家数十家企业和机构投入紧张的疫苗研制工作。


目前,有的机构已经完成了原型疫苗的制备,在动物体内检测到了抗体的产生,为疫苗的成功带来了希望。


客观地说,后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话说,至少还要等待18个月才有希望看到疫苗成功。


因此,目前而言,防范隔离仍是关键,短期内不要对疫苗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生物经纬:博沃目前开展的疫苗研发是通过MVA-VLP疫苗平台研发,这个技术平台有什么优势?


吴克博士:目前常见的疫苗制备技术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目前武汉博沃与美国GeoVax Labs的合作利是用MVA-VLP平台进行候选疫苗的设计和构建,属于重组载体疫苗的范畴。


重组载体疫苗是将可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基因重组进载体,通过载体携带目的基因进入体内进行表达,抗原经过加工处理可以更好的提呈并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


重组载体疫苗有多种在研载体,但以腺病毒、痘病毒为代表的病毒载体占较多比例。重组载体疫苗的开发策略类似基因治疗,借助成熟的载体系统,可以快速响应进入构建和评价阶段。


具体来说,MVA-VLP属于病毒载体平台的一种,MVA属于痘病毒。


痘病毒作为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是安全,举例来说,除特别人群外,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都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因为在这之前天花已经在全世界灭绝,这就意味着人体内没有预存对应的痘病毒抗体,这样采用痘病毒载体的疫苗就不会产生免疫应答。


而其他常见病毒载体,因人体内有预存抗体,采用这些病毒载体的疫苗接种到人体之后,预存抗体会中和这些疫苗,使得免疫效果产生折扣。另外痘病毒在欧洲有50年的安全使用史,也即意味着这个痘病毒载体是非常安全的。


第二点是接种方便,痘病毒疫苗只需要做单针次接种,就能够达到免疫效果。动物研究表明,痘病毒作为载体对于新发疾病和烈性疾病,试验中表现出非常好的保护效果,单次接种能达到100%的保护率。


如果以MVA-VLP疫苗平台研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预期会有一个非常好的保护效果。而像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都是需要多次接种,存在使用不便以及接种中断后产生脱落的风险。


第三是良好的稳定性,痘病毒疫苗以冻干和液体的制剂形式都能实现长期稳定的贮存。痘病毒本身对温度不敏感,便于运输和保存,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常温状态下疫苗不容易失活,能够保障很好的使用效果。


生物经纬:了解到博沃在疫苗研发方面,很早就锁定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领域,甚至早有“用于预防新发型疾病疫苗”的立项,这种设计初衷是什么呢?是否积累了一些前期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此次新冠的疫苗研发?


吴克博士:博沃生物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新型高端人用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寄希望于通过对科学前沿成果的深刻理解和先进技术的应用,针对全球流行病传播和控制的特点,开发和提供具有高成长、高门槛特点的蓝海品种。


为此,博沃在细菌、病毒疫苗方面都有布局,特别是将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的预防性疫苗作为研发重点。


我们认识到,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世界各地的人员和物资的交流日趋频繁,加之气候变暖、环境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和开发滩涂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过去局部流行的疾病逐步蔓延开,甚至成为世界性的瘟疫(如艾滋病、登革热)。


世界各国不再能“独善其身”,必须为下一次疫情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


传统技术研制疫苗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和趋势,所以博沃立足于病毒载体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新型平台,对于新发疾病和突发疾病可以快速响应、快速研发,力争在与疫情抗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前期成果方面可以这么理解,新冠病毒也是一个病毒,针对它的疫苗也可以用我们现在的一些手段和思路进行研发,理论上是能够研制出来,同时以往的疫苗研发经验能够运用到此次研发当中,加速疫苗的研发。


不同之处在于,新冠病毒属于全新的病毒,对于它的各种特性还不清楚。比如该病毒的流行机理,包括传播的机制、潜伏期、带毒情况,甚至一些保护性抗原是什么,目前还存在争议。


所有这些只有在未来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后,才能有更详尽的数据,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生物经纬: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加紧新冠的新药研发,其中瑞得西韦是目前业内认可的“潜在”对抗新冠有效果的药物之一,还有泰国的“鸡尾酒疗法”,包括现阶段的“老药新用”情况(如洛匹那韦、磷酸氯喹),在临床端都展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您如何看待这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的用药现象?


吴克博士:瑞德西韦是国际医界同行对新冠病毒急症治疗中的一个孤例,但堪称优秀的一个应急治疗病例,也是在研、未批准使用药物应急用于拯救病人生命临床使用的典范。


目前经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介绍,总计拟入组761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展开。


另据媒体报道,WHO来华考察团的报告显示“瑞德西韦可能是目前唯一可能抗击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


曼谷的Rajavithi 医院通过将抗流感药物 oseltamivir 和 HIV 药物 lopinavir 和 ritonavir 结合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药物混合物,已用于六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鸡尾酒疗法”创始人何大一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泰国治疗新冠肺炎的“鸡尾酒疗法”只是个例,没有证据能证明患者是在药物帮助下康复的。


他认为用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治疗新冠肺炎,在短期内是合适的,但是长远来看,还是需要研发出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


所谓“老药新用”就是通过基础、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增加”既有药物的适应症,这次是在新发疾病应急治疗上的自然、无奈的选择。


2月21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团队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了新冠病毒治疗的药物研究结果。


团队回顾性分析了1月20日至2月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34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后,未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具有改善症状或缩短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作用,认为其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确认。


综上来看,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情况下依然要科学合理用药,一切为患者康复着想,一切为了控制疫情出发。


采用客观指标分析,避免对用药结果的解释带入偏倚,也要避免媒体的炒作影响公众甚至是决策者的判断。


生物经纬: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加强了中医治疗的介入,中医治未病理念和疫苗预防疾病作用有着相似之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克博士:首先谈一下中医“治未病”的出处。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因此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


1)中医治未病是治疗“疾病”之“疾”(小恙),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症状未出现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说是有“小毛病”阶段。


2)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腑,治未病之脏腑。这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的,即不能追着病治,要迎着病治,不能只是治疗病灶的脏腑,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脏腑。《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也就是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所以中医“治未病”属于治疗疾病的范畴,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是一个概念。


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加强了中医治疗。其中对早期轻症患者的介入,属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范畴。


对无症状者服用汤药属于“治未病”的有“疾”无“病”范畴,总的来讲与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不同。


对付新冠病毒肺炎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临床治疗、公共卫生等现代医学手段外,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还拥有两个“独门利器“: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传统的中医药个性化补充综合治疗手段。


我们也期待着祖国传统医学能够在抗击新冠疫情、保护国民健康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物经纬:对于突发的新型病毒带来的疫情,新药研发、疫苗研发可能很难跟上疫情的发展脚步,可能在进入临床阶段的时候,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推进新药研发、或疫苗研发的进展呢?


吴克博士:在最近几年里,SARS、H1N1、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导致的疾病相继爆发,这使全球疫苗销售额有所增长,但相关疾病的疫苗研制和上市却往往是滞后的。


作为监管最为严格的特殊药品,疫苗的行业门槛不可谓不高。即使某一个大学、公立机构设计并测试出一种有前途的疫苗,也必须有企业来承接和制造可用于人体的疫苗产品。


人体临床试验需要三个研究阶段,整体完成一般需要 5-10 年。


同时,因为疫苗用于预防疾病,有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所以在上市前的人体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审批都极为耗时和谨慎。


即使进入市场也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一些潜在问题可能在疫苗上市后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疫苗研发企业已经在多次紧急响应疫情的过程承担了自身的损失。


比如2009 年,流感大流行并没有像预期般严重,众多国家拒绝购买已经订购的流感疫苗。


2014 年,众多制药公司参与了埃博拉疫苗研发,但是大多数疫苗仍然处于准备进入试验的阶段之时疫情已经被控制,默克为埃博拉研发的疫苗直到2019年才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这样的“前车之鉴”让人印象深刻。


当下一次疫情爆发时,谁来响应号召?谁来承担巨大的投入与巨大的失败风险之间?


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应该建立一个健康的机制,由政府、慈善基金等社会力量作为一种公益事业投入,使企业能够在避免运营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安心地投入研究,这对未来疾病爆发应对措施的成功至关重要。


此次新冠疫情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万亿元,而且已经是本世纪第二次由于冠状病毒暴发而导致的重创,我们呼吁全社会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一定要支持疫苗研发企业活下去、走下去。


按照工程院王辰院士的观点,COVID-19很可能会长期持续存在,疫苗无疑是根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措施。


不管今后疫情如何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把新冠疫苗开发出来,国家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采购疫苗作为战略储备物资,防患于未然,企业也可以借此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为迎接新的未知的疾病挑战做好准备。



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博沃)2012年成立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人用疫苗研发、制造与市场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疫苗科研及产业化团队,核心成员多次入选“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


公司已获得“湖北省新型疫苗与重组蛋白工程实验室”、“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市瞪羚企业”等资质或荣誉,是发展中国家疫苗企业联盟(DCVMN)的成员。


公司致力于重量级新型疫苗的开发与产业化,力争为中国和全球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疫苗产品。




往期回顾

经纬人物NO.3 | 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应世而生,打造最佳联合用药急先锋。

经纬人物NO.2 | 深度智耀创始人李星:勇于突破,让新药研发未来可期。

人物专访 | 世和基因联合创始人赵忞超,不畏艰难,才能冲出重围。


新闻采编/图文编辑:李浩、彭庶文

特别鸣谢:武汉博沃生物

本文系【生物经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欲询详情或接洽访谈请联系

13913306498 李经理 、18251985572 彭经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