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王挺斌:《战国秦汉简帛古书训释研究》
王挺斌特聘副研究员著作
《战国秦汉简帛古书训释研究》
近日出版
《战国秦汉简帛古书训释研究》
王挺斌 著
国家社科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6月版
ISBN 978-7-5227-0229-2
定价:118.00元
作者简介
王挺斌,1989年生,浙江宁波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中国文字学会、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曾在《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出土文献》《中国文字研究》《简帛》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现任职于浙江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深化简帛古书的词义训释理论,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条例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考释简帛古书中的一些疑难字词。目前战国秦汉简帛古书日益增多,深入探讨简帛古书的词义训释理论,加强古文字学与训诂学的互动,是整个简帛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古文字考释“精密化”的题中之义。全书一共五章。
第一章《据形索义》,分“本义”与“讹误”两个小节。
简帛古书疑难字词的训释,首先是考察汉字的“形”。一方面,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点,考察汉字早期形体可以探知汉字本义及其引申义,从而训释简帛古书中的疑难字词。另一方面,有些汉字形近易混,需要辨析形体以训释简帛古书中的疑难字词。辨析形体以训释简帛古书中的疑难字词时,还需要注意讹误的时代性、复杂性等问题。本章附有训释实践。
第二章《因声求义》,分“假借”“同源”“方言”三个小节。
本章由汉字的“音”入手,探究简帛古书的训释方法。首先要引起重视的是讲通假或破假借。在讲通假或破假借时,应要注意“音理、实例、书证”三方面的条件,还要讲究音理、重视书证、少用冷字、务求平实等。讲通假或破假借时,可能会涉及同源问题;利用词汇之间的同源关系对训释简帛古书是有重要意义的。另外,利用方言材料以训释简帛古书疑难字词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本章附有训释实践。
第三章《语法与对读》,分“语法”“对读”两个小节。
语法在词义训释上最为关键的作用,实际上是语法位置对词义的提示作用。一般说来,语法位置相同,用法及意义可能也相同或相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承认某些词的合法性,不能认为古书中没有的词就不能存在。利用语法位置的相同性来训释简帛古书,其实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对读文献。寻找对读文献是训释工作中最重要的步骤,合适的对读文献是训释过程中最关键的证据。
第四章《古义的整理与研究》,分“钩沉古义”“救活僻义”“慎用古注”三个小节,最后是“小结”。
钩沉汉字古义对训释简帛古书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宾”“刃”“戒”“渝”(包括“逾/踰”)、“产”“冶”“诣”“及”“斩”(包括“伐”)、“二”“反”“复”“久”“威”“埱”“咸”“寻”十七个汉字的古义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探究古义的由来,并附简帛古书例证。字典辞书中所存的汉字古义需要考辨,有些冷僻义可以救活。我们对“㝤”“笘”“搣”“茬”“攸”“匴”“亚”“
第五章《余论》,分“训释标准”“两可与阙疑”“简帛古书训释的内在差异”“简帛古书训释与传世古书训释的差异”四个小节,最后附上《简帛古书书写文例举隅》。
本章主要是理论探讨。首先,简帛古书的训释可以从结果与过程两方面去检验。谈引申,应重视“平行例证”,尽量以训诂学上的“比较互证”与词汇学上的“同步引申/平行引申”等理论作为导向。如果要讲通假或讹误,就需要在音理或字理、通假或讹误实例、辞例书证三方面尽可能地举出较为直接的证据。其次,简帛古书的训释有时会陷入两可的境地,如果语境的作用力不强,那么我们对它的训释肯定会存在两可的情况,客观上造成歧义甚至多义现象。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阙疑。再次,简帛古书包括战国简帛古书与秦汉简帛古书两大材料,它们在训释上略有差异:第一,战国简帛古书的通假情况相对复杂;第二,秦汉简帛古书的讹误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最后,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虽然都是古书,但训释上也略有差异:一方面,训释简帛古书可以根据该字在其他材料中的惯常用法,但传世古书的用字情况复杂得多;另一方面,简帛古书中的“反印文”现象、改字问题等又有异于传世古书之处。
文章转载自 “中社兰台”微信公众号
编辑 | 沈锴丽
审核 | 边田钢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