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是擷英 | 盧鷺:“熟”有衰老義的來源与成因*

卢鹭 ZJU古典文献学专业 2023-04-27


提要  “熟”最早在漢譯佛經中出現了“衰老”義,可以構成“根熟”“老熟”等一系列雙音詞或短語。這種用法不見於前代中土文獻,可能是從梵文√pac詞根的衍生詞中移植(semantic transfer)而來。本文將漢譯佛經與梵文、巴利文的平行文本進行對勘,通過比較衰老義“熟”在譯經與一般中土文獻中的用例分布,對這一詞義移植現象的發生和鞏固過程進行了描寫和討論。


關鍵詞  熟  根熟  漢譯佛經  梵漢對勘  詞義移植


“熟”在漢譯佛經中有一個特殊的含義,即指人的衰老①,例如:


(1) 我今極老,諸根衰熟,壽過垂訖,年滿八十,不復能起。(東晋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三十一《大品賴吒惒羅經》,1/627a)


(2) 汝今迦葉年老形熟,無復有少壯意,長老身無所堪任,漸漸衰耗,盛意已盡更不與。(苻秦僧伽跋澄等譯《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4/142a)


“熟”的衰老義不見於前代中土文獻,究其來源,可能是受到譯經源頭語的影響,在翻譯中發生了詞義的“移植”。



一 “熟”表衰老義的來源

“熟”古字作“孰”,《説文•部》認爲其本義是食物煮熟:“,食飪也。从丮,。《易》曰:‘孰餁。’”其古文字爲从亯、从丮的會意字,表示祭享時進獻熟物。“熟”從食物煮熟義引申指植物果實、種子等長成,但在佛經傳入中國以前,“熟”並未引申出形容人年老的用法。食物煮熟、植物長成用“熟”,人年齡大用“老”,二者的界限比較分明:


(3)物生也,色青;其也,色黄。人之少也,髮黑;其也,髪白。黄爲物熟驗,白爲人老效。物黄,人雖灌溉壅養,終不能青;髪白,雖吞藥養性,終不能黑。黑青不可復還,老衰安可復却?黄之與白,猶肉腥炙之燋,魚鮮煮之也。燋不可復令腥,不可復令鮮。鮮腥猶少壮,燋熟衰老也。(《論衡·道虛》)


東漢後期,“熟”産生了一種特殊的用法——專指人的衰老、垂死,始見於漢譯佛經,且最早的可靠譯經者安世高就已經開始使用:


(4)老相爲何等?爲轉,是爲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東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卷上,15/175a)


(5)老,賢者!苦。老爲何等?所各各疲疲人,其爲是老、皺、白力動、以老、僂拄杖、鬢髮墮、黑子生、變變、根已、身欲壞、色已轉、老已壽,是名爲老。(東漢安世高譯《四諦經》,1/814c)


“熟”如何能表示年老體衰義?究其源,大概是受到譯經源頭語的影響。梵文有動詞詞根“√pac”(煮;成熟),可以構成形容詞pakva、pāka等。以pakva爲例,它有多種義項,可以表示食物被烹飪、加熱到可以食用,也可以表示植物果實的成熟,還能表示事物發展完善,它們與漢語“熟”的三種主要義項可以相互對應,因此,譯師們多用“熟”來與之對譯。


但“pakva”還有一種義項,是“熟”在佛經傳入以前不具備的,即指人的“衰老、腐朽、損壞、瀕死”。Sanskrit-Wörterbuch(《梵德辭典》)在該義項下的引例之一是“pakvānāṃ hi vadhe sūta vajrāyante tṛṇāny api”。該例出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德羅納篇》。其中“pakvānāṃ”即是“pakva”的複數屬格形式。《摩訶婆羅多》的英譯本將這句話譯成:“O horseman. For dry twigs and old men, a blade of grass can be as deadly as a lightning bolt.”(御者啊,對於枯枝和老人來説,一片草葉也會像金剛杵一樣致命。)英譯本把“pakva”理解爲“枯朽、衰老者”,和辭典引例一致。但是,中譯本《摩訶婆羅多》把這句話翻譯成:“御者啊,要殺死業果成熟的人,連稻草也會變成金剛杵。”即把“pakva”理解爲“成熟者”,特指業果成熟的人。中英譯本的差異也體現了譯者對“pakva”兩種義項的不同選擇。


由於佛經翻譯者用“熟”對譯“pakva/pāka”,使得“熟”在佛經中也有了“衰老,損壞,接近死亡”的意義,朱冠明(2008)把這種受佛經翻譯影響而産生的新義稱爲“移植”:“所謂‘移植’(semantic/functional transfer),是指譯師在把佛經原典語梵文(源頭語)翻譯成漢語(目標語)的過程中存在的這樣一種現象:假定某個梵文詞S有兩個義項Sa、Sb,漢語詞C有義項Ca,且Sa=Ca,那麼譯師在翻譯中由於類推心理機制的作用,可能會把Sb强加給漢語詞C,導致C産生一個新的義項Cb(=Sb),Cb與Ca之間不一定有引申關係,且Cb在譯經中有較多的用例,這個過程我們便認爲發生了語義(包括用法)移植。”


將“熟”與“pakva”的各義項進行對比(見表1),可見二者在義項A-C上都有對等關係,由於類推機制的作用,“pakva”的義項D被移植到“熟”上,形成了義項d:



pakva被對譯爲“熟”的例子可以在《法句經》的幾種平行文本中找到印證:


(6)所謂老者,不必年耆;形髮白,惷愚而已;謂懷諦法,順調慈仁,明遠清潔,是爲長老。(三國吴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卷下,4/568c)


“形熟”即身體衰老。《法句經》中的偈頌“所謂老者,不必年耆;形熟髪白,惷愚而已”,在梵語、巴利語、犍陀羅語各本中都能找到與之平行的段落:



梵、巴、犍陀羅語本的大意是:“成爲長老的人,不是因爲頭髮白,如果只是年紀老,這被稱爲愚蠢的老。”用來表達“(年紀)老”的詞是梵文pakva加上前綴“pari-”,在巴利語、犍陀羅語本中對應的詞也都來自梵文的“pari-pakva”,它在《法句經》中即被對譯爲“熟”。


二 “熟”表衰老義的

鞏固與擴散


2.1 常用佛教術語

“根熟”(indriyānaṃ paripāka)


漢譯佛經中表衰老義的“熟”,最普遍的用例是與“根”(indriya)連用,組成雙音詞“根熟”或相關的短語、句子。“根熟”是佛教中的常見概念,在巴利文藏經中對應於短語“indriyānaṃ paripāka”。“根”是梵語“indriya”的意譯:“通常指器官、機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語中,‘根’一詞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熟”則是“pāka”加上前綴“pari-”的意譯。“indriyānaṃ paripāka”(根熟)即是人體各種器官機能的老化、衰退,它在巴利文藏經中是一組固定搭配,多次重複出現,是衰老的一系列表徵之一。


前文例(5)所舉安世高譯《四諦經》有兩個平行文本:漢譯《分别聖諦經》與巴利文Saccavibhaṅga-sutta,可以相互對照:


(7)老,賢者!苦。老爲何等?所各各疲疲人,其爲是老、皺、白力動、以老、僂拄杖、鬢髮墮、黑子生、變變、根已熟、身欲壞、色已轉、老已壽,是名爲老。(東漢安世高譯《四諦經》,1/814c)


(8)諸賢!説老苦者,此説何因?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爲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脚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顔色醜惡,是名爲老。(東晋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七《分别聖諦經》,1/467c)



《四諦經》“根已熟”、《分别聖諦經》“諸根毀熟”對應於巴利本Saccavibhaṅga-suttaṃ中的“indriyānaṃ paripāko”。


相似的例子還有巴利文Vibhaṅga-sutta及其漢譯平行本《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放牛品》:



其中的“indriyānaṃ paripāko”在漢譯平行文本對應於“諸根純熟”:


(9)彼云何爲老?所謂彼彼眾生,於此身分,齒落髮白,氣力劣竭,諸根純熟,壽命日衰,無復本識,是謂爲老。(苻秦曇摩難提譯《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放牛品》第四十九,2/797c)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衰老的表徵在不同的漢譯版本中有所增減,但“根熟”這一概念始終穩定地出現。在佛經文獻用例中,它既可以具體指“諸根衰退”,也可以用來指代整體性的“衰老”。


具體指“諸根衰退”的用例常與其他衰老的特徵並列:


(10)年長之後,諸根竝熟首白齒隕,內外虛耗,存之心悲,轉成重病,四大欲離,節節皆痛,坐臥須人,醫來加惱。(三國吴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三,3/16a)


(11)云何色患?若見彼姝,而於後時,極大衰老,頭白齒落,背僂脚戾,拄杖而行,盛壯日衰,壽命垂盡,身體震動,諸根毀熟,於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滅生患耶?(東晋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二十五《苦陰經》,1/585c)


(12)老者,謂人根熟形變、髮白齒落、筋緩皮皺、僂步拄杖。(失譯《阿那律八念經》,1/836b)


指代“衰老”整體的用例亦多見,常構成四字詞“年耆根熟”:


(13)古昔諸王,盛年之時,恣受五欲,至於根熟,然後方捨國邑樂具,出家學道,此未足奇。(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3/637c)


(14)爾時,尊者阿私陀仙爲王説已,作是思惟:“今此童子,幾時出家,得成佛道,轉於最上勝妙法輪?”彼作如是思惟之時,自心生智,即能知見,從今已去三十五年,此之童子,必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無上最勝法輪。時彼仙人,因此繫念思惟之時,復自見己諸根純熟,覆自呵責,如是歎言:“嗚呼嗚呼!我今在於如是童子法教之外,不值此時。”(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十,3/697a)


(15)云何老衰?或有一人,年耆根熟,壽過垂訖,彼作是念:“我年耆根熟,壽過埀訖,我實有欲,不能行欲,我今寧可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東晋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三十一《大品賴吒惒羅經》,1/626a)


(16)爾時,有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五,2/33a)


(17)時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諸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四十二,2/310a)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pakva/pāka”既可以表示“圓滿成熟”,也可以表示“衰老損壞”,所以“根熟”也有這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指根性、善根等修煉成熟;二指身體衰老。前者亦常見於佛經文獻,如:


(18)若有未生、已生眾生根未淳熟,以神通力令根熟已,乃爲説法。(元魏般若流支譯《奮迅王問經》卷上,1/940c)


(19)爾時,世尊觀彼幻師及王舍城諸眾生等,根熟時至,爲成熟故,默然受請。(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八十五,11/486c)


《漢語大詞典》收録了“根熟”詞條,但僅作了“根性圓熟”一個解釋,所用引例爲南朝梁武帝《答皇太子請御講敕》:“年耆根熟,氣力衰耗。荷此黼扆,有踰重負。日中或得一食,或不得食,周旦吐握,未足爲勞,楚君旰食,方今非切。”這一引例值得商榷。“年耆根熟”是指身體的衰老,與“根性圓熟”無涉。梁武帝《答皇太子请御讲敕》中的“年耆根熟”一詞沿用自佛經,最早見於東漢譯出的《中本起經》:


(20)迦葉白佛:“我前事火,晝夜不懈,勤苦積年,好術弟子,凡有五百人,精銳燃火,不避寒暑,年耆根熟,永無髣髴,先人傳惑,以授後生,自稱是道,唐苦無報。今得佛教,洗浣心垢,已得羅漢。”(東漢曇果、康孟詳譯《中本起經》,4/152b)


例(20)敘述了迦葉早年修習拜火教,至老而無所得,直到開始修習佛教,才證得阿羅漢果。後文有偈頌總結爲“若人壽百歲,奉火修異術,不如尊正諦,其明照一切。”(4/152c)可見,“年耆”與“根熟”是同義並列,《漢語大詞典》引例指的是身體上的衰老,並非“根性圓熟”。


2.2 其他表衰老義的詞

被對譯爲“熟”


由於佛教中屢次用“根熟”指代衰老,“熟”被移植了“衰老”一義。隨着這一詞義移植的完成,譯經源頭語中另一些表“衰老”義却沒有“煮熟、成熟”義的詞語也被譯作了“熟”。茲舉數例説明。


2.2.1 名詞“jīrṇatā”譯爲“熟”


名詞“jīrṇatā”(衰老,老年)來自梵文動詞詞根“√jṝ”(Monier-Williams,2008:625)。“√jṝ”是表示衰老的常用詞根,但它一般不用來表示“煮熟、成熟”等義。儘管如此,“jīrṇatā”在佛經中也被譯爲“熟”:


(21)云何爲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爲老。(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十二,2/85b)


(22) 云何爲老?謂髮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爲老。(唐玄奘譯《緣起經》,2/547c)


這兩段經文是同經異譯,在梵文本佛經中可以找到對應較爲工整的平行段落。在兩個傳世的梵文本Pratītya-samutpādādi-vibhaṅganirdeśa-sūtram和Ādi-sūtra當中,能夠和漢譯“根熟”(《雜阿含經》)、“衰熟”(《緣起經》)相對應的梵語詞都是“jīrṇatā”:



梵文本經文列舉了一系列衰老的表徵,其中包括了jīrṇatā和indriyāṇāṃ paripāka。indriyāṇāṃ paripāka即是上文討論的“諸根衰退”,《雜阿含經》將它譯爲“闇鈍垂熟”、《緣起經》則譯爲“諸根耄熟”。但另一詞“jīrṇatā”祇有衰老義,沒有成熟義,却也被譯作了“根熟”(《雜阿含經》)、“衰熟”(《緣起經》),這説明此時“衰老”義已經被移植到漢語的“熟”上,譯經者並不是因爲pakva/pāka的多義性而發生誤譯,而是直接把漢語的“熟”作爲一個表衰老義的詞來使用。


2.2.2 動詞“jīyati/jīryate”譯爲“熟”


《雜阿含經》(2/101a)用動詞“熟”表示世間事物的衰老。對勘其在巴利文本Vipassī-sutta、梵文本Abhisaṃbodhanaparivarto-dvāviṃśaḥ當中的平行段落,“熟”對應的動詞是巴利文的“jīyati”、梵文的“jīryate”,二者都來自“√jṝ”詞根:


(23) 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十五,2/101a)



2.2.3 表衰老義的形容詞譯爲“熟”


巴利文大藏經中有一組經常並列用來表示衰老義的詞:jiṇṇo vuddho mahallako addhagato vayo-anuppatto,它們一般都不用來表示煮熟、成熟義,而漢譯《雜阿含經》和《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仍使用了習語“年耆根熟”或同義並列的“年老、形熟、長老”來翻譯:



(24)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説教誡。”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説教誡,唯願世尊爲我略説教誡……”(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十三,2/89c-90a)


(25)又世尊言:“於中,摩羅童子!餘比丘當何所爲?年在幼少,出家未久,學道日淺,來入此法,亦復未久。云何,汝今年老、形熟、長老,欲與我速疾求教戒,説是語,其義云何?”(苻秦僧伽跋澄等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六,28/770c)


2.3 “熟”構成衰老義的雙音詞


“熟”表示衰老義的穩固和擴散,還表現爲它經常與近義詞搭配,構成並列關係的雙音節詞,形容人年老體衰。如前文已舉出的“衰熟”“毀熟”,又有“耄熟”:


(26)生緣老死者,云何爲老?謂髮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爲老。(唐玄奘《緣起經》,2/547c-548a)


(27)嬰孩位者,謂乃至未能遊行嬉戲;童子位者,謂能爲彼事;少年位者,謂能受用欲塵乃至三十;中年位者,謂從此位乃至五十;老年位者,謂從此位乃至七十;從此以上名耄熟位。(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二,30/289a)


例(27)《瑜伽師地論》把人的年齡劃分爲六個“位”,三十到五十歲稱爲“中年位”,五十到七十歲稱爲“老年位”,七十歲以上則爲“耄熟位”。《玄應音義》對此處“耄熟”有釋義:“古文、耄二形,今作,同。莫報反。《禮記》:八十曰耄。鄭玄曰:耄,惽也。亦亂也,忘也。老熟即惽亂多忘也。”“耄熟”在中土文獻亦偶有用例:


(28)謙益衰殘耄熟,不敢復抵掌史事。(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十四《建文年譜序》)


又如“老熟”、“熟老”:


(29)如斯老人,若年少時,在舍衛城中,應爲第一長者……如今老熟,亦不能聚財,不能精勤,亦不得上人法。(失譯附秦録《别譯雜阿含經》卷五,2/403a-b)


(30)諸老熟所及,衰邁摩訶羅,彼臨命終時,虛言住後有。諸老熟所及,衰邁摩訶羅,妄吞羅漢供,速墮於地獄。(唐玄奘譯《大寶積經》卷四十三,11/254a)


(31)是時長者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值佛遊化,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見其熟老,不爲攝受;如是遍至五百羅漢,悉不肯度。(宋紹德、慧詢等譯《菩薩本生鬘論》卷四,3/344a)


(32)謂彼愚夫,固守其財,猶如僮僕,奉事其主……然後而與,或爲熟老,病苦纏綿,漸逼死門,然後而與,如是等類,皆不名施。(宋日稱等譯《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七,32/731c)


在類似的並列結構雙音詞中,“老熟”用例較多。“老熟”在中土文獻的用法與佛經有所不同。中土文獻的“老熟”一般指熟悉、老練,這應當是漢語本身的引申結果:“老”由年齡大引申爲經驗豐富、辦事熟練,如《太平經》卷五十三:“老者,乃謂耆舊,於道德也。”“熟”由食物烹飪加工到可以食用,引申爲對事情熟悉、富有經驗,如《呂氏春秋·重己》:“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則其至不可禁矣。此論不可不。”二者屬於同義並列,構成雙音詞“老熟”的用例如:


(33)承旨非古官。始,唐以文學士備顧問,出入侍從,因時謀議,納諌諍,署以翰林,遂號内相,惟承旨尊爲東閣第一人,誠以其人老孰故常,練達當世之務,凡天子機命、内外宻奏、朝廷有大議、擬廢置,不時豫他人者,承旨得専受專對,而安危成敗之決在焉。(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


(34)賊不老,猶或有悔心,猶或不巧於盜,猶或易撲捉;惟是他老熟於盜,生不回心,死不悔禍,善爲淫詞詭術以欺天下,後世任是聰明伶俐的人都被他瞞過。(清顔元《習齋四存編·存人編》卷三《明太祖高皇帝釋迦佛贊解》)


“熟悉、老練”義的“老熟”還保存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録江蘇吴江盛澤一帶吴語有“老熟”,指老練,廣東汕頭一帶閩語有“假老熟”指不懂裝懂;“熟悉、老練”義再引申帶上負面的感情色彩,又可以指“陳舊、過時”,如徐州方言有“老熟套子”,指陳舊的一套


衰老義的“老熟”不多見於一般中土文獻,但是在明代《型世言》有較爲集中的用例,共計四次:


(35)到十四歲時,他祖母年高,漸成老熟。山縣裏沒甚名醫,百計尋得藥來,如石投水,竟是沒效。(《型世言》第四回)


(36)到後邊,也一日好一日,把一個不起的老熟病,仍舊强健起來。(《型世言》第四回)


(37)當日有一個秋尼徒弟管淨梵,與妙智年紀相當,被秋尼吃醋,管得緊,兩個有心沒相,虧得秋尼老熟病死,淨梵得接腳,與妙智相往。(《型世言》第二十九回)


(38)可可天啟七年,這一年初夏百忙裏,阮大母親溫氏病了個老熟。(《型世言》第三十三回)


《型世言》中衰老義的“老熟”的使用頻率高於一般中土文獻,可能是受到了它的佛教思想背景影響。學者對《型世言》中的“老熟”作過注釋和討論,如《型世言評注》將“老熟”解釋爲:“老年人體弱多病,下文有‘老熟病’之語。”邵丹(2002)對此提出商榷:“‘百計尋得藥來,如石投水,竟是沒效’、‘一個不起的老熟病”、“老熟病死’,可見它不是指一般的‘體弱多病’,而是指很難醫治的‘沉屙、頑疾或不治之症’,所以……‘老熟’還可以做狀語修飾‘病’。”《明清吴語詞典》收有“老熟”,引例亦來自《型世言》,釋義是“因年老而衰弱以至自然死亡”。


歸結起來,《型世言》中“老熟”的用例都有如下兩個特點:一,被認爲是一種疾病,且事態沉重,不易醫治;二,主要成因是年齡大,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明確的病因。


以“熟”來形容病,亦不多見於中土文獻,但能在佛教文獻中找到用例:


(39)其病見前,諸根,身得疾病,命轉向盡,骨肉消減,已失安隱,得大困疾,懊惱叵言,體適困極,水漿不下,醫藥不治,神呪不行,假使解除,無所復益。(西晋竺法護譯《生經》卷二《迦旃延無常經第十七》,3/82c)


(40)阿難,譬如丈夫身有癩病,諸根純,而彼支節及非節處,有八萬四千瘡,瘡門有八萬四千蛆蟲,悉如針鋒,兩頭有口。(隋闍那崛多譯《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九,21/833c)


此二例的“熟”仍然是與“根”搭配。“根熟”泛指一般的“諸根損壞”,被用來形容人病重的狀態。《型世言》沿用了佛經中“熟”的老病垂死義,同時又産生了翻譯佛經中未見的用法,如“病了個老熟”,將“老熟”作爲形容病重瀕死的程度補語,是衰老義的“熟”在漢語中的新變。明代文獻另有一例用“熟”形容病的程度重、瀕臨死亡,可資參照:


(41)將此問仲淹病:時亦有人看仲淹否?仲淹亦能看渠否?於此句中,若仲淹罔措不薦,則病熟命光遷謝之時,敢保至愛的代你不得在。(明釋真可《紫栢老人集》卷十二,X73/345a)



三 小結

“熟”的“衰老”義,很容易被理解爲是“熟”的一個引申義,即由食物煮熟、植物果實種子成熟引申爲人的年齡大,但觀察其用例分布,衰老義的“熟”最早出現在漢譯佛經中,出現的頻率也大大高於中土文獻。朱冠明(2008)論述“移植與引申的區別”,也分析過這種情況:“新義與原義間並沒有太大的跳躍性,説新義是在原義基礎上的自然引申也完全符合邏輯”,但從文獻用例的分布來看,某種新義“最初出現在譯經中,後來也主要在譯經中使用,頻率遠遠高於中土文獻,這種情況基本也可以斷定是移植的結果”。㉝


梵文“√pac”詞根的衍生詞將“衰老”一義移植到漢語的“熟”,通過大量的用例,尤其是“根熟”概念的流行,它逐漸在譯經語言中成爲一個穩定的義項,進而影響了其他表衰老義的詞的翻譯。但在中土文獻中,用“熟”表示衰老垂死的用例較少,且其中大多帶有佛教背景——或是作者篤信佛教,如前文所舉南朝梁武帝、明代釋真可、清代錢謙益等,或是內容帶有比較明顯的宗教色彩,如明代《型世言》等,用例基本局限在受佛教影響的語言社團之內。可以看出,“熟”的衰老義是由於佛經翻譯而産生、鞏固的。




注释 | 上下滑动阅览


* 拙文曾於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十届“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後發表於《語言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承方一新師、汪維輝老師及《語言研究》匿名審稿專家提出寶貴修改意見,謹致謝忱。文中不當之處,責任盡在作者。較之先前發表的版本,文章部分內容有調整修訂。

①已有學者指出佛經中“熟”這一用法,可參見:李維琦:《佛經詞語匯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86頁;俞理明、顧滿林:《東漢佛道文獻詞彙新質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312頁。

②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改爲“从”。

③季旭昇:《説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195-196頁。

④Otto Böhtlingk, Rudolph Roth. Sanskrit-Wörterbuch, Egger, 1865, vol.4, pp.343.

⑤Mahābhārata: Volume One. Droṇa. Book Seve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109.

⑥[印]毗耶娑:《摩訶婆羅多》(第四冊),黄寶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⑦朱冠明:《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語言學論叢》第3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⑧釋義A-C來自《漢語大詞典》卷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242頁。

⑨釋義來自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Delhi: Parimal Publications, 2008, pp.840.

⑩Franz Bernhard, Udānavarga,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65, pp.189.

⑪O. von Hinüber, K. R. Norman, Dhammapada,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 1995, pp.73.

⑫John Brough, The Gāndhārī Dharmapad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148.

⑬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⑭Pāli-English Dictionary(《巴英辭典》)429頁“paripāka”詞條下作注釋:該詞僅在短語“indriyānaṃ paripāka”中表示過熟、衰敗、崩壞之義,即指官能的衰退,是界定衰老(jarā)的固定方式。在佛教梵語中又可以構成複合詞indriya-paripāka。

⑮Robert Chalmers (ed.), Majjhima-nikāya, vol. 3,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 1899, pp.249.

⑯Rhys Davids (ed.), Vibhaṅga, vol.2,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 1904, pp.2-3.

⑰Pratītya-samutpādādi-vibhaṅganirdeśa-sūtram,參見Vaidya, Paraśurāma Lakshmaṇa (ed.), Mahāyāna-sūtra-saṅgrahaḥ, Darbhanga: Mithila Institute of Post-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in Sanskrit Learning, 1964, pp.118. 另一梵文平行本Ādi-sūtra內容與其大致相似,茲不贅舉,可參見Chandrabhal Tripathi (ed.), Fünfundzwanzig Sūtras des Nidānasaṃyukta.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62, pp.162–163.

⑱Léon Feer (ed.), The Saṃyutta-nikāya of the Sutta-Piṭaka, vol. 2, Oxford: Pali Text Society, 1888, pp.5.

⑲Abhisaṃbodhanaparivarto-dvāviṃśaḥ. 參見Vaidya, P. L., Lalita-vistaraḥ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 1), Darbhanga: Mithila Institute, 1958, pp.251.

⑳這一組表示衰老的詞也是巴利文藏經中常見的固定組合,jiṇṇa是jarati的過去分詞形式,來自梵文詞根√jṝ,詳見Rhys Davids. and William Stede (ed.), Pāli-English Dictionary,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ecs, 2011, pp.284.

㉑Léon Feer (ed.), The Saṃyutta-nikāya of the Sutta-Piṭaka, vol. 4, Oxford: Pali Text Society, 1990, pp.72. 

㉒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修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47頁。

㉓此例中的“老熟”、“衰邁”、“摩訶羅”皆是表示衰老的近義詞。“摩訶羅”即梵語Mahalla的音譯。

㉔參見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664頁。

㉕參見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572頁。

㉖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徐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215頁。

㉗《型世言》所收録的故事與佛教關係密切,幾處用例分别出自:第四回《存心遠格神明 片肝頓蘇祖母》,講述孝女妙珍割肝救祖母、捨身入空門的故事;第二十九回《妙智淫色殺身 徐行貪財受報》講尼姑妙智與和尚凈梵私通;第三十三回《八兩銀殺二命 一聲雷誅七兇》,雖沒有直接描寫宗教,但其主旨仍是宣揚因果報應。

㉘(明)陸人龍(著);陳慶浩(校點);王鍈,吴書蔭(注釋):《型世言評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73頁。

㉙邵丹:《〈型世言〉詞語拾零》,《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

㉚[日]宮田一郎,石汝傑(主編):《明清吴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379頁。

㉛承蒙汪維輝老師見教,“熟”在寧波方言中,也可以指老年人頭腦糊塗不清醒。這一詞義在古代文獻中用例罕見,但《玄應音義》卷二十二對“耄熟”有“老熟即惽亂多忘也”的解釋,似與今日寧波方言的“熟”接近,寧波方言“熟”的這一用法,可能也是受到佛經影響而産生的。

㉜此處“根”高麗藏本作“相”,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諸本皆作“根”,當據改。

㉝朱冠明:《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語言學論叢》第3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作者 | 卢   鹭

编辑 | 于嘉悦

审核 | 边田钢


往期回顾


陳東輝:《兩浙方志經籍藝文資料匯編》前言


求是撷英丨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


求是擷英 | 竇懷永:幸存者偏差與唐代避諱觀察——唐代避諱複雜性表現之一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