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载 | 张伯伟:我与“域外汉籍研究所”二三事


二十年前,张伯伟教授在南京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域外汉籍研究所”,并发愿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其资料库。有的人藏书是为了藏,有的人藏书是为了用。张伯伟教授显然是后者。前段时间,张伯伟、徐毅、陈俐等人编校的《朝鲜时代文献所见笔谈资料汇编》正式出版,该书是汉文化圈中朝笔谈记录的首次集结与整理。这丰富的文献取自何处呢?今天我们来听听张伯伟先生的买书、读书、写书的故事,它会给你答案。



张伯伟教授



“狂胪文献耗中年”取自龚自珍的诗《猛忆》,下句“亦是今生后起缘”,断章取义,用来形容我中年的读书生活。


还是在1979年读大学的时候,在先师程千帆先生的课堂上,听他提及日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对域外汉籍有了最初的印象。1984年底到1985年初,我在香港三个月,买到一册台湾黎明文化公司出版的韩国许世旭的博士论文《韩中诗话渊源考》,第一次知道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有那么多用汉文撰写的诗话。1992年7月,我利用暑假去京都大学访学五十天,也参加一项“京都周边汉籍旧钞本调查”工作,并走访了名古屋的蓬左文库、东京的东洋文库、内阁文库、东京大学文学部小仓文库等,第一次亲眼目睹大量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的汉籍。


《文镜秘府论》


1997年5月,应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的邀请,我在韩国作三个月的研究,开始大量购置韩国汉籍。其中《韩国文集丛刊》前160巨册,是妻子曹虹赞助购买的(当时她在韩国高丽大学客座)。其间认识了几个来自越南的学者,所以在1998年8月又去越南河内汉喃研究院访书。


《韩国文集丛刊》


2000年8月到2001年3月,我在京都大学客座。2003年4月到2004年3月,又在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由于这两次客座获得较高的经济待遇,所以倾其所有,在购书上勉强可做到心想事成。每次舶载回国的书籍,几乎可以“吨”计。


二十年前,我在南京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域外汉籍研究所”,并发愿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其资料库(这是效仿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柳田圣山教授,那儿的资料库里很多是其个人藏书,最珍贵的是“复印本”)。所以,我购买的书,是以常见书、基本书为主,涵括四部。


域外汉籍研究所


四十岁前后的生活,很接近于龚定庵、王静庵的两句诗,龚诗即如标题,王诗则为“但解购书那计读”,一时便戏以“二庵”自号。起初,研究所的书百分之百是我的私藏(但公用),其后,渐渐得到学校和院系的支持,我要怀着感激之情提到以下的名字:蒋树声校长在离任前从校长经费中拨出二十万支持研究所,这在南大历史上绝无仅有;张异宾副校长拨款支持《域外汉籍研究集刊》创刊号的出版;系主任赵宪章教授给了研究所第一间办公室;高研院院长周宪教授给研究所配备了专门的书库;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及其继任徐兴无教授,更是给予了持久的慷慨无私的资助,使得研究所书库的容量如陶渊明诗所谓“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现在的书库,“私藏”大约仅占百分之三十,其整体规模应可想而知。


张伯伟教授家书库照片


黄季刚先生把学者应读之书分为三类,即根柢书、门径书、资粮书。以汉文化圈中汉字文献的整体来看,根柢书全在中国。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但在读书期间,由于老师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能不以集部自限,还是阅读了一些四部经典,在根柢上稍有基础。所以从整体上把握汉文化圈,域外汉籍就大多属于我的“资粮书”。读资粮书,就不仅需要有如庄子所谓“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锱铢积累,也需要有如禅家所谓“一口吸尽西江水”的豪迈气魄,重要的是如孟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元人乔吉有制曲六字诀,即“凤头、猪肚、豹尾”,其含义是“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四十岁以后的读书生活,充分满足了我的“猪肚”渴望。少小失学的遗憾,纵然无法弥补,至此也可一扫而空。


九十年代的中国,“域外汉籍”还少有人知,在东亚各国,对自身汉籍也不甚重视。我从1992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学术敏感,认定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学问,于是购置文献,建立研究所,创办学术刊物,编纂研究丛书和资料丛书,主持规模不等的研讨会,并且在许多重要杂志上刊登论文,目的除了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进步,也要为后人尽量铺平前进的道路,努力画出必要的航标。读书的成果化作论文和著作,以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公之于众。如今,这一领域的意义虽然不能说已得到充分理解,但这些文献的重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查找书籍


回想当年在行进途中遭遇的种种讥讽、打压,有时不免高傲地悄悄以庄子“之二虫又何知”自我激励,而在探索道上得到的中外友人的种种温暖、鼓舞,必然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如今域外汉籍不仅在东亚,而且在欧美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年在美国Cambria出版社新出的两本书,是我与两位美国学者共编,即Reconsidering the Sinosphere: Cultural Transmissions and Transformations和Rethinking the Sinosphere: Ideology, Aesthetics and Identity Formation,正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朝鲜时代文献所见笔谈资料汇编》

张伯伟、徐毅、陈俐 编校

ISBN:978-7-5506-3724-5

定价:588 元


内容简介


笔谈是东亚古代汉文化圈特有的一种语言交际方式,即在口语不通的情况下,中朝古代文士在会晤时以书写汉字的形式进行交际互动。这些笔谈散见于“燕行录”、中朝古代文集、尺牍集等中,举凡政治、经济、法律、思想、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博物、农业、医学、环境、风俗等,无所不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价值。本书收录的笔谈文献,始于十五世纪,终于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以朝鲜人与中国人笔谈为主,排列顺序主要依据时间先后,以人系笔谈,同一朝鲜文士与中国文士的笔谈编列在一起,注出笔谈时间、地点、参与者及文本出处。


作者简介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域外汉文学与域外汉籍等,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禅与诗学》《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朝鲜时代书目题跋丛刊》等,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徐毅,现任南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有《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第5期

张伯伟《我的读书生活》

转载自凤凰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 | 于嘉悦

审核 | 边田钢


往期回顾


刊訊 | 《文獻語言學》(第十五輯)出版

刊訊丨《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六輯)出版

讲座预告丨 “有闻”杰出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十讲:秦汉之际的古文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