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第二届星空艺术节上,我们展映了由歌德学院引荐的剧目《无可沉默》。今年,星空艺术节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继续合作,于7月的两个周六,进行“城市行动与纪录剧场”专题放映,并邀请其创作者与中国观众线上交流。借由“城市行动与纪录剧场”,我们希望与观众们共同探讨:城市共有的记忆/历史是如何发生、沉淀与存在的?纪录剧场如何基于真实素材进行反思与再创作?剧场艺术这一形式如何与时代、与城市、与真实事件进行交映,作为思想与身体的在场行动?7月3日下午,我们将首先把目光投向1980年的慕尼黑,去了解一页重要的、却被很多人遗忘了的历史篇章……摄影:© Julian Baumann
哪些历史亟待讲述?我们在讲述谁的历史?这些历史应该由谁来讲述?我们又能找到怎样的讲述形式?发生于1980年9月26日的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是极右翼势力对慕尼黑啤酒节主入口发动的一次恐怖袭击。在这场爆炸中,一枚自制炸弹造成13人死亡,221受伤,其中68人伤势严重。就连案犯本人——极右翼组织“霍夫曼军体小组”成员贡道尔夫·科勒也在这场爆炸中丧命。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是联邦德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恐怖袭击。尽管如此,它却没能进入人们的集体意识之中。与美国的“911”事件不同,它并未成为历史书写的基点。其背后的原因,将在克里斯蒂娜·翁普夫巴赫的纪录剧场项目《9月26日——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中揭晓。该剧主要讲述了爆炸幸存者以及受害者的故事。翁普夫巴赫的研究项目主要关注这类袭击所给个体造成的影响,思考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对待极右暴力的受害者。该剧于2020年10月24日在慕尼黑室内剧院首演。
“演出细致、真实地描绘了右翼恐怖袭击幸存者的遭遇,并专注于幸存者的视角。它的核心是政治教育和信息传达,但这部关于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的纪录剧也有一些嬉戏的元素。例如,演出开头的一段场景剪辑便还原了1980年的风貌:从流行的迪斯科舞曲到赫尔穆特·施密特和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之间的联邦议会选举之争,都在其中有所呈现。”
聚焦“城市行动与纪录剧场”戏剧影像放映交流:
《9月26日——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克里斯蒂娜·翁普夫巴赫研究项目
合作伙伴:星空艺术节,慕尼黑室内剧院时间:2021年7月3日,14:00 - 18:00嘉宾:克里斯蒂娜·翁普夫巴赫(线上),陈思安地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放映语言:德语,中文字幕对话语言:中文/中文同声传译,配手语空间提供无障碍坡道及无障碍洗手间。现场工作人员可提供支持。
扫描下方二维码线上报名,名额有限,一人一码,不接受代报名。
报名开始时间:7月1日中午12时报名截止时间:7月3日中午12时
时间安排:14:00 – 14:30 开场,作品导赏
导赏人:陈思安
语言:中文,配手语
14:30 - 16:00 戏剧影像放映《9月26日——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语言:德语,配中文字幕
16:15 – 18:00克里斯蒂娜·翁普夫巴赫作品分享&映后交流嘉宾:克里斯蒂娜·翁普夫(线上)
主持:陈思安
语言:中文同声传译,配手语
戏剧导演兼作家克里斯蒂娜·翁普夫巴赫现居慕尼黑。她的纪录剧场项目涉及社会批判性主题,且往往结合具体的地理和本地情况。她的作品经常关注移民和归属感等主题。她的每个项目都基于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翁普夫巴赫的剧作中,演员往往是“真实的人”:非演员,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老人,儿童,难民。她经常利用特定的地点,将城市变作一个舞台。她的作品《11号站台》在慕尼黑中央火车站的一个地堡中上演。《判决》则为新纳粹组织“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的受害者积极发声。翁普夫巴赫曾在多家剧院工作,其中包括柏林人民剧院、慕尼黑室内剧院、弗莱堡剧院和慕尼黑王宫剧院。2014年,她荣获慕尼黑戏剧促进奖。其最新的戏剧作品《9月26日——慕尼黑啤酒节爆炸案》被提名参选著名的德国米尔海姆戏剧奖。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体内火焰》《活食》《冒牌人生》《接下来,我问,你答》等。戏剧编剧作品《凡人之梦》《在荒野》《冒牌人生》等。戏剧导演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吃火》等。
星空艺术节(Luminous Festival)
星空艺术节是中国首个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公益艺术节,由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2019年发起与创立。
包容性艺术Inclusive Art涉及的领域包括了残障Disability、老龄化Aging、性别Gender以及边缘少数群体等,是以艺术介入社会行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基于身身不息Art for All, Art for Change的艺术理念,包容性艺术通过为特殊群体提供艺术平台,通过增加不同国家、不同社群、不同能力背景的创作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削减社会偏见、传递艺术能量,探索包容型社会的艺术方法。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1988年,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作为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在中国成立。自建院以来,我们一方面致力于德语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另一方面积极广泛地从事德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根植于开放的德国社会和德国文化土壤,借助于我们所拥有的跨国文化方面的专业力量,多年来与中方合作伙伴在音乐、戏剧、舞蹈、电影、艺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内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
慕尼黑室内剧院成立于1911年,成立时是一家私人剧院。1926年,该剧院迁到了一座新艺术风格的建筑中,该剧院由建筑大师雷曼施米特于1901年设计建造。如今,该剧院还包括两个新的舞台。许多重要的当代导演都在这里执导过,塑造着慕尼黑室内剧院的演出风格。对国际青年导演的支持一向是该剧院的首要任务。在各个地区,它都获得高度关注,多次被邀请参与柏林戏剧节和一系列国际戏剧盛会。 专题策划/ 身身不息 歌德学院 统筹/ 孙悦星 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