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 | 非自杀性自伤个体的异常脑活动:一项基于坐标点的功能磁共振荟萃分析

来铭枫 精神影像学 2023-05-13


文章亮点:
  • 采用基于坐标点的 fMRI 荟萃分析方法探索非自杀性自伤(NSSI)患者的脑区活动异常;
  • 本研究结果发现 NSSI 患者有两个团块的激活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这两个区域的异常激活可能跟患者情绪感知、调节及奖赏评估异常有关;
  • 通过荟萃分析发现的异常激活的区域可作为 NSSI 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辅助诊断和临床干预。


1

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一种反复出现、不以死亡为目的、且不致死的故意伤害身体组织的行为,包括用力抓挠和击打自己、烧灼和摩擦皮肤等方式,其中用刀割最为常见。NSSI 日益普遍,且在青春期患病率较高 [1]。2019 年发表的一项全球儿童青少年流行病学荟萃分析中发现,NSSI 的终身和年患病率分别为 22.1% 和 19.5% [2]。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 NSSI 已作为一个新的诊断单元纳入手册的第三部分,并给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目前,NSSI 已被证实是预测自杀的重要前因,且 NSSI 给家庭、学校和个人都造成沉重负担,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


NSSI 患者具有高冲动性特征,从患者的自我报告和行为实验的研究中发现,许多 NSSI 患者难以控制与自伤行为相关的冲动 [3]。此外,NSSI 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情绪诱因, NSSI 患者在评估压力、焦虑、抑郁等问卷中得分较高,且 NSSI 的发生可能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比如述情障碍、学校相关支持及归属感、母亲和同伴依恋关系失调、童年欺凌等 [4-7]。
然而,目前针对 NSSI 的药物治疗证据尚显不足,仍推荐以心理治疗为首选[7]。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两种改良后的认知行为疗法,行为减少计划(CDP)和自伤行为治疗(T-SIB)可有效治疗 NSSI。
目前 NSSI 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利用脑影像手段,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为 NSSI 患者的大脑功能缺陷提供了一些线索。既往不同的研究发现 NSSI 患者表现出杏仁核、伏隔核、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和脑岛等不同区域的激活,但尚无一致结论。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基于坐标点的 fMRI 荟萃分析,旨在探索 NSSI 患者较为一致的脑区活动异常。

2

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主题词联合自由词的方法检索了 PubMed、Cochrane 和 Embase 三个数据库,最终纳入九项研究共计 359 名受试者(图1)。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 10 条目清单方法,着重评价单个研究样本的临床和人口学特征以及影像方法的质量高低。基于坐标点的荟萃分析通过使用 BrainMap GingerALE v.3.0.2 软件实现。

图1 文献筛选过程

3

结果

纳入的九项研究均采用任务态 fMRI 研究手段,其中三项使用了赛博球社会排斥任务,两项使用了情绪图片任务,另四项分别使用了赌博任务、认知干扰任务、人际处理任务和物理刺激任务。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NSSI 患者中有两个团块的激活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包括右内侧额回(right MeFG)延伸到前扣带回皮质喙部(rACC)的团块和左侧额下回(left IFG)延伸到岛叶的团块(表1 & 图2)。


本研究还采取了逐一剔除法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具有组间差异的结果无明显变化,验证了本荟萃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图2 NSSI 患者相对健康对照显著激活的脑区示意图

表1 NSSI 患者相比健康对照显著激活的脑区

4

讨论

IFG 和岛叶与情绪处理和调节有关,而情绪处理和调节异常可能是 NSSI 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IFG 被认为是情绪感知、模拟、调节和社会交互的重要大脑区域;而岛叶的活动与主观感受有关,编码主观情绪体验,并在引导我们接近或避免刺激中起重要作用。因此,NSSI 患者 IFG 和岛叶的异常激活可能是患者情绪感知和调节能力失调的潜在神经机制,从而导致患者 NSSI 行为的产生。


此外,rACC 和 MeFG 是奖赏回路的关键脑区,从眶额皮质接收关于奖赏和非奖赏结果的信息,从而指导相关行为。既往研究发现 rACC 神经元能编码奖赏预期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而 MeFG 与风险决策、风险行为等有关。因此,NSSI 患者 rACC 和 MeFG 脑区异常激活可能跟患者奖赏评估机制出现异常,从而导致重复的 NSSI 行为有关。

5

结论

我们通过一项基于 fMRI 研究坐标点的荟萃分析,发现 NSSI 患者相比健康人群在右侧 MeFG 延伸至 rACC 和左侧 IFG 延伸至岛叶两个团块呈现出一致的激活程度显著增加的改变。上述区域异常激活可能跟 NSSI 患者情绪感知和调节以及奖赏评估出现异常有关,从而引起 NSSI 行为,这些脑区也可能作为 NSSI 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辅助诊断和临床干预。


参考文献

[1] Daukantaitė D, Lundh LG, Wångby-Lundh M, et al.What happens to young adults who have engaged in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sadolescents? A 10-year follow-up.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1Mar;30(3):475-492.


[2] Lim KS, Wong CH, McIntyre RS, Wang J, Zhang Z,Tran BX, Tan W, Ho CS, Ho RC. Global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Suicidal Behavior, Deliberate Self-Harm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1989 and 2018: A Meta-Analysis. Int J EnvironRes Public Health. 2019 Nov 19;16(22):4581. doi: 10.3390/ijerph16224581. PMID:31752375; PMCID: PMC6888476.


[3] Lee SJ, Hyun MH. Task Control Deficit inIndividual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Front Psychiatry. 2021 Feb5;12:608357.


[4] Madjar N, Zalsman G, Ben Mordechai TR, et al.Repetitive vs. occasional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chool-related factorsamong Israeli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iatry Res. 2017 Nov;257:358-360.


[5] Gandhi A, Luyckx K, Molenberghs G, et al. Maternal and peer attachment, identity format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 longitudinal mediation study.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9 Jan 19;13:7.


[6] Iskric A, Ceniti AK, Bergmans Y, et al. Alexithymia and self-harm: A review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Psychiatry Res. 2020 Jun;288:112920.


[7] Plener PL, Kaess M, Schmahl C, 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s. Dtsch Arztebl Int. 2018 Jan 19;115(3):23-30. 


   封面图:象派画家雷阿诺的《在钢琴边的女子》


 •  作者介绍

本文的第一作者来铭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硕士研究生;共同第一作者蒋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助理研究员、期刊编辑;通讯作者李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物质成瘾与药物依赖研究;共同通讯作者郝晓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  引用本文

Mingfei Lai, Ping Jiang, Jiajun Xu, Dan Luo, Xiaoting Hao, Jing Li. Abnormal brain activity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 coordinate-based activation likelihood meta-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Psychoradiology, Volume 1, Issue 4, December 2021, Pages 249-256, https://doi.org/10.1093/psyrad/kkab020


本期文章首页




扫码获取原文


小贴士

办刊宗旨:

1.出版国际精神影像学领域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2.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经验分享;

3. 为国内外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医学事业发展;

4. 填补学科领域期刊空白,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学》期刊)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专注于精神影像学的英文学术期刊。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国际化的编委团队,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共 41 名。主编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Keith Maurice Kendrick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陆林教授。编委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苏国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Sir Colin Blakemore 教授,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revor Robbins 教授,以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Bharat Biswal、 Gary Glover 教授等知名学者。


了解更多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联系我们

psyrad@psychoradiology.org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psyrad



欢迎加入
精神影像学交流群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您进群~👇
(加群请备注“姓名+单位+Psyrad”)


期刊主页


编辑 | 沈傲月责编 | 蒋   苹审校 | 黄晓琦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