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 | 马丽亚·艾海提、林梅村:木华黎史迹考——兼论木华黎家族在元大都的王府、食邑与墓地

马丽亚 林梅村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09-13

木华黎是元朝开国元勋,其家族位高权重,在元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1215年,元军攻陷金中都后,成吉思汗令木华黎建牙云燕(今北京)。1239年,窝阔台令速浑察国王移幕府于兴和(今张北县)。1263年,忽林池国王又奉诏将幕府东移至辽阳(今锦州市)。木华黎后王相继在兴和、辽阳封地兴建家族墓地。1265年,元世祖在燕京赐予安童四千户食邑。1285年,元大都新城落成。木华黎家族不仅在京师新城兴建王府,而且在大都路檀州仁丰乡(今北京密云区苍头村)、良乡县稻田村(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涿州房山县独树村(今北京房山区岩上村)食邑兴建家族墓地。明朝建立后,木华黎五世孙答剌麻硕理后人从涿州房山县迁往陕西大荔县。尽管木华黎凭借武力征服了中原地区,但其后裔在入主中原后却被中华文明征服,如这些蒙古王爷入乡随俗,模仿中原贵族在王府门前摆放镇宅石狮,在家族墓地开辟神道、陈列石像生,甚至改用汉姓,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木华黎史迹考

——兼论木华黎家族在元大都的王府、食邑与墓地



马丽亚·艾海提 林梅村


木华黎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元朝开国元勋。木华黎家族位高权重,在蒙古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1215年,蒙古军攻陷金中都后,成吉思汗令木华黎建牙云燕(今北京)。1239年,窝阔台令速浑察国王(木华黎之孙)移幕府于兴和(今张北县)。1263年,忽林池国王(速浑察长子)又奉诏将幕府东移至辽阳(今锦州市)。木华黎后王相继在兴和、辽阳分地兴建家族墓地。1265年,元世祖在燕京赐予安童(木华黎重孙)四千户食邑。1285年,元大都新城落成。木华黎家族不仅在京师新城兴建王府,而且在大都路檀州仁丰乡(今北京密云区苍头村)、良乡县稻田村(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涿州房山县独树村(今北京房山区岩上村)食邑兴建家族墓地。明朝建立后,木华黎五世孙答剌麻硕理后人从涿州房山县迁往陕西大荔县。本文以历史文献结合相关考古材料,草拟此文,对木华黎家族的世系及其在元大都的王府、食邑与墓地等史迹加以梳理考证,见教于海内外研究者。


一 木华黎家族世系与漠北衹兰秃先茔

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尊铁木真为成吉思汗,木华黎始封国王,与博尔术并列左右万户长。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木华黎加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追封其为“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元史·木华黎传》记载: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今鄂嫩河)东。父孔温窟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橐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垂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窟哇以所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太祖获免。有子五人,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癸未(1223)春⋯⋯三月,渡河,还闻喜县,疾笃,召其弟带孙曰:“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廿七’之误)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薨,年五十四。⋯⋯子孛鲁嗣。


“戚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为帝王外戚聚居之地;二为亲戚邻里。木华黎为成吉思汗的家奴,两家从不通婚,那么札剌亦儿与乞颜两部落应当比邻而居。鄂嫩河发源于肯特山,从西南流向东北。至宾德尔苏木后有一段从南流向北,札剌亦儿部游牧位于这条南北向鄂嫩河的东岸,故《元史》说“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1197年,主儿乞部首领撒察别乞、泰出死后,属民百姓归附了铁木真,但他们并非主儿乞人。《蒙古秘史》记载:“这些主儿勤百姓成为主儿勤部的原委如下:合不勒·合罕(成吉思汗曾祖父)的七个儿子中,长子为斡勤·巴儿合黑,他的儿子为莎儿合秃·主儿乞。因为他是合不勒·合罕的儿子们中的长子,就从部众中挑选有肝胆、拇指控弦善射、有豪言壮志、各有技能、有强壮气力的人给他,这些有豪气、有胆、有勇、无人能敌的部众,遂被称为主儿勤部。”


据史书记载,木华黎归附成吉思汗在1197年,至1223年病逝只有二十七年。古文“四十”与“廿七”字形相近,那么《元史》所谓“擐甲执锐垂四十年”,当系“擐甲执锐垂廿七年”之误。由此推算,木华黎生于金大定十年(1170),比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小九岁。金承安二年(1197)木华黎归附成吉思汗,卒于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享年五十四岁。为了便于讨论和今后的研究,我们将木华黎家族世系列表如下[表一]。

[表一] 木华黎家族世系表 

(括号中阿拉伯数字为王位承袭次序)


上表主要根据沈卫荣等学者的研究,并作了以下几点补充和修改:


第一,据《蒙古秘史》记载,本表补充了木华黎的祖父帖列格秃。第二,塔思共七兄弟,文献对塔思与霸都鲁的关系记载不一。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霸都鲁当为塔思的二弟。第三,至治元年,孔温窟哇被追封为“忠孝节保大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故史书往往以孔温窟哇为始祖。例如,《元朝名臣事略·丞相东平忠宪王》称,“王名安童,太师、忠武王四世孙”,实为木华黎重孙;《元史·木华黎传》称“乃蛮台,木华黎五世孙”,实为木华黎四世孙。为了避免混乱,本表诸王亲属关系皆以木华黎为始祖。第四、第六位国王头辇哥和第十四位国王囊加歹世系不明。木华黎爵位传承有两种情况:一为长子继承制,只有俺木哥失里例外;二为兄终弟及,如塔思和速浑察。据此,本表姑且以头辇哥为忽林池之子,以囊加歹为俺木哥失里之子。


木华黎在闻喜病故后,必然归葬故土。关于木华黎家族的漠北墓地,元明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见天下大务一入尚书省,屡上中书印,不许。明年,罢相,止掌环卫。三十年(1293)正月十九日,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春秋四十有九⋯⋯一无所受,素车朴马,归葬只兰秃之先茔”。《新元史·木华黎传》记载:“兀都带(安童之子),器度宏达,世祖时袭长宿卫。父殁,凡赐赙之物,一无所受,以素车朴马归葬衹兰秃先茔。” 据何启龙考证,只兰秃之名译自蒙古语中突厥语借词Jinaltuq(亲信)。归葬漠北在元朝是极高的荣誉,只有开国元勋木华黎、博尔忽及部分后人才有此殊荣。元明善《太师淇阳忠武王碑》记载:博尔忽曾孙月赤察儿,至大四年(1311)“九月六日,疾病,敕御医数辈诊疗。越三日,薨于大都私第之正寝。是夕大雨。春秋六十有三。皇太后赙钞二万五千贯。上敕少府以香木为棺,给驿马百,送葬北地”。


关于蒙古大汗葬制,《元史·祭祀志》记载:“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靺、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殓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由于元朝帝王采用秘葬,所以元帝陵和木华黎家族衹兰秃先茔目前尚未发现。


二 木华黎后王兴和、辽阳幕府与墓地

1215年,蒙古军攻陷金中都后,成吉思汗令木华黎专治中土。元明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记载:“从破金师二十万于野狐岭北,师由紫荆口入。忠武(木华黎)专征辽东西诸郡,诸郡悉平。诏授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劵传国永世,太行迤南,尽委经略。金主奔汴,忠武建牙云燕(今北京),南平赵魏,东定齐鲁,西击晋秦,中原之地,尽为国守。”大蒙古国时期,木华黎家族所统札剌儿部在桓州、兴和皆有分地。


其一,桓州分地。《元史·地理志》记载:“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元初为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


其二,兴和分地。《元史·速浑察传》记载:“岁己亥(窝阔台十一年,1239),塔思薨,速浑察袭爵,即上京之西阿儿查秃置营,总中都行省蒙古、汉军。”上京即上都,在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畔。阿儿查秃一词译自蒙古语aratu(有柏树),姚大力推断其即为《宣镇图说》所载兴和路境内的“怪柏山”。兴和初为隆兴路,皇庆元年更名兴和路,治高原县(今张北县)。


黄溍《札剌尔公神道碑》也提到木华黎家族在兴和建有墓地,但张北县迄今未见任何元代墓地。1976年,内蒙古兴和县五股泉乡五甲地村西北2公里处发现了元代墓地,地表有圆形石堆。墓葬形制采用竖穴土坑木棺墓,出土了许多金银器 〔图一〕。发掘者认为,该墓地属于汪古部,但不一定正确。汪古部信仰景教,墓葬一般采用雕刻十字架的墓顶石。五甲地古墓群在张北县城之西88公里,元代属兴和路威宁县(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台基庙古城),本文认为此即木华黎家族所建兴和墓地。

〔图一〕 兴和县五甲地元代古墓及其出土文物


中统四年(1263),忽必烈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于是木华黎后王幕府从兴和东迁辽阳。危素《送札剌尔国王诗序》曰:“及建都开平(上都)、大兴(金中都),则视辽阳行省为之左臂,以异姓王札剌儿氏、兀鲁氏、忙兀氏、亦乞烈思氏、翁吉剌氏列镇北方。”据李治安考证,札剌儿部、忙兀部和兀鲁部移幕于辽阳行省西南部大宁路等处的草原地带。


木华黎后王在辽阳建国王幕府后,在当地建有家族墓地。明代毕恭《辽东志·地理志》记载:“木华黎墓在广宁左屯卫(今锦州市)东北二十里,元翰林学士揭傒斯撰碑。又谓霸突鲁墓。以《一统志》作木华黎墓者误,未知孰是?”清太宗皇太极曾前往锦州凭吊此墓。《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五年五月丙午,驻跸国王碑,碑系元勋臣木华黎之裔乃马代追封其父兀斯和尔所建。”正如研究者指出的,乃马代即木华黎三世孙乃蛮台,而兀斯和尔则为孛鲁第七子阿里乞失之子忽速忽尔[见表一]。忽速忽尔是第八位国王,而至大元年(1308)时第七位国王和童尚在位,那么忽速忽尔嗣位则应在1308年之后。锦州市北10公里有一村落名叫葛王碑村(今属凌海市),但村内目前尚未发现元代碑刻或墓地。


黄溍《札剌尔公神道碑》也提到木华黎后王在辽阳建有家族墓地。碑文说:“公生于至元二十三年□月□日,薨于延祐四年(1317)闰月□日,享年三十有二。讣闻,上当宁而叹曰:‘天胡夺予良臣之遽也。’命赙以钞万五千贯,仍降玺书,存护其家。公先茔在兴和、辽阳,道远弗克以昭穆序葬,遂以其年三月□日,奉柩葬檀州仁丰乡潮水西吴嘉会。配阿儿刺氏伯笃都弥实,追封鲁郡夫人,加封鲁国夫人。子男一人,朵尔直班也。”元代檀州即今北京密云区,潮水则为密云潮白河。延祐元年(1314)揭傒斯才由程钜夫等人荐授翰林编修,那么忽速忽尔国王墓应建于1314-1316年之间。


随着国王幕府的迁移,别里哥帖木儿的曾祖父速浑察国王可能葬于兴和,而速浑察之子忽林池国王、别里哥帖木儿祖父乃燕(忽林池之弟)和父亲硕德可能葬于辽阳。然而,无论兴和还是辽阳,皆路途遥远,无法按昭穆葬制为别里哥帖木儿下葬。故家人选择就近安葬。《札剌尔公神道碑》说:“公于先世所分食邑,平其徭役而恤其贫乏,在官恒以律身报国为务,论议可否,不避嫌疑。居五年,而终于位。”凡此表明,檀州仁丰乡是木华黎家族食邑之一,别里哥帖木儿人生最后五年一直居于檀州,并卒于此地。


《辽张晋卿墓志》记载:“大康元年(1075),遂仇公为望都宰,仍加尚书职方郎中⋯⋯/⋯⋯亦哀之。四年,迁司勋郎中,知景州遵化县⋯⋯/□知析津县事。前有诬讼者,留狱积岁。公既届任⋯⋯之⋯⋯/府尹相次僚属皆叹服其能,因遣使酒果赏之□何⋯⋯/归养于白檀郡仁风里之私第。大康八年(1082)十二月十二日□□时,春秋六十有二,/以□于吉兆,权窆于仁智里之故塋。”这方墓志出土地点密云大唐庄即辽代白檀郡仁智里,而墓主张晋卿养老之地“白檀郡仁风里”则为别里哥帖木儿葬地“檀州仁丰乡”。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萧丞相墓,在(密云)县西二十里苍头(《密云丁志》)。”元代无萧姓丞相。别里哥帖木儿的父亲硕德死后,元世祖追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可谓丞相。苍头村在密云大唐庄之西十四里潮白河西岸,地望与别里哥帖木儿葬地“檀州仁丰乡潮水西吴嘉会”相符,那么苍头元墓当即元朝丞相硕德之子别里哥帖木儿之墓。据考古调查,苍头村北300米有一元代墓地。1986年春,在墓地西侧底下约1米深处,又发现两尊汉白玉石雕像,高2.2米,腰宽0.5米。两像一文一武,文官像完整 〔图二:3〕,武将像无头。在石像北3米处还发现建筑基址,主墓尚未发现。这两个石翁仲曾被移置密云图书馆门前广场,当即别里哥帖木儿墓前的石翁仲。

〔图二〕 密云图书馆门前广场元代石翁仲和青石狮子


据梁欣立调查,密云图书馆前广场还有一对青石狮子,高1.05米,前后长0.8米,宽0.5米,连体基座厚0.13米 〔图二:1、2〕。据县文物管理所说:石狮原是庙前旧物,埋在土里多年,修水库上游工程时发现。后在县文物管理所存放多年,县图书馆落成后才移至图书馆门前广场。《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显宦税硕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凿成,亦如上放顿。若公府月台上,两南角亦如上制。”密云图书馆门前青石狮子有元代风格,原来可能立于别里哥帖木儿府邸,后来舍宅为庙,成为庙前之物。可惜此遗址如今已为密云水库淹没。


三 元大都东平王府与安童良乡食邑

木华黎之孙霸都鲁随忽必烈南下,蒙哥汗驾崩后,他怂恿忽必烈夺位,被忽必烈视为心腹功臣,中统二年(1261)卒于伐宋归途中。大德八年,“赠推诚宣力翊卫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武靖”。《元史·安童传》记载:“至元二年(1265)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元大都落成后,霸都鲁长子安童在大都乐安里建东平王府。《元史·安童传》记载,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年四十九”。

乐安里又称“乐善坊”。《元一统志》记载:“乐善坊,地近诸王府,取汉东平王为善最乐之意以名。澄清坊,地近御史台,取澄清天下之义以名。”汉宣帝刘询第四子刘宇,甘露二年(前52年)受封东平王,汉元帝即位后就国。东平国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故可知安童的东平王府建于元大都乐善坊 〔图三〕。

〔图三〕 元大都乐善坊东平王府位置示意图


《明成祖实录》记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万历年间刊行的《北京城宫殿之图》绘有这座明永乐年间所建王府,就在北京东安门外东南王府井一带,并用文字标注“十王府”。笔者认为,明十王府可能就建于元大都东平王府故址。


明十王府被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的一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占据。《宸垣识略》记载:“豫亲王府在东单牌楼西三条胡同。”1916年,清豫亲王将王府卖给了美国人,1921年拆王府建北京协和医院。王府井新华书店北边原是东单西三条胡同,建东方广场后,成片的平房被拆除,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南门外一对青石狮子,如今豫亲王府已经片瓦无存。这对青石狮子有元代风格,原来可能是元大都东平王府门前石狮 〔图四〕。

〔图四〕 元大都乐善坊东平王府故址

(今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北京协和医学院)


1323年8月,元英宗从上都向南出发,夜晚驻营于距出发地点30里的南坡店。元英宗第二皇后之兄铁失与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失秃儿等人发动政变。趁英宗熟睡时,闯入皇帝行幄,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先杀拜柱,铁失手弑英宗于卧床,史称“南坡之变”。拜住死后,没有归葬漠北衹兰秃先茔,而是葬在元世祖赐予安童的大都四千户食邑。黄溍《拜住神道碑》记载:“其年秋,乘舆还次南坡,帝崩,王亦及于难。王生于大德二年春三月八[日],薨于至治三年秋八月四日,享年二十有六。以是年□月□日,葬于大都宛平县□乡田村之原。秋九月,晋王入继,廷臣族诛,命奉王像祠于海云寺。泰定元年,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黄溍碑文“大都宛平县□乡田村”即至元二年元世祖增赐安童四千户食邑之一。谢咏梅补作“大都宛平县[良]乡田村”。然而,据《元史·地理志》,宛平、良乡为大都路下属两个不同的县城。


关于良乡的地望,《新唐书·史朝义传》记载:“去至梁乡,拜(史)思明墓,东走广阳。”广阳城遗址在今房山区良乡镇东4.5公里广阳城村。1966年在良乡镇北7公里林家坟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墓前有石狮(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墓中出土铜牛、铁马镫和玉册。据赵其昌考证,此墓即安史之乱制造者史思明之墓。据良乡镇鲁村出土《元鲁翁墓碑》记载,良乡镇东南5里鲁村在元代属于良乡县。《宛署杂记》卷二记载:“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俱属宛平。城外,东与大兴联界⋯⋯西南由芦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换言之,从棋盘街(今天安门广场)西南行,经卢沟桥,60里抵达良乡县稻田村。凡此表明,稻田村与鲁村为元代良乡县东界,而明代良乡城建于元代良乡县稻田村。古文“鄕”与“稻”字形相近,黄溍碑文“宛平县□鄉田村”或为“宛平县[西]稻田村”,那么拜住便很可能葬于元代良乡县东界的稻田村。


1969年,房山县良乡镇南街挖防空洞时发现元代窖藏。出土有瓷器35件,铁器13件,铜器4件,分装在两口大缸内。瓷器类有:钧窑瓷盘13件 ,盘底大多墨书“兀剌赤玉会”五字;磁州窑白釉黑花罐3件,其中一件底部墨书“刘定安”三字。泰定元年(1324)春正月,“壬寅,以故丞相拜住子答儿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可知拜住长子司职元廷怯薛军。据史书记载,兀刺赤为元廷怯薛军中皇家马车夫,那么兀刺赤玉会或为答儿麻失里麾下的皇家马车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元代窖藏还出土了许多磁州窑瓷器:一件为磁州窑白底黑花凤纹罐,高3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9.4厘米,现藏首都博物馆 〔图五:1〕;另一件肩部写有“内府”二字。北京西城区后英房遗址出土过两件元代磁州窑梅瓶:一件为白釉梅瓶,通高38厘米、口径5.4厘米、腹径16.3厘米、足径13厘米,肩部有釉下彩墨书“内府”二字 〔图五:2〕;另一件为黑釉梅瓶,通高31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11厘米,肩部阴刻“内府”二字。正如发掘者指出的,它们是装内府御酒的专用梅瓶。良乡元代窖藏出土内府御酒专用梅瓶,绝非寻常百姓家之物,或为拜住家府邸的遗物。

〔图五〕 1. 磁州窑白底黑花凤纹罐 北京良乡镇南街元代窖藏出土 2. 磁州窑 “内府” 梅瓶 北京西城区后英房遗址出土


元代稻田村属于良乡县,但明代略有变化。《宛署杂记》记载:“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俱属宛平。⋯⋯西南由芦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至吕村,抵房山界。”下文又载:“(宛平)县之西南,出彰义门(今广安门)曰鸡鹅坊管头村。⋯⋯又一里曰芦沟桥,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赵村,又五里曰大宁村,又三里曰高店村,又一里曰田家营,又五里曰高陵村,又二里曰稻田村,又六里至良乡县界。”故知稻田村东西十余里,西部村落明代仍属良乡县,但东部村落明代改属宛平县。


明清良乡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景泰元年十二月,筑良乡县城(《明景帝实录》)。弘治六年二月,兵部主事欧钲上言:‘良乡、涿州在京师肘腋,止有土城而无石郭。’⋯⋯(《明孝宗实录》)。良乡土城旧高二丈,隆庆中知县事贵阳安上达增筑之,高三丈二尺。东南北有翁城,而西门独缺。垂二十年,济阳王道定来知县事,遂完之。” 1958年以来,明清良乡城被陆续拆毁。良乡镇南街在今良乡镇罗府家园附近,《民国良乡县志》称作“罗府街”。


2009年3月,房山区阎村镇元武屯村东一个蔬菜大棚内发现一对石翁仲。房山区文物管理所专家初步判断其为辽金时期石翁仲。在房山区文物管理所金超所长的帮助下,笔者近期对房山阎村元武屯墓地出土石翁仲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这两尊石翁仲保存在房山区韩村河镇龙门生态园天开寺。两尊石翁仲为一对,一文一武,头部皆残缺,石人立在一正方形底座上,石人从足至颈部(头部缺失)高1.53米,宽0.65米,重达1吨多,原为墓地神道之物 〔图六:1、2〕。此外,元武屯墓地还发现另一尊武官石翁仲 〔图六:3〕,尺寸略小,头部亦残缺,应为同一墓地另一座元墓的神道之物。这三件石翁仲所用石料与房山大石窝所产石料不同,可能来自房山青龙湖镇附近。元武屯村在良乡镇南街之西7里。元武屯村出土石翁仲与昆明湖东岸耶律楚材墓前石翁仲及洛阳博物馆藏元代石翁仲相同,很有可能是拜住墓前的石翁仲。尽管拜氏家谱记载拜住墓在明初迁葬大荔县兴平村,但兴平村拜住墓是衣冠冢还是迁葬墓,尚有待今后的考古调查发掘。

〔图六〕 房山区阎村镇元武屯村元代石翁仲


四 安童房山食邑与墓地

安童为木华黎的重孙。祖父孛鲁,父霸突鲁[见表一],母弘吉剌氏为世祖察必皇后之姊。中统初,任宿卫长。至元二年(1265),任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二年,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随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至元十四年秋七月“癸卯,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于阿力麻里之地,械系右丞相安童,诱胁诸王以叛,使通好于海都。海都弗纳,东道诸王亦弗从,遂率西道诸王至和林城北”。据拉施特《史集》记载:“他们(昔里吉等)在夜里将那木罕和他的兄弟阔阔出两人抓住,送到了忙哥-帖木儿汗处,并将安童那颜(抓住)送到了海都处。”《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一年三月“丁巳,皇子北平王南木合(那木罕)至自北边。王以至元八年建幕庭于和林北野里麻里(阿力麻里)之地。留七年,至是始归。右丞相安童亦继至”。据史书记载,至元二十年三月,北安王那木罕和安童才获释归朝。


《元史·安童传》记载,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复任中书右丞相。二十五年,屡上书求退,次年罢相,掌宿卫。“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年四十九。雨木冰三日。世祖震悼,曰:‘人言丞相病,朕固弗信,果丧予良弼。’诏大臣监护丧事。大德七年,成宗制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子兀都带。”此碑为元明善所撰,碑文说:“赐碑额曰‘元勋世德’,庙食东平。别赐故中书右丞相、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东平忠宪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碑建大都良乡之通逵。”


然而,《元史·英宗纪》却说“丙申,敕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钱大昕对此考证如下:“至治元年十一月。右中书右丞相东平忠宪王安童碑。《元史·英宗纪》:‘至治元年十一月丙申,勑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即此碑也。苏天爵尝钞其文入文类,以石本校之,异者百余字。石本删去数十言,文义更完。碑即元复初所书,故后定之本胜于初稿,文章之贵乎改削如此。板本云,碑建大都良乡之通逵。石刻作新城者,初拟立石良乡,后乃定于新城也。其地曰高碑店,盖以此碑得名,距涿州三十里,实新城县之西北境也。碑久仆没,土人莫知其处,独碑趺存,高可隐人马。顷十余年前,直隶总督某欲立碑刻己文。有州判张某者,白新城多旧石刻,可取为碑材,即遣访之,无所得。乃募人于碑趺旁掊土遍求之,得斯碑于一里外。其阳乃蒙古书,众莫识。复役丁夫覆而视之,额云:大元敕赐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碑文漫灭者,仅十之一。新城令单君功擢拓数本上督府,言状,意不欲毁之也。督府不识安童何人,命工磨去其文,得碑材者四,识者咸惋惜焉。予友毛检讨式玉时在单令所,得拓本,属予题而藏之。”看来,此碑本打算立于良乡之通逵,后来改立保定新城。今河北高碑店之名当源于此碑。


据史念海等学者调查,“在今大荔县南的管子池(今名官池)、帖家村和拜家村,居有达、帖、拜三姓,共4000多户。此三姓均原为蒙古人,都是明初从河北琢州(今河北涿州)迁来的。拜姓家谱记载,其家族原系蒙古木华黎之后裔,元大德(1297-1307)、至治年间(1321-1323),改姓拜。明初,其祖先拜笃麟降明,奉命由琢州迁居大荔沙苑至今”。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笃麟即拜住次子笃麟帖木儿,但他并非从河北涿州迁往陕西大荔。《元史·英宗纪》记载,至治二年六月“丁未,赐拜住平江田万亩”。苏州古称“平江”。拜住次子后来迁居元英宗所赐平江食邑,并卒于苏州。《光绪大荔县续志》记载:“拜住世居蒙古,其先木华黎,从太祖开拓疆宇,祖安童,相世祖⋯⋯明洪武中,其孙克昌始自平江迁葬于同州(今大荔县)华志乡,在今县南乡之兴平村,子孙因以为姓,故兴乎,亦称拜家村。”拜克昌即笃麟帖木儿之子,明洪武中迁居大荔县兴平村,并将父母坟墓从苏州迁葬大荔。


第二,《新元史·拜住传》记载:“子答剌麻硕理,宗仁蒙古卫亲军都指挥使。”答剌麻硕理即拜住长子答儿麻失里,拜住死后留守元世祖增赐安童的大都四千户食邑。《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记载:“沙南又有蒙族三姓,曰铁、曰答、曰拜,自前明由燕地(今北京)迁居本县。”明代从北京迁居大荔的拜姓移民即答儿麻失里后裔,《拜氏家谱》说拜家是“明初从河北琢州(今河北涿州)迁来的”。房山县明代属于涿州,那么答儿麻失里家族可能从房山县某地迁往陕西大荔。


据《北京市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大石窝镇第007号文物为“岩上村张驸马门前石狮,元代”。《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介绍说:这对石狮原为张驸马门前石狮,雌雄各一,足踏绣球,塌腰,高1米,长1.4米,属于典型的元代石狮 〔图七〕。

〔图七〕 房山岩上村元代石狮


无独有偶,2003年岩上村张姓村民在自家承包地挖出了许多元代石雕,包括一个石翁仲、一个石虎、一个石门槛、一对石羊,以及一个石龟,这六件石雕被陆续运到房山区文物管理所保存。石翁仲为戎装武将,身披盔甲,腕挂13节鞭,光头上系丝带,高2.05米。石虎蹲坐,高1.32米 〔图八〕。石龟当为石龟趺,高0.87米。石羊跪坐,高0.53米。这组石雕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元代石翁仲、石虎、石羊相似,当为元代贵族墓地神道石像生。可惜石龟趺上石碑已不知所踪。据岩上村磨碑寺所立《重修磨碑寺碑》记载,岩上村为明代涿州房山县怀玉乡独树里。明初拜住后裔从涿州迁往大荔,那么岩上村石狮或为拜住长子答儿麻失里府邸的镇宅之物,而岩上村元代墓地则为答儿麻失里的家族墓地。

〔图八〕 房山岩上村元墓石虎和石翁仲


总之,13世纪是中国多元文化、多民族大家庭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木华黎凭借武力征服了中原地区,但其后裔在入主中原后亦被中华文明征服。例如这些蒙古王爷在王府门前摆放镇宅石狮,在家族墓地开辟神道、陈列石像生。元朝灭亡后,一部分木华黎后裔随元惠帝返回漠北;另一部分则留居中原地区,入乡随俗,改用汉姓,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历史上,每个民族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对木华黎家族史迹的追踪调查,亦再次揭示了这一点。


附记:本文在安童碑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房山阎村元武屯墓地踏查方面分别受到魏亦乐与金超先生支持,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马丽亚·艾海提,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林梅村,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郭洋梦莎)

本文完整注释等信息请检阅纸本期刊正文。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马丽亚·艾海提、林梅村《木华黎史迹考——兼论木华黎家族在元大都的王府、食邑与墓地》,原文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3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

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

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链接:

https://ggbw.cbpt.cnki.net/EditorCN/Index.aspx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故宫博物院院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