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金课”亮相!“双一流”狂揽六成!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放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成为提升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抓手之一。
实践也表明,真正的“金课”从来不缺听众。2019年10月,教育部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流课程建设的热潮。时隔一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公布,五大“金课”一并亮相,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共计5118门,来自639所本科院校。
其中,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占比最大约为36.64%。(最新统计!一流课程建设,哪些高校表现出色?)
与线上课程相辅相成的,是占比次之、约为28.59%的线下课程,共计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鼓励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
“双一流”实力派,“双非”黑马崛起
在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中,四川大学以25门的最高值,拿下全国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共认定23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认定课程数均为20门,并列第三。认定课程数在10门以上的高校,清一色被“双一流”高校承包。认定课程在5门以上的高校里,开始涌现出多匹“双非”黑马:河北大学、华侨大学、深圳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的课程数均为6门,是入选数量最多的5所“双非”高校。
回复下载
如需获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单位统计及单位所在省市详细情况的完整信息,关注“高绩”公众号,回复“线下课程”。
面向各类高校,鼓励特色发展
根据教育部对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评审指标细则,鼓励支持不同院校类型的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批一流线下课程涵盖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财经类、农业类、艺术类、语言类、政法类、林业类、体育类、民族类共计12种学校类型。其中,综合类高校以91所高校认定的505门课程力压其余高校,稳居第一;理工类高校以123所高校认定的422门课程位居第二;师范类高校以47所高校认定的132门课程位居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类和林业类高校数量虽然与前排高校颇有差距,但平均每所高校的金课认定数量都在3门以上,成为除综合类、理工类高校以外,“爆金率”最高的类型高校!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线下课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此特别受到在校本科生关注,需要格外留意。那么,在首批线下金课的认定中,哪些省市、哪些高校“战绩”最耀眼?
答案是非北京莫属,49所高校共认定222门课程,唯一一个金课数量超200门的省市。此外,数量过百的还有排名第二的江苏,33所高校认定115门课程;排名第三的上海,23所高校认定106门课程。三强省市实力天下知,狂揽比重约30.3%的金课,无论是全国教育教学质量的PK,还是一流金课的比拼,前排江湖地位从未动摇。
在排名前十的省市里,8个省市的高校数量均在20所以上。另人刮目相看的是四川和安徽,均以14所相对较少的高校数量获得60门左右的一流课程认定,以金课集中度一窥两省市的高校课程含金量,四川和安徽不失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之地。
回复下载
如需获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单位统计及单位所在省市详细情况的完整信息,关注“高绩”公众号,回复“线下课程”。
回复下载
如需获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单位统计及单位所在省市详细情况的完整信息,关注“高绩”公众号,回复“线下课程”。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11/t20201130_502502.html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t20220310_60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