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期:大单元设计下的小组合作策略丨《大单元教学学习周》

关注教学创新→ 中小学老师参考
2024-08-23


本期分享 | 中学正高级地理教师  刘霞


介绍: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常州市龙城十佳优秀教师,常州市地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分会理事,常州市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分会理事


正文: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的颁布,我们也要面临变革,在改革的征途上,“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那么最好的途径就是拥抱新变革。

 

今天探讨的主题是“小组合作”,接下来我会具体从三方面跟大家进行分享:



01

为何合作?

 

1、立德树人



追根溯源,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以及教育部相关部门,通过多年研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每个学科都要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视角出发,确立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地理学科为例,地理新课标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这两者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地理学业质量标准》,并因此带来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变革。

 

讲到立德树人,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树什么样的“人”。最近学习抗美援朝英雄史时,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英雄,其中,让我们最感动的英雄杨根思同志有这样一句名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战胜不了的敌人。”英雄的事迹昭示我们,我们要培育的就是这样的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人,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因此,我们努力尝试着将这样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通过单元设计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课程案例,比如,我们通过志愿军“冰雕连”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志愿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并特别推荐了宋阿毛同志的遗书,让同学们了解“最可爱的人”的胸襟。

 

引导学生融入历史现场,引出对地理内容的探究学习,“为什么当年会有如此极寒的天气?”我们找到当时的资料去了解分析,也找到和平时期同样天气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受到巨大挑战的资料,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日常天气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预测能力,培养其为保卫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做贡献的使命感。

 

这就是我们依据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确立了单元主题——“未来的我们,如何应对‘长津湖酷寒’式特异气象的影响?”围绕这个主题,生成了单元任务——“未来的我们,给当年的阿毛哥哥写一封信,汇报我们的探究。”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1:读图追凶——当年的长津湖为什么那么冷?

活动2:析图探理——如何用示意图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活动3:资料分析——如何应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影响?

 

这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学生要查阅很多资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面临巨大挑战。同学们是不能在短期内单独完成这些活动的,所以大家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通过这个例子,主要想向大家说明,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个人学习或听老师讲课学习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思路,需要具备不同优势的人进行合作,所以在大单元设计中设置合作学习十分必要。这是我们开展合作学习的首要目标——“立德树人”。

 

2、建设学习共同体

 


面向未来,学生也要有团队意识,小组合作恰恰有利于建设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原来是人类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在教学研究中,最早用来研究老师的团队建设,现在我们也需要把它运用到课堂中,并引导学生努力建设学习共同体。

 

可能有老师说,现在很多纸笔测试都要学生个人面对,为什么还需要合作学习?

 

回到真实生活中,大家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怎样去解决的?在古代,一些名将可能会单枪匹马去挑战对抗,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任务层次的不断增加,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多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大到开发一艘航母,小到研究一个打火机的图案,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不同身份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一个团队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很少像学校里的学生那样,到专门的教室去聆听关于该问题或该新事物的系列报告。

 

这就告诉我们,在面向未来的挑战中,学生更需要的是融入一个团队,而融入团队、成为团队里面合格的成员,就需要学习,这是我们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中,需要教会他们的。

 


这是一位教育理论家的论断,我们以前一直以为银行只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但当我们去贴近了解,就会发现银行虽然是个金融组织,但它可能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比如需要金融学毕业生做经济分析,社会学毕业生做心理分析,商学院毕业生做销售,甚至还会招美术毕业生。我好奇地问过一个金融专家,为什么要招美术学院的学生?他说这样的人可以提高大家的审美力,对和高级客户的沟通产生帮助。

 

所以随着世界的变化,合作成为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词,这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个启示,就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建立学习者共同体,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的学习。有老师会问,讨论合作学习,怎么还把自主学习加进来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过,当一个人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有自发的调控,当这个人再加入一群人开始学习的时候,更需要有强的控制力,要不然很难在其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

 

教师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意识地进入“合作”社会文化,引导学生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自觉:

 

(1)学会运用自然、有效的协作过程,建构知识的意义理解。

 

(2)发展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不能人云亦云。在一群人当中学习,如果缺乏一种批判的审视,很容易被别人带偏。合作学习一定要用于高阶思维的发展,老师要为学生设置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主题的、深度融合的、协作的学习环境。

 

(3)提供有助于学习的丰富的社会语境和多元观点,认识学习经验的真实性、跟自身发展的关联性和适切性。比如之前有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单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真实问题是,这个城市会走向哪里?它跟学生自身是有关联的,城市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方式都取决于对城市的规划和设置,用他们未来生活的需求营造今天的学习情境,就可以非常密切地将人、自然、人际关系融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4)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会导引自己的学习。

 

(5)在学生之间形成支持性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关系,滋养一种集体努力和知识分享的相互学习的文化。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在这种快乐的合作氛围中长大,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很多。

 

以上就是我们在建立学习共同体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的知识以外的东西,也是为何合作的第二个理由。

 

3、实施单元教学

 


回到主题,我们再来思考,单元教学情境下的合作学习,跟课时教学框架下的合作学习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为什么我们说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进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按课时分配知识点,因此老师会分课时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小主题等作为一个单位设计教学,甚至将一篇语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单位,设计成两份教案。这样的设计必然会导致目标窄化、细化、浅化与孤化,直接影响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效果。

 

所以在只重视知识点的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一些人会成为“两脚书橱”,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脑袋里好像装满了书籍,但根本不能运用,只会将知识原封不动地重复输出,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也不是我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要从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角度,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单元教学。

 

但是单元教学是基于大任务、大理念、大项目的教学,这种复杂情境下的学习一定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所以在单元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地位和意义更加重大。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老师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应具备的8个要素,我们先一起来学习一下:

 

(1)提供真实情境∶包含目标、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

 

(2)倡导任务驱动∶引起兴趣、诱导深度学习、引出评价信息,设计任务或问题线索。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因为挑水没有那么复杂,不具备太强的挑战性,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团队。如果将挑水变成打井,三个和尚就会合作了,可能一个人做设计,一个人在下面挖井,一个人在上面帮忙。从这个例子,也可以发现小组合作中的驱动任务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需要大家一起合作。

 

(3)组织教材知识∶课程图谱、单元结构、概念图。学生个人思路有限,老师要带领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学习,比如有些同学擅长逻辑思维,有些同学擅长形象思维,大家相互合作就会把组织结构真正地贯彻下来。

 

(4)应用所学知识∶(知识+技能)X情境=能力或素养。要解决问题一定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背100遍“水的温度达到100度会开”,但是不去烧水的话,水永远也不会开。所以用知识不仅是要懂道理,还要会做事。

 

(5)丰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多感官或具身学习。

 

(6)显化学习过程∶将习得、思考、问题解决过程设计出来。单元教学是从“做”中学习,但是大家一起做事,方案、思路都不相同,怎么能融为一体呢?所以我们要在单元的合作学习中设计一个显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多种方式将每一个孩子的思路激发出来。

 

(7)强调以评促学∶形成性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教-学-评一致,引出、获取、分析评价信息,作为教学决策。除了任务驱动,评价也是一种激发学习热情的好方式,因为学生最看重评价,比如,我今天考了80分还是90分?我这个作品是优还是良?所以我们可以将评价变成学生学习的阶梯,将学生学习的高度一级一级往上升,从而通过评价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度合作,也引导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8)坚持反思学习∶悟中学、元学习、履行学习责任、体现个体学习。流水线上的工人一天装1000台拖拉机,连续三个月给拖拉机拧螺丝,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肯定不行。为什么?他做的事太简单了。但如果一边拧螺丝,一边把拧螺丝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感悟,一年以后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技术标兵。所以我们在大单元设计中,不是设置简单的体验性课程,而是要设置能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标兵、问题解决标兵的课程。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反思,反思中可以让学生展示他的作品,让同学来评价,然后促进学生的不断提升。

 


02

如何合作?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根本上来讲,大单元教学和小组合作的设置是融为一体的。那么怎样才能将大单元教学和小组合作深度融合起来?

 

1、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条件

 

首先要进行学习条件的分析。著名教育家加涅认为,学习成功的原因就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合作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来支撑。

 

1)设置探究式任务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要在“做”中学,这跟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思路非常相近,所以可以看一下探究式任务的设置条件。探究式任务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开放性,而且开放性任务中的子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探究式任务更像一场剧本杀,虽然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它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任务,因此整体来看,探究式任务比较适合设置小组学习任务。

 

2)拓展概念理解和认知策略的学习

 

拓展概念理解既包括发展理解新知识的图式,也包括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图式中,对已有图式进行修正与完善。相对于记忆型的学习而言,拓展概念理解和认知策略的学习更适合于合作学习。

 

·学习环境

 

1)有利于协作和探究

 

我们最早开始做小组合作的时候,专家就强调一点——“像秧田似的来布置教室座位,学生不容易合作,必须把它围成一个小组”,这就是最初级的学习环境。现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之后,老师们发现,不是让一桌人围坐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合作,为什么?因为教师的任务对学生没有挑战性或吸引力,所以学习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

 

那么需要营造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呢?要有利于协作和探究,鼓励信息和观点的开放与交换,在这样的心理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安全感,他们感到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探讨新的认识,尝试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这种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和呵护。

 

2)确保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充足供应

 

合作学习跟单纯听老师讲课是不一样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资料,自己想解决策略和方式,所以合作学习需要时间的保障,空间和资源也要有充足供应。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设计得很好的合作学习,需要的学时可能是老师讲授学习的2~3倍,甚至可能达到5倍,所以当我们给学生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时,一定要保障他们的时间。另外,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料包,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他们才能够建筑出创造性的学习结果。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最重要的还是问题情境,问题是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从根源上讲,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是问题驱动的。用于学习者共同体协作探究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比如治理河流的水污染问题;也可以是已知的结构不良的教学问题,如某个拓展性概念;或是由教师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经验识别出的他们感兴趣、但个人又不易解决的问题。

 

2、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之外,小组合作一定要有方向,这个方向怎么定?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小组合作要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 激励合作学习的文化,引领不同的个体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学习如何学习。


  • 学习小组的成员为了实现对内容深层且科学的理解而共同努力。


  • 让每一个个体(学生)学会汲取并融合来自各同伴的多重观点;学习按照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彼此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作为资源,协作式地解决问题,并增进个人及共同体的理解;学会反思与批判。


  • 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和珍视共同体中差异的重要性。

 

具体跟大家分享一下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在课标中,从理解自然环境、理解人类活动、理解人际关系三个方向来界定这一素养目标。

 

2)综合思维包括三个方面,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辩证地,而非僵化地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据此,课程标准给出了针对综合思维的培养目标:学生能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举几个综合型研究的例子,什么样的气候和地形有利于番茄和柠檬的生长?这是低层次的综合型研究——两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气候、地形、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何影响番茄和柠檬的生产?这是中层次的综合型研究——多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为什么番茄和柠檬会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农作物?这是高层次的综合型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能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能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学生能够使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能实现与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能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3、真实情境分析

 

上面讲到的面向自然环境、基于高阶问题的学习,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如果将这些设置成小组学习,可以怎么做?刚刚我们反复强调,合作学习、高阶思维学习,一定是基于真实的情境,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事情,能不能都成为我们的学习情境呢?不是的,小组学习的真实情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 真实∶不是针对当下或者某个个体学生,而是针对符号、虚拟世界而言的“生活世界”。


  • 情境∶与人互动的环境。


  • 真实情境∶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即做事;强调任务即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即核心素养。


  • 活动与任务∶活动是做事即完成任务的表现,完成任务一定需要活动,但活动不一定代表在完成任务。“活动”的含义过于模糊。


  • 情境分类∶以PISA为例。崔允漷教授强调这个情境同时也是一个评价情境,所以用PISA来说明我们的任务设置、情境设置是教、学、评一体化。

 


另外,我们在情境设计中一定要足够精炼,不要进入以材料堆砌代替情境创设,或者虚构情境设计脱离实际,或者设问角度超出情境范围等误区。

 

完美情境的特征是怎样的呢?

 

  • 给学生代入感,构建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符合学生的行为特征的真实应用场景。在以前的小组学习中,学生经常无法很快地进行分工,现在我们在教案上设置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比如有个地理实验需要一个学生划线,一个学生加水,一个学生做记录,我们就设置了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挑,下次合作可以再换。学生在挑角色的时候就会带入自己,思考这个人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 给学生获得感,设置便于学生发现的潜在问题,满足学生发现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完成了这个任务学会了什么?”合作学习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让一个人经常担任同一个角色,要让学生不断地带入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收获。


  • 给学生方向感,明确的前置任务指令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把握解决问题路径。我前几天听到一堂好课,清潭中学的刘旭蔷老师讲“交通方式的选择”的时候,举了武汉抗疫时,全国人民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驰援武汉的例子,让大家在这样的情境下讨论更便捷的交通,并设置了一些讨论要求:1)运输任务∶结合交通工具的特点(价格、速度、运输量)以及自己的实际需求作判断;2)可参考图层分析板中的地图;3)六人小组讨论,结合讨论任务单,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位同学上台发言。

 

这些规则让学生迅速形成一种代入感,而且这里强调了学习的条件、资源、要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好的小组合作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要有很好的学习支架。

 

4、角色的分配

 

前面的内容也涉及到了角色分配,再重点讲一下。角色和任务的分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能通过活动促进机制和个人的成长。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一直担任同一个角色,要不断进行转换。


 

5、技术赋能,评学做一体



为了让小组合作更加深入,学生的能力交流更加充分,我们也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评、学、做一体的学习。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上图这样知行合一的范式。刚才我们讲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实践是提高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探究学习与实践创新中培养学生多尺度、跨时空、多要素思考的习惯;在问题解决中培育学生的时空视角和区域认知方法;通过实践,思考、感悟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做中学”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励德园种什么?



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劳动实践单元课程,结合了真实的情境。当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大平层建设励德园,同时我们还援助了怒江新区的一所学校,让他们一起来携手共建。

 

首先,我们通过地理实践,让学生去农场和高科技示范区,了解它们种植哪些产品,还有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然后提出真实的问题,比如,怒江位于干旱河谷,生产蔬菜等生活物质比较困难,那么怎样来建设励德园?我们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用AR设备和自制教具等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我们前进和深入学习的是评价。



03

由何评测?

 

评测部分包括量规评测、档案袋评测和展示评测。我们有专门针对小组合作的量规评测,比如,怎么评价小组合作中的态度、意识、方法?怎么评价合作完成任务的水平?怎么评价作品展示中学生的行为?

 


这是推动小组学习非常有效的手段,不能在学生学习完成之后才对学生进行分析,而是要在进入学习之前,就让学生知道,需要达到怎样的表现才能得到怎样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地自我调控,使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好。

 


结语:

 

小组合作既可以是本地的、本班的,也可以是跨学校的。今年我们还利用ClassIn平台进行了主题为《探月九天》的四校联动云上合作。

 

为什么要跨省市、跨学段?我们前面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时空观念等。此次活动中,江苏、上海、四川、云南四省市初、高中学生借助智慧平台在同一时刻远程共学,汇聚了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物理、英语、信息科技、音乐、美术八学科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课程分为道法组块的“歌颂航天精神故事会”,语文组块的大阅读“赏月”诗词诵读,物理和信息科技组块的天文望远镜安装、使用及信息化控制,还有音乐美术组块的实践创作等。

 

这次活动中,地理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 融入问题情境∶四个跨2000多公里的学校共同观星赏月——问题包括“中秋,亲朋好友真的可以‘千里共蝉娟’吗?”等等;


  • 感知地理现象∶同一时刻,各地日落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星象和月相的观察思考;


  • 探究地理奥秘∶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 创新作品设计∶天文观察记录作业、漫画、诗歌、散文等;


  • 智能评估分析∶学生的自评、智能平台对活动的AI分析。

 

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融合其他学科的各种知识,形成综合性的课程,让学生在不断合作中进步。




备注学科+职务+姓名
加入“大单元教学学习群”


关注“中小学老师参考”和全国1000万老师一起成长
       
       
“点赞”和“在看”,将更快收到老师相关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老师参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